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古人的最高智慧居然是看穿一切。
我们进行到〈齐物论〉的第八章,这一章是〈齐物论〉里面的核心,也是整个《庄子》的书里面一个重点。他在说什么呢?我们在〈齐物论〉开头就强调要把这三个字念成“齐”各种物论。如果古人最高智慧看穿一切,发现根本是无物存在,从来没有任何东西存在过,还讲什么物论?这不是从根本上就把所有的物论通通消解,不用再有任何纠缠了。
在这一篇里面,要分三段来说。
首先就是讲到古人的智慧,到底怎么回事?后面一路往下分几个层次。接着就要说到,为什么“道”会亏损?人间会有各种专长的表现?最后再强调人间的成就都是相对的。
我们在讲到第一段的时候,会特别加以发挥,先看看庄子怎么说。
“古代的人,他们的知识抵达顶点了。抵达什么样的顶点呢?
有些人认为根本不曾有万物存在,这是到了顶点,到了尽头,无法增加一分了。
其次,有些人认为有万物存在,但是万物之间未曾区分。
再其次,有些人认为万物之间有区分,但是未曾有谁是谁非的争论。
是非一旦彰显,就造成道的亏损。“
这就是第一段所说的,这边分四个层次。最高的境界是了解根本不曾有万物存在,庄子还特别强调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简直是不能再多说半句了。
我学西方哲学也超过半个世纪了,有一句话印象最深,就是西方哲学家一路探讨下来,经常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这句话什么意思?
宇宙万物是“有”,为什么不是“无”?因为“无”比较合理。所谓的合理就是说宇宙万物一直在变化之中,它的本质是虚无的。在变化,代表有开始有结束,根本上是没有存在的条件的。现在居然存在,所以必须做解释,哲学就是对这种现象加以解释。
古希腊时代谈到哲学的时候就说,“哲学起源于惊讶”。这个世界充满变化而居然存在,让人惊讶,所以要找理由,要找到什么?找到存在本身,来做为万物的来源跟归宿。所以哲学的努力就在这里。
所谓的爱好智慧,就是要追求“究竟真实”最后的真相。西方人说宇宙万物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因为“无”比较合理。结果呢,庄子在两千多年前早就说了,“古人的最高智慧,是了解了根本未曾有万物存在过”。你立刻问,我们今天在做梦吗?
不是做梦,你要了解万物的本质并不存在,真正存在的,永远向来只是一个“道”,万物从道而来,回归于道。在变化之中,你说它存在,什么存在?道家的意义就在这里。这样才能够化解在存在上的虚无主义的危机,我们在讲老子的时候,强调过很多次了。
第一层太难了,听起来就觉得有压力了。
第二层是什么?就说有万物存在,但是没有区分,不要去分天地、山河跟海洋。
第三个是有区分,但是没有谁对谁错,谁是谁非;更不要说谁好谁坏,存在就是存在。都在“道”里面!
但是人的世界不一样,就是要彰显是非,结果造成“道”的亏损。
接着看第二段,庄子继续怎么说?他说。
“道因而有了亏损,偏好也因而有了成就。真的有成就与亏损吗?真的没有成就与亏损吗?有成就与亏损,这表现在昭文弹琴上;没有成就与亏损,这表现在昭文不弹琴上。
昭文擅长弹琴,师旷擅长举杖击节,惠子擅长据梧论辩,这三个人的才智都相当杰出,也都有各自的成就,所以事迹被人记载下来。
正因为他们所爱好的异于众人,又想把自己所爱好的让别人明白,别人不可能明白而勉强他们明白。结果就会像惠子一样,一辈子抱着无人能懂的坚白论。而昭文的儿子只会继承他父亲的技艺,以致终身都没有成就。
“这一段就比较具体,它说人类的世界,就是发挥各自的专长,比较各自的才智,结果把统一的“道”弄分裂了,分裂之后才有成就。
譬如说,一个人专门把时间用在练习弹琴上面,另外一个人用在辩论上面,这一来的话,在这一方面当然超出一般人。成就看起来很杰出,因为人的世界到今天还有各种世界纪录保存着,每一个人都以那个做标竿想要超越,但想要超越的话,在这一方面就要下很大的功夫,把这一生的力气,聪明才智,全部用在一个点上面,一个技艺上面,才有可能突破。但是,这一来可能忽略了生命里面的大部分的内容。可能连基本的吃饭穿衣都不太熟悉,连基本的做人处世都有问题。这是好事吗?
