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最值得精读的一篇文章

人民日报最值得精读的一篇文章

00:00
04:35

       话不多说,看文章O(∩_∩)O

       ⭐️ ⭐️ ⭐️ ⭐️ ⭐️ ⭐️

       “每天半小时・申论80分”抄写团说明:

       1.“每天半小时・申论80分”是“公考隔壁班王老师”创建并主理的个人申论学习专栏,专栏由来可阅读个人主页置顶文章。

       2.专栏每周一至五,每天14时更新一篇热点申论范文,周六总结一周范文结构导图,周日总结金句和要点。

       3.每日范文以图文形式更新,黑色字是正文,红色字是重点句和结构句,蓝色字是解析,抄写时不必抄蓝色字。详细抄写规则可阅读最后一张图。

                                                             有的放矢强化社会治理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伟大成就时指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加强社会治理,让治理成效惠及广大群众,才能更好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解析:第一段,开头,引入。只要是备考公职类考试的同学,都知道学习党的工作报告的重要性。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同学会有相同的困惑——报告看了好几遍,好像理解了,但记不住也用不上,似乎学了又似乎没学……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无论是党的报告,还是人大、政府、两院的工作报告,都是由非常成熟的写作班子集中相当长一段时间,几经起草、修改、磨砺而成的,本质上是对于工作的高度概括。也正是因为高度概括,使得我们学习和理解起来存在不小的困难。但是,这种高度概况并不是脱离实际,更不是无中生有,所有高度概括的词句背后都是非常丰富的基层实践。由于大多数同学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因此就无法在短时间内将这些高度概括的词句与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也正因如此,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这篇文章,将报告中的一个关键词“社会治理”作为中心主题开展深入论述,并应用了大量基层实践工作中的具体做法作为论据。这就相当于帮助我们透过高度概括的报告,来到真正的基层实践,理论结合实践地理解报告中的重要概念。       

       另外,本段还有两个需要我们记忆的固定搭配:一是谈到“社会治理”,就要想到“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我概括为“社会治理+四化”;二是看到“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就要想到“幸福感、安全感”,我概括为“提升群众+三感”。这些标准的固定搭配使得我们的表述更加准确规范,更趋近于机关的语言要求。】

       近年来,我国城乡建设迈入“快车道”,发展中日益突显的短板也亟待解决。如何摸清群众的诉求底数,如何切实解决问题、回应群众诉求,如何刨根溯源、标本兼治……唯有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治理实效,才能真正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解析:第二段,中心论点,“唯有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治理实效,才能真正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本段中心论点的提出采用了非常简单的写作方法和逻辑。  一共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背景+问题”。“……迈入 ‘快车道’,发展中日益凸显的短板也亟待解决”,这是个提出背景的万用结构。第二句话,“三个分论点+唯有……才能……”,提出中心论点。(大家接下来看文章,就会发现这里的第二句话就是罗列了文章的三个分论点)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最简单的提出论点的句式。提出论点的句式和写作方法有很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但是当我们在考场上时间紧张、压力很大,一时不能想到非常精彩的论点提出方法时,采用这样最简单的方法也是一个聪明好用的选择。】

       强化治理,首在摸清诉求底数。要下功夫对老问题、新问题进行全面“问诊”,引导和鼓励群众讲出自己的烦心事、揪心事。同时,还要通过蹲点调研“挖”、线上扫码“采”、设置信箱“收”、发放问卷“征”、组织群众“提”、入户走访“谈”等形式,努力做到干部走下去、诉求汇上来,摸清楚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详尽掌握相关情况后,通过分级分类建立台账和清单,做到底数清、责任明,为下一步提出方案、化解问题奠定扎实基础。

       【解析:第三段,分论点一,“强化治理,首在摸清诉求底数”。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前提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摸清楚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怎么摸清群众的诉求呢?这一段总结了基层工作现实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是我见过的最精炼的一段表述。概括起来我们可以这么记:坚持主动“问诊”,做到“问、挖、采、收、征、提、谈”,争取“上下结合”,摸清楚急难愁盼。

       在申论考试过程中,这些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往往就隐藏在给定材料中,需要我们用短语或短句的形式提炼出来,就可以形成一段非常好的论述,这既是常用的写作方法,也是在考验大家提炼归纳总结的能力。

       很多同学在抄写时会有一个疑问,要不要把文章都背下来呢?我的建议是:没有必要做全文的背诵和记忆。对于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我们多看几遍、多抄几遍,脑海中有个印象就好了,一旦考试中阅读材料时遇到相关内容,大脑会迅速与原有知识点产生勾连,进而调动和提取。也就是说,只要是你在复习过程中,在不同的文章中反复的遇到相同的知识点,一次又一次的唤醒、加深记忆,到了用的时候它自然就会跃然纸上。至于,如何反复看到相同的知识点呢?这个任务交给我,我会在日常范文中有意识地不断重复这些知识点,而你只管抄写就好。】

