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

牡蛎

00:00
06:44
牡 蛎
概 说
牡蛎首载于《本经》,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其质重沉降。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软坚散结均宜生用,收敛固涩宜煅用。
性能特点
牡蛎生长于海水中,其味咸,其性寒,又因其质重,能够平肝阳,故归肝经;因煅用时能够收敛固涩止遗,故归肾经。
功效应用
从《伤寒杂病论》以及历代医家应用牡蛎的情况来看,本品最常用与龙骨同用。二者生用时均能重镇安神,均能平肝潜阳;二者煅用时均能收敛固涩。所以,其功效与应用与龙骨基本相同。
不过,除以上作用外,牡蛎还有两个功效,那就是软坚散结和滋阴止渴,这两个功效均须生用,这也是龙骨所不具备的。
1.软坚散结:本品味咸,能软坚散结,用治痰火郁结之瘿瘤、瘰疬、痰核,常配伍浙贝母、玄参等以化痰散结,如消瘰丸。此类疾病可见于甲状腺肿大、肝癌、肝硬化、痤疮、淋巴结肿大、无名肿块等以结块主要表现的疾病。
2.滋阴止渴:牡蛎咸寒,直入阴分,能够滋阴止渴。《金匮要略》有瓜蒌瞿麦丸,治疗“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瓜蒌牡蛎散主治“百合病渴不差者”;《伤寒论》之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治“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从以上诸方不难看出,牡蛎具有滋阴止渴之功,主要用于阴虚口渴。
用法用量
煎服,9~30g,先煎。不过,现在药房中的牡蛎均已打成粉末,故在临床实际运用时可不必先煎。若未打成粉者,则须先煎。
使用注意
牡蛎性质涩滞,只宜煎服,不宜研末冲服。
临床经验
双安安经验:单用牡蛎治亡阴证。某妪,年逾七旬,夏月伤暑,发热,便泻日20行,经用多种抗生素及补液治疗不效,而改服中药。首用芍药汤、左金丸、四君子汤多方,数更其医,终不见效。用“芍药汤”则便泻反剧,用“四君子汤”则烦躁不安,病家延我诊治,视其头汗不止,形体枯槁,舌光如镜,便泻日十余行,泻物少而稠,腥而不臭,余无所苦,脉小细数。此阴伤而下焦不固也,若用苦寒,则有化燥之势。而用阴柔,则阴为泻用。但用温补,必助其热。唯塞流固津乃当务之急。吾仿吴氏一甲煎法,令以生牡蛎120g煎服,家人疑之,曰:“能愈?”答:“姑妄试之。”翌日。病家喜来相告:“吾母重病月余,所用药需用箩装,而病反剧,岌岌待毙,且寿木已备,今用药只五分钱,便泻即止,真菩萨也!”后嘱以靡粥自养而痊愈。(《南方医话》)
牡蛎功用大致有二:一为潜阳固涩;二为软坚散结,而《本草纲目》言其化痰软坚,《本草备要》谓其“咸以软坚化痰……止嗽敛汗”。是牡蛎亦能化痰止嗽。综上,龚士澄认为二者合用,具有独特之镇咳化痰作用。起初只用于夜间及黎明时之咳嗽,认为平卧则痰涎易于上泛,咳嗽遂作,用生龙牡各15~20g于应服方内,结果不仅奇效,并睡眠亦自美焉。又用于内伤咳嗽,虚火炎上,咳痰带血,颧红面热,胶痰着于喉间,口干心烦,以生龙牡各20g加于所服方中,疗效亦如人意。更有一些外感咳嗽,表里寒热不清。睡眠饮食尚可,唯连连咳嗽,久久不愈,服常方总不见效,我们又欲用龙牡,然恐收住表邪,肺气益不得宣而咳甚,尝欲投又止,后思《伤寒论》柴胡加龙牡汤证,乃少阳之邪未解,热邪内陷热盛伤气之病机,复思徐灵胎有“龙骨敛正气不敛邪气”一说,乃试用于外感咳嗽之难愈者,具体方法是:止嗽散随证化裁,再加龙牡,居然心想事成,有效无损。余读此文不久,恰遇一病者,女性,年五十余。患咳嗽吐痰,夜甚,痰色白,黏稠不利,舌淡脉弱,已多日不愈,遂用止嗽散加龙牡法。方用桔梗10g,前胡10g,荆芥6g,炙紫菀、款冬花各10g,陈皮9g,百部10g,杏仁10g,生龙牡各20g,2剂咳止,因白痰尚多,减杏仁、款冬花加三子,3剂而安。(《跛鳖斋医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