庄子在这里批评这个。说造就了三个人才,一个是音乐家—昭文;师旷也是音乐家;惠子就是前面庄子的朋友喜欢辩论。庄子还批评他,一辈子抱着没有人能懂的“坚白论”。
“坚白论”是什么东西?这也是名家的一个重要的论断,他说,不能说“坚白石”三个字,只能说坚石跟白石,为什么?用手去摸一块石头,摸到它很坚硬,但摸不到白色;用眼睛看可以看到白色的石头,看不到坚硬。所以坚跟白来自于不同的感官,它可以分开用而不能同时用在石头上。
这种争论实在是满无聊的,所以庄子就嘲笑他,一辈子别人都听不懂。这种“坚白论”你说对了,别人辩不过你,你去得意吧!得意什么?也没有人知道。
就好像上次提到公孙龙的“白马论”,白马不是马,结果他骑马进关的时候,那个城要收马的税,人要负责交税马也要交税,公孙龙跟别人说,我这是白马不是“马”,所以不用交税,别人说你留下来吧!
你可以辩论说白马不是“马”,进关的时候,老老实实交税,一毛不能少,那你现实生活怎么过呢?
接着看庄子怎么做结论?最后一段,庄子说。
“像他们这样可以说是有成就吗?那么即使是平凡的我也有所成就了。像他们这样还不能说是有成就吗?那么众人与我也都无所成就了。所以,迷乱世人的炫耀行为,是圣人所鄙视的。因此,不用再争论而寄托于平庸的道理上,
这就叫做:以清明的心去观照一切。“
我们再度看到“以明”,以清明的心,不要有任何混乱的思想、是非的观念,这样才能够看透一切的真相。
前面提到这三个人看起来很有成就,但是他们算成就的话,哪一个人没有一点成就?我们身边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专长,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然孔子说的比较完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要先分善跟不善,他跟别人不一样,就是有他的专长所在的地方。庄子认为,我也有一点专长,至少别的不说,讲辩论的话比惠子要高明。将来我们还会看到很多例子。
这三个人如果还不能说有成就的话,那么天下人都没有什么成就了,他们都是轰动一时,在当时是明星人物很多粉丝。但是,时间过了之后呢?情况改变了。谁在乎谁?
在历史上把这些有本事有名的人列出来的话,不知道有多少?
西方哲学家也想到一点,在你国家很有名,到地球的另外一边去,谁知道你是谁?他连你的名字怎么拼都拼不出来,你念给他听,他学得很像,也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所以在这个时候就提到圣人出现了,庄子笔下的圣人在内七篇里面,大部分都是好的。这个从〈逍遥游〉开始,“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个并列都是悟道的。
圣人最常出现是因为什么?一般人听到圣人都会比较尊重,但是圣人如果是儒家、墨家那一套的背景就有问题了,这个问题将来再说。
在这里结论是什么?不要炫耀自己的特别的行为,所有的事情最好平平常常就够了。平庸的道理最好,从这边可以发展出来“平常心就是道”。
这一集我们学到不少东西,因为它谈到古人的最高智慧,先不要觉得说,庄子为什么讲“从来不曾有万物存在”?事实上,想想看百年之后、千年之后,今天存在的一切还存在吗?可能除了冥灵树、大椿树通通不见了,那两棵大树也有期限啊。
对照古今中外的思想,都有相通的地方。西方哲学界最大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它这个问题的含意,也就是说这一切万物都是虚幻的。
所以人生一定要找到做为来源跟归宿的“道”。
下一集的主题是“原来万物与我是一个整体”。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庄子的书确实不是很好读懂,跟着傅老师一路学习《易经》《道德经》《人生哲学》唯有到这里感觉难,卡壳啦!
摩羯同学读经典 回复 @小白兔的影子: 学点哲学 禅宗 容易懂一点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看穿一切,未始有物,宇宙万物一直在变化之中,它的本质是虚无的。
不要炫耀自己的特别的行为,所有的事情最好平平常常就够了。平庸的道理最好,从这边可以发展出来“平常心就是道”。
万物区分 万物不存在 万物在道里变化 妙有假象
天下无物 惟道是从
平常心就是道,真理是最朴实的。
傅老师微信公众号上的内七篇,比这里讲的更好,清晰,而且风趣幽默。这里讲得不好,是因为不是现场讲的缘故吗?
看穿一切
缘起性空,万物本无,未始有物。何以如此?一切存在者皆为现象,终会回归本质,现象随之消亡;唯道恒常,道是究竟真实,不生不灭,无终无始,万物皆为道自身演化的现象。
AB_B 回复 @逍遥游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