(二)“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项目
“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项目是由清华大学博士后石嫣创建的一个致力于研究、推广社区食品安全的项目,该项目同时也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实践基地。自2012年5月份启动以来,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分享收获”已经在通州区、顺义区和黑龙江五常县建有种养殖基地。通州基地位于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马坊村,距北京市中心直线距离约40公里,采取与农户合作的形式,种植、养殖结合。种菜主要与村民郎叔合作社合作,菜地面积约60亩,有4个大棚、1个配菜棚,约能满足300-400户会员的蔬菜配送需求。养殖主要在100余亩的林地下散养“跑步鸡”“大真猪”。鸡、猪日常主要喂饲玉米、麸子以及青饲料等,保证纯粮食喂养。鸡的平均生长周期150天左右,猪的整个生长周期7个月以上分享收获顺义基地其中之一位于顺义区龙湾屯镇柳庄户村,基地占地面积约为50亩,其中有大棚26栋。该基地为分享收获的租赁基地,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养殖为辅。另外一个果园基地位于顺义区龙湾屯镇龙湾屯村,基地占地面积约为230亩,以各种果树为主,也作为分享收获大地之子食育教育项目的主要活动场所。分享收获在黑龙江五常县杜家村与当地合作社合作,从最初的30亩(2013年),增加到120亩(2014-2015年),又减少到现在的60亩(2016年),最初三年采取分享收获派人于6-10月到五常基地在场记录监督的方式,采收的稻米同时被送到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其创立之初旨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服务于农业生产者及消费者,并尝试推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分享收获团队生活于乡村,工作于乡村,价值始于乡村,也留于乡村!真实的食物,真正的农夫,真诚的社区,分享收获致力于搭建一个信任的桥梁,让消费著真正李受到健康安全的食品,让生产者社区的构建与发展。看得到公平合理的收益,促成安全食物社区的构建与发展。
创始人石媽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博士毕业生,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全国健康家庭联盟健康传播大使,国内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学生,中国社区支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推动者。至今发表过20余篇有关农村发展的论文,并翻译了《四千年农夫:中国、朗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指导手册》《慢是美好的:慢钱的魅力》三部著作,著有《我在美国当农民》一书。2016年3月16日当选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2017年2月人选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
分享收获团队由新农人和老农夫两部分构成:新农人团队有20人,主要以“80后”“90后”为主,平均年龄28岁。团队中90%以上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2名,硕士2名,涉及物理、计算机和农学等多个专业。新农人团队主要负责标准监督、生产记录、农场生产规划、活动组织、会员服务等工作,并且同时向老农夫们学习。老农夫则是基地所在村庄当地的传统农民,目前约有15人,主要以“50后”“60后”为主,平均年龄58岁。他们拥有长期的农业耕作经验,希望在家附近务工
分享收获是一家以推广生态农业、产销互信为使命的社会企业,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面是以社会、生态、经济三方面综合发展为目标。一方面,分享收获通过自己组建物流,将基地生产的健康蔬菜、肉、蛋及符合分享收获标标准的合作生态农场(农户)的农产品(如各种杂粮)直接配送到会员家中,并且组织各种会员社群活动推动消费者与农场之间的互信团结的关系。目前分享收获已经提供服务的家庭超过1000户;/同时分享收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已经在多所学校开展食育教育公益课程,在农场每年设计的“新农人实习生”项目,培养了全国各地众多的返乡青年。
1.推广社区支持农业CSA理念和实践
