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脱不定,故皆容与三受相应“易脱”所以你们注意哦,你们打坐修行,学佛做功夫啊,六转识容易解脱啊,并不难,很容易解脱,六转识容易解脱,最难解脱是后面的老板,总经理,第七识,末那识我执,他与生命俱来坚固的那个我,这是你功夫学问再好,你解脱不了的。后面还有个董事长呢,第八识,阿赖耶识,那就难了。 所以我们经常提到,六祖在《坛经》上告诉我们,六七因上转,第六、前面六个识,第七识还容易断,你好好的修行,可以把他转化了,转成善。五八就难了,前五识,前面这五个,同第八阿赖耶识果上转,果上圆,证果的时候,成佛的时候才把他转化的过来。所以习气之难去也。第八阿赖耶识纯粹的习气,习气之难转也。 所以这里“易脱不定。故皆容与三受相应。”哪三受啊?我们心理状态,苦受就是受苦,受乐,乐受,不苦不乐受,刚才提到过,叫三受。我们这个心理作用六转识啊,他同苦乐,不苦不乐,随时连在一起做生意的,那么这个三受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人讲,这个东西好享受,享受的心理,三受。其实这个中间啊,间不容发,这个中间没有空闲,苦跟乐。 譬如说,现在我们讲一个马杀鸡,就是按摩了。这个翻音翻的不好,变成马又杀了鸡了,牛又杀了狗了。这个马萨基就是刺激你,轻轻的就是乐受,哎,这个按摩的很舒服,重一点,我的妈,就是痛受,苦受,轻重的关系,所以人有时候,你轻微的痛一下,他觉得舒服,适当的程度,严重的就变成痛苦。不但是这个生理的刺激,心理上也是这样,有时候你给他轻微说一些幽默,幽默就是开玩笑,所谓开玩笑有时候就是挖苦、幽默、开玩笑,这三个差不多,程度的深浅不同,轻轻的挖苦他一下,那是幽默,大家笑一笑,重一点就吃不消了,就变成拿扁砖来了,那同样是三受,心理啊,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那很难了。普通一个凡夫,没有一个在不苦不乐受的,那非在睡觉的时候,睡着了。否则不苦不乐受,真是要得定的,真得定的时候才是不苦不乐受,也无欢喜也无悲,得了道了,既无欢喜也无悲。 所以说“故皆容与三受相应。皆领顺违非二相故”。这个六转识,这个心理状态,他构成人类的心理,就是三种最主要原因,痛苦,快乐,既非痛苦也非快乐。他说叫做什么呢?他同什么东西关联呢?“皆领顺违”习惯性的痛苦叫做快乐,换一句话说,习惯性的快乐失去了,我们就叫痛苦。得到的就叫顺,失去了就是违背。人生所有的东西都在眼前,就很高兴,那是顺的境界。生离死别或者生意蚀本,你所有的离开了,就发生苦受了,那是违背的境界。其实啊“非二相”是一个东西在变化而已,是心理状态,自己在捣鬼。 “领顺境相。适悦身心。说名乐受”。顺到我们心理来的,这个境界,“适悦身心”心理舒服,身体也舒服,我们叫做快乐。“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失败的境像,境界现象,使我们身心自己感觉到的痛苦的,这叫做痛苦。 “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乐受”,所谓在介于苦乐的中间,这个中容的境像。这里这个容,容纳的容,不是大学中庸那个庸。 对于生理心理(“于身于心”),“非逼非悦”,没有压迫感,这叫不苦不乐受。(“名不苦乐受”)。1332 所以这个苦乐受,上次我们这位老朋友就讲到,古人,所以人生都在痛苦,我们讲了人世,几十年看了人世,古人有副对子的“十有九输天下事”,像我们这个年龄,经常有这种感觉了。十样有九样都输了的,并没有一样真对了。打牌一样,都是输牌。没有赢过。“百无一可意中人”,老居士跟我那天也提出来,老师啊,我不是讲情人。