       回应群众诉求,重在动真碰硬。解决问题,必须务实功、求实效。例如,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为更好解决“城市病”,按照“小事社区办、难事街道担、大事区上管”原则,/推行“周通报、旬约谈、月研究”机制,在6个城区街道设立“市民诉求快处中心”和“老党员工作室”,对市民各类诉求坚持易事快办、特事特办、难事创造条件办。/仅半年时间,92处4100平方米违章建筑被成功拆除,8个临街农贸市场集中搬迁,868户拆迁户房主领到房产证,整治30条背街小巷,改造48个老旧小区,增设1.6万个停车位……有破有立,有拆有建,有改有治,城市发展中的一些管理难点、市民痛点问题得到解决。可见,立足群众需求,敢于动真碰硬,实打实想办法、出真招,才能实实在在解决群众问题,真真正正让群众满意。

       【解析:第四段,分论点二,“回应群众诉求,重在动真碰硬”。分论点二的论述方式是非常巧妙的,几乎一个例子就撑起了一整段论述。这个例子有235个字,却并不是单纯的凑字数,实在是写得非常精巧。我们分析这个例子(文中划线部分),可以清晰的看到三个逻辑层次:第一层,提炼了巴州区开展工作的原则“小事社区办、难事街道担、大事区上管”。第二层,列举了开展工作的具体办法,一个机制“周通报、旬约谈、月研究”,两个组织载体 “市民诉求快处中心”和“老党员工作室”。第三层,讲半年工作成绩。讲成绩当然要用数据来说话,我们看到在这一层当中出现了大量的数据。

       在这里我们回顾一下写作中常用到的举例论述的方式,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就是本段用到的,用一个例子撑起一段论述,但这个例子要分层次讲细讲清楚;另一种是用几个高度概括的例子,放在一起形成排比句式来进行论述,每个例子不用细写。具体哪种情况下用哪种方法呢?很简单,对于大家不熟悉的例子,要写细写清楚,让别人看明白,这样写就给读者提供了“意外感”,有兴趣读下去;但对于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别人都知道都会用的例子,我们就要高度概括,以避免同质化招人烦,同时用排比的方式呈现,体现写作技巧,形成句式上的气势感。】

       减少诉求存量,要在祛除病根。避免“旧账还了、新账又来”,重在刨病根、堵源头。一方面对重大决策事项开展风险评估,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都尽量不留遗憾、不留包袱,实实在在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机制,对可能引发纠纷的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力求把矛盾化解于未萌、初萌。努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按客观规律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群众,才能在治理全过程中不断提升解决矛盾、优化治理的水平和能力。

       【解析:第五段,分论点三,“减少诉求存量,要在祛除病根”。只要是提对策,我一向特别建议大家使用“标本兼治”这个万用逻辑,因为任何社会问题都离不开治标和治本,特别是复杂的问题,更是离不开“先治标再治本,要治标更要治本”这个逻辑。对于今天这篇文章来说,前两个分论点都是在治标,就是有什么问题就治什么问题,最后这一个分论点则是在讲治本。治本很复杂,就我们申论考试而言,我们只要记住“治本就是建立长效机制”就足够了。建立长效机制有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事前机制,比如本段提到的“开展风险评估”“建立常态化机制,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这都属于防患于未然的事前机制;另一个层面是事后机制,比如考核机制、处罚机制等,这些都属于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事后机制。这一段为我们写作建立长效机制,特别是事前机制作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本段也有一些规范用语和标准搭配,比如“刨病根、堵源头”“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矛盾化解于未萌、初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等。】

       “政善治,事善能”。在新的起点上,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勇于创新,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完善机制、优化方法、拓宽思路,以真诚互动换来群众信任,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化解不了的矛盾,就一定能在砥砺奋进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解析:第六段,结尾。非常经典的两句话结尾:名言+升华。“政善治,事善能”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其实这句话与我们熟悉的“上善若水”同出于老子的《道德经》,而且在同一章,以水比喻圣人之道,认为圣人的最高德性应如水一样。喜欢古文的同学可以把这句记下来,用在有关治理的文章中,表达从政为民、重在治理的意思就足够了。本段第二句作为升华句,基本就是标准词汇串联:“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勇于创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完善机制、优化方法、拓宽思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化解不了的矛盾”,最后落脚在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上,是一个完整、规范的结尾段。】

       【注】

       1.本文结合《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3日《有的放矢强化社会治理》,按照申论考试要求进行了大幅修改和分析,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全文共计1106字)

       2.其他参考:

       ①人民大学「人文大讲堂」系列之《道学二十讲:老子的人生智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59227ovqk

    打卡谢谢老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