社区支持农业(CSA),是种构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直销、友好关系的模式。分享收获负责人石嫣博士在中国最早介绍CSA理念并付诸实践。2006年开始,石嫣在中国人民大学跟随温铁军教授做农村发展方面的研究,2008年她到美国明尼苏达州地升农场实习,参与式研究CSA模式,2009年年初她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和海淀区政府共建的产学研基地上实践CSA模式,并与团队共同创办“小毛驴市民农园”,第一次系统化地向社会推广CSA模式,翻译了《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指导手册》,并于2011年完成中国第一份关于CSA模式的博士论文《替代食物系统的信任机制研究》,2011年石嫣博士毕业后到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做博士后研究,与此同时开始创办“分享收获”,2014年9月她完成出站报告《都市食品安全运动:四种类型》,并从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分享收获”顾名思义,认同“分享”的理念,希望越来越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建立CSA模式,也因此,分享收获团队于2015年11月承办了第六届国际社区支持农业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社会农业大会。与此同时,分享收获团队还通过生产过程透明化、开放参观等方式为各地感兴趣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分享收获还承接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相关课题,接受农业部科教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可的调研,为CSA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建议。同时,给全国希望从事CSA的小伙伴们提供行贸和公益的容询服务,例如,曾经给搜弧畅游衣场输入农场经理人,与天津中建公司合作天津中建分享收获基地,为浙江丽水莲都区组织农场经理人培训,与此同时,每年全国来参观咨询的还有数百个项目。
2.继承和发扬中国农耕文明
分享收获创始人程存旺、石嫣夫妇联合翻译了《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这本书写于1911年,1909年美国的土壤局局长金博士来到东亚几个国家,看到我们的农耕文明的状态时,引起他对于美国大农业模式的深深反思,他认为东亚小农耕作、循环多样的农业模式是永续的。美国工业化农业模式则带来了对环境和农人的双重负外部性。此书也成为有机农业运动的思想启蒙读物,同时也带给我们反思,几千年来中国农耕文明是当时美国人学习的对象,过去30年中国集约化农业带来的问题,反而是我们学习资本化大农场模式造成的结果。分享收获希望可以传承中国农耕文明,建立新老农人之间的连接和交流,不断建立农业生产的技术档案,推广更多农耕的适用性生产技术。
3.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返乡青年和新农人
分享收获的“新农人”计划是每年招募5-10名实习生,他们将在农场至少学习8个月,了解分享收获的理念,学习农场耕作技术和运营管理,农场还不定期提供短期志愿者机会,让那些希望体验农耕工作和生活的人也有机会近距离了解我们。与此同时,分享收获与好农场App合作组织“新农人”“农场经理人”培训,每个季度组织一期,面向全国招生,主要授课内容是生态农业技术、CSA农场经营,每期招生30-40人,亦可根据不同组织主体的需求组织培训,目前已经组织到第五期。
4.建设倡导健康饮食和食农教育的“分享收获大地之子学园”
大地之子学园以食农教育为目标,更好地将城市家庭与农业和土地连接在一起,耕作可以让-家三代人同时劳动并收获, 耕作可以了解生态能量的循环,可以让我们知道食物从哪里来。分享收获的果园基地中拥有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大地之子将这里定位为青少年食农教育的学习基地,目前已经与海嘉国际双语学校、博识幼儿园、呼家楼中心小学、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等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一方面,分享收获的食农教育老师可以到学校课题授课并协助学校开辟校园菜地;另方面,学校师生也可以到大地之子学园现场开展教学,近距离地接触食物来源。
5.生态农产品配送服务
分享收获目前自有蔬菜生产基地全年生产约60个品类,按照当季、当地的原则,生产标准遵循国际有机生产标准,虽未进行有机认证,但采用有机的生产方式,不使用任何已知的化学合成的农药和化肥,通过良好的田间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少量部分品种使用有机国标允许使用的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并每年对土壤和蔬菜进行抽样检测。分享收获还会根据有机的生产标准,通过监督和检测的手段与认同有机农业、CSA理念的农人合作,支持他们转向有机农业。有些品种,如水果在转向有机操作的时期,如果使用了少量化学药品和肥料,为了支持这些农人的转型,他们也会公开生产记录和检测结果,供消费者选择判断。这些农人中很多都是分享收获孵化的新农人,他们刚刚返乡的时候,一 般都会缺乏市场,分享收获的协助的销售也是给予他们创业的支持。目前,分享收获为约1000个家庭进行配送,很多会员家庭已经期随石嫣博土吃菜长达四五年时间,这出是分享收获倡导的互信提携的关系的重要体现。分享收获的四年的营业收人分别为:第年100万元,第二年300万元,第三年600万元,第四年900万元。家庭配送部分是分享收获的主营业务,这部分的收益也主要将作为分享收获实现社会会理想的资金来源,例如培养新农人、参与公益活动等。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