我说当然了,你头发都白了,还是讲情人啊,但是意中人不是讲男女之间的情人,是看得上眼的人,都很少,没有。“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能够真中意了,这个人一切都是对了的,太不容易呀,那么有这两句古人的,我们中国古人的文学上的名句,也可以了解到,所以人生境界都在随烦恼中。 “如是三受。或各分二。五识相应。说名身受。别依身故”。所以你看唯识的心理学,我们现在都是在心理学里面转了,大家特别注意,他分析的很科学的,另外一套。他这个苦乐,不苦不乐这三受的境界,或部分,另外有一个学派只分两样,他分两样,两样归纳到什么?生理与心理状况。“五识相应”,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体的神经感受,这个与五识身相应,就叫做生理上的感受,因为这个五识身,眼耳鼻舌身是属于身的方面,现在所谓讲的是属于生理,神经的反应,神经细胞,这个生理系统的反应。“别依身故”,他是特别靠这个身体来。 “意识相应。说名心受。唯依心故”,另外有一种苦,有一种乐啊,不是身体哦,譬如说,你们年轻,拿年轻人来讲,这个联考考不取啊,或者是讲恋爱失败了,或者去找一个工作啊,还要等半年。这个心理很难受了,这跟身体没有关系,完全是意识境界,叫心受。心理上受的苦、乐或者非苦非乐。“唯依心故”是心理作用,所以三受有一派的这个学说,就分成两部分。 “又”,另外一派呢,“三皆通有漏无漏。苦受亦由无漏起故”,另外一派大师们的理论,这个苦、乐、非苦非乐这三受,通有漏无漏。这个问题严重了,什么叫有漏无漏啊?我们没有得道的人都是有漏之身,有渗漏,有缺点,漏就是有缺陷。无漏就是圆满。无漏之果,就是圆满,得了道的人。他说这个“苦受亦由无漏起故”,他就是说,他的哲学基本理论,每一个生命本来都很圆满,本来都应该无漏,人性本来是清净光明的,是无漏境界,因为动了无明妄念把他破碎了。变成有漏的境界。所以苦受、乐受非苦非乐,在理论上也遍通与有漏无漏境界。为什么道理呢?譬如,菩萨、罗汉,他得了道的,圆满,既无烦恼也无忧,但是他忽然有痛苦了,他看一切众生好可怜哦,这一念大悲心,在无漏中起大悲心,也是痛苦啊,菩萨觉得众生可怜,也是一种痛苦啊,他是由无漏而起。等于说一个有钱人到了一个贫民区一看啊,那么多人穷苦,自己掉下眼泪,我赶快回去把我的财产拿来做好事,在他那一步也是痛苦。所以说这些也同无漏菩萨起大悲呀,是无漏里头的有漏。 菩萨起大悲也是苦境界。很苦啊,所以菩萨渡世是苦啊。菩萨不好做啊,你们不要想做菩萨。你们青年人心理以为做了菩萨像个“萨菩”一样,什么都不管。成了菩萨是更可怜了,所以古人讲佛教啊“只说出家堪悟道,谁知成佛更多情”。就是这个道理。佛门讲呢,披上袈裟事更多,不是骂人,披上袈裟学佛成功了,做菩萨,做菩萨比普通凡夫更忙哦。自己想想,那我们现在出家同学很清闲,他们刚开始,还在“萨菩”境界,没有到了菩萨,到菩萨是更忙。所以你看《法华经》上面有个菩萨,菩萨号称常啼,常啼菩萨多可怜,一天到晚在哭。这就是哭菩萨,叫常啼菩萨,千万亿年都在那里掉眼泪,为什么?他悲痛众生,他觉得众生好可怜,怎么不悟啊,怎么1333不成佛啊?就是这个菩萨叫常啼菩萨。等于我们看到欧洲有一个圣母玛利亚,圣母的像永远在掉眼泪,菩萨常啼,这个常啼菩萨。那么这种菩萨的苦呢。“由无漏起”。不得道,他不会有这样慈悲。没有慈悲心,因为得了道,才有慈悲心,所以不要修道,得了道原来有这个痛苦。那菩萨有苦受,这个三受里头有这个,所以诸位要考虑考虑自己,看要不要做菩萨。要慎重考虑,填表的时候啊,要好好下笔,不要随便填一个志愿:我要做菩萨。后面有的是苦头吃哦。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