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太忙了,没时间过节,祝你快乐!
⭐️ ⭐️ ⭐️ ⭐️ ⭐️ ⭐️
1.本文结合《人民日报》2021年5月18日《让人文之光照亮未来》,按照申论考试要求进行了大幅修改和分析,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全文共计1041字)
2.其他参考:
①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②央广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③中国之声: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 ⭐️ ⭐️ ⭐️ ⭐️ ⭐️
“每天半小时・申论80分”抄写团说明:
1.“每天半小时・申论80分”是“公考隔壁班王老师”创建并主理的个人申论学习专栏,专栏的由来可阅读个人主页置顶文章。
2.专栏每周一至周五,下午2:00更新一篇热点申论范文,周六总结一周范文结构导图,周日总结背诵金句和要点。
3.每日范文以图文形式更新,黑色字是正文,红色字是重点句和结构句,蓝色字是解析,抄写时不必抄蓝色字。
4.详细抄写规则可翻阅今日更新最后一张图。
让人文之光照亮未来
人文浸润科技,科技传播人文。科学与人文历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的大厦。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崇尚,也要有人文情怀的涵养与修为。
【解析:第一段,论点段。这篇文章通过论述人文和科技的关系,重点说明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第一段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注意这句话的表达结构:“人文浸润科技,科技传播人文。科学与人文历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的大厦。”提炼一下,假设人文是A,科技是B,那么就可以提炼出:“A浸润B,B传播A。B与历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构筑起……”这个结构几乎可以用在所有讲“关系”类的话题中,比如“道德与法治”以及下一段提到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等。
昨天我们刚学的文章《中国发展的速度与温度》也同样符合这个结构,大家试一试,把“速度”和“温度”提炼出来,按照这个开头的格式写一写,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让人文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硬实力,也离不开以国家凝聚力、民族创造力、文化感召力等为重要内容的软实力。人文思想之光,可以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并对民族未来有更理性的把握,从而点燃实现梦想的激情与希望。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民族复兴,更要弘扬人文精神。要通过加强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
【解析:第二段,分论点一,让人文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首先用一句话强调:“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硬实力,也离不开以国家凝聚力、民族创造力、文化感召力等为重要内容的软实力”,这里就用了一对概念“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通俗点来说,一般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力量,比如政治、军事、经济等比较容易通过具体数据衡量的实力。而“软实力”则不同,它更多强调精神层面,比如文化、价值观、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般不太好用数据来衡量,但往往起重要的补充作用。而在本段中,“软实力”就对应了“人文之光”,通过论述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就把“人文之光”“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强调出来。
接下来,本段还有一个重点,就是:“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果说前面我们讲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更多强调的是理论层面,那“全球化背景”就说的是当前的国际现实,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实现民族复兴,也必须弘扬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弘扬中国道路,展现中国自信等等。与之类似,还有一个表达虽然没有出现在文中,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用的很多,推荐大家积累,叫做“讲好中国故事”。】
让人文之光照亮社会进步之路。一部人类文明史,一方面记述着科学技术创造的无数奇迹,另一方面也烙印着人文社会科学不断演进的足迹。从“诸子百家”到“二十五史”,人文之光烛照中华民族数千年,今天依旧给我们温暖和力量。“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说过,“一个理性的时代会在人类的进步发展中产生。在这个时代中,不仅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且人类的高尚思想追求将影响世界。”建设一个如晨曦般澄明、如日升般进步的社会,如果缺乏精神的滋养和引领,社会文明将失去自己的内核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将直接影响社会进步的水平和文明的程度。
【解析:第三段,分论点二,让人文之光照亮社会进步之路。纵观上下文,分论点一写人文之光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分论点二写社会进步之路,重点在整个社会层面;而再往下一段看,分论点三写的是公众生活之路。纵向对比,三个分论点的顺序和角度是“从大到小”进行的。我们平时写文章时,经常的习惯是先写小问题,再写大问题,但这篇文章正好反过来,按照重要性进行区分,从民族到社会再到公众,效果也不错。
接下来再看本段的论述方式:“从“诸子百家”到“二十五史”,人文之光烛照中华民族数千年,今天依旧给我们温暖和力量。“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说过……”整段的重点就是通过举例和历史角度进行展开和论述的。为什么这样写?一方面,人类文明史本来就和“人文之光”紧密相连,以之作为论据本就十分契合。另一方面,这样写还可以和上一段有所区别,因为上一段主要通过直接论述的方式进行,如果这一段继续讲道理,就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这种论述方式的变化值得学习。】
让人文之光照亮公众生活之路。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不但可以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而且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以带来认知社会的新视野和新境界。/培养人文情怀,不仅仅要读文史哲,更要培养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对真理的探索和敬畏,对信仰的执着和坚定。新时代需要造就知识丰富、情操高尚、意志坚定、素养深厚、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只有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的“单面人”。让人文精神照进现实,并照亮每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第四段,让人文之光照亮公众生活之路。在一般的文章论述中,如果涉及到写“对公众普及”的内容,很多人的写法大都是“强化宣传”“加大宣传力度”之类,但如今这样写,就过于老套,落入模板化和套路化。这段的写法就避免了这个问题,先用以一句古语开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强调了伦理人文的作用。接下来继续论述人文精神对于社会公众的作用有哪些,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本文用了很多“重要性+对策”的论述方式,一边论述,一边提出解决对策,让整个文章的呈现更加自然,不落俗套。
另外,再注意一下这句古文:“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出自《易经》,意思是注重伦理道德,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这句话也是总书记曾引用过的古文,下一段中“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也是由这句话转化而来,这几句话倒是不用背,但要知道其含义,万一遇到,不至于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深刻认识人文精神对个人对社会之“大用”,对国家对民族之“大用”,通过涵养人文精神,更好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方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人文之光照亮复兴征程、照亮民族未来。
【解析:第五段,结尾点题。首先注意第一句话:“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这句话我在上一段已经提过,来自于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用“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是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灵根脉和心灵归宿,放在 本段结尾,作用依然是强调“人文精神”。
接下来注意:“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这句话可以背下来,放在许多文章的开头结尾使用,再加上最后一句话展望,一个不错的结尾就写出来了。这里还可以提炼最后一句的结构:“深刻认识……,通过……,更好激发……,增强……,让人文之光……。”放在很多文章的结尾都可以使用。】
【注】
1.本文结合《人民日报》2021年5月18日《让人文之光照亮未来》,按照申论考试要求进行了大幅修改和分析,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全文共计1041字)
2.其他参考:
①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②央广网:[每日一习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③中国之声:[习近平最新用典]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