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争了半天,结果谁对谁错?
我们继续介绍《庄子‧齐物论》第六章,这一章是最有趣也非常困难的一章。它在说什么,我们先大概了解一下。宇宙里面万物的存在是相对的,所谓相对是什么意思?相待而生,少了一个就没有相对的另一个。人对于万物的判断也是相对的,人的判断所使用的概念跟个体不可能一样,概念是概念,像“马”这个概念跟“这匹马”不一样。连这个概念都跟个体不一样,还能争论什么?提出什么样的理论?人的语言永远不可能完全说清楚具体存在的万物,还不如放下这一切。
庄子怎么去描写这样一种观点呢?所谓争了半天,结果谁对谁错?我们先看第一段”。
“万物互相形成 "彼此"︰万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从彼那一面就看不见此这一面,从此这一面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说,彼是由于此的对待而出现的,此也是因着彼的对待而形成的。彼与此是相对而生的,不过,它们同时并起也同时幻灭,同时幻灭也同时并起;同时可以成立也同时不能成立,同时不能成立也同时可以成立。顺着说它们是,也要顺着说它们非;顺着说它们非,也要顺着说它们是。所以圣人不采取上述观点,而以自然之理来照明这一切,也就是顺着状况去做啊!”
这是第一段,我们发现出现了“圣人”,好久不见了!前面谈过很多有关神人、至人。圣人在道家里面,从老子观点来看,到现在的庄子,他跟其他的几种特别的人一样,是悟道的,是好的意思,所以在这边一般来说,圣人是正面的,如果圣人有问题,我们会特别加以说明。
这一段在说什么?说万物都是彼此相对待而生,中间有几句话非常生动。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就是他们同时并起也同时幻灭;就是没有“彼”就没有“此”。相对也是一样,同时幻灭也同时并起;同时可以成立也同时不能成立,同时不能成立也同时可以成立。
这是庄子的写作模式之一,就是不断的对照辩证,让你两面都想,到最后才知道他的意思,他最后的结论是顺着状况去做。就是现在是什么情况,譬如春天,就穿春天的衣服;夏天,就做夏天的事,譬如去游泳,所以各种情况包括跟人群相处也是一样,顺着状况去做。没有说非要怎么样不可。
这是第一点,说圣人以自然之理来照明这一切。
接着到第二段,第二段就提到,他说。
“此也是彼,彼也是此;彼也有一套是非,此也有一套是非。真的有彼此之分吗?真的没有彼此之分吗?使彼此不再出现互相对立的情况,就称为道的枢纽。掌握了枢纽,才算掌握住圆环的核心,可以因应无穷的变化。”
这边讲一个词叫做“道枢”—道的枢纽。这边讲到“道的枢纽”什么意思?就是“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这是庄子很有名的一句话。一个圆环的中间,把握住的话,就可以应无穷,什么意思?就是圆环的每一点都是开始也都是结束,再怎么变化都不能超越掌握住的核心的范围。
等于是说“彼”跟“此”各种对立的情况,各种话说出来之后,各种观点说出来之后,你掌握住枢纽就知道这个可以对,那个可以对,看你的立场在哪里。像这个就是所谓的掌握住圆环的核心。
最后结论,结论就非常有趣。他说。
“是" 也是一个无穷的系列,"非" 也是一个无穷的系列。所以说,不如以清明的心去观照一切。用手指来说明手指不是手指,不如用非手指来说明手指不是手指;用马来说明马不是马,不如用非马来说明马不是马。天地其实就是一根手指,万物其实就是一匹马。”
我相信最后这一段你听了一定头昏,并且根本不知道它在说什么?我们这边就要特别解释一下。
当时有一派思想,也就是跟惠施一样的名家,有一位代表人物叫做公孙龙。公孙龙当时有几个理论很有名。
第一个是“指物论”,什么叫“指物论”?“指”代表名词或概念,“物”就是个体,个别的东西。一个名词跟一个个体关系如何?
另外一个就是很有名的“白马论”,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白马,非马。
所以庄子这边提到手指跟马怎么说呢?我们这样来解释吧!
什么叫做“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你可以这样了解,
这边有一根蜡烛,上面有火,火很热。这边有一张纸,你上面写一个“火”这个字,请问,这个字热不热?不热啊!
真正的火是热的,你写一个火的概念是不热的。
真正的火跟“火的概念”是不是相差很远?
你说真正的这个火其实不是火,不是概念上“火”这个字,差别很大。
就好像水跟火不一样,我现在一直跟你说,这个火跟那个火不一样,你听了头都昏了。
你现在听我说,真正的火很热的,纸上写一个“火”这个字是不热的。他们的差别就跟水跟火差别那么大一样,现在你懂了。
原来庄子在说这个啊!
用手指来说明“手指不是手指”,不如用“非手指”来说明“手指不是手指”。重要的是“手指不是手指”它在说什么?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概念,具体的一根手指,并不等于“手指”这个概念。就好像我说这边有一匹马,这一匹马有长宽高、体重,色彩,跟我写在纸上的“马”这个概念是不一样的,这很明显。
要说明这一点的话还不如说,这匹马跟那个马,做为一个种类,动物的一类,那个概念是不一样的。
怎么不一样?就跟牛跟马不一样,牛跟马差别很明显。
这一匹马,跟那个“马的观念”差别是不是很明显,太明显了!
马的概念是适用于一切的马。只掌握到所有“马”的共同特征,所以称牠们为这一类叫做马。
个别的一匹马,天下没有两匹马是一样的,所以个别的马都有牠的特色。在特定的时空,有特定的体质上的一些差异,天下没有两匹马都是一样的。但是通通称做“马”这个类。这样你就懂了!
庄子为什么讲这么复杂的这一段呢?因为当时的学派,名家有这样的说法。
你讲“指物论”,“指”就是指名词,是一个“类”(这一类);
“物”就是个体,这一只或是这一匹,或这个东西、这个火。
“指”跟“物”不一样,就是概念跟个体完全不一样。
也不能说完全不一样,概念里面包含很多个体,而个体跟其他个体是不一样的,所以概念跟个体差别很大。
庄子讲这些用意何在?不要再争啦,你们讲这些,说穿了,根本是名词上在相争。
我前面讲那一段是有道理的,就是个别的一匹马跟“马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这没有问题。这很简单就说完了。
但是公孙龙子那一派,讲得比这复杂好几倍,弄得头都昏了。
所以庄子说,不如不要那么勉强,结论是什么?
天地其实就是一根手指,天地代表大,一根手指代表小。你说天地那么大吗?它就跟手指一样很小。
万物呢?万物很多,其实就是一匹马,就是一匹,很少。
大跟小不用去分;多跟少也不用去分,都在“道”里面。
这些分,都是人在分,尤其人的认知能力产生的各种概念,各种概念去掌握到个体的时候,本来是很重要的。
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注意第二句话,有了“名”,就是概念出来之后,是万物的母亲。
有了“马”这个概念,就可以涵盖所有个别的马,等于是“马”这个概念是母亲。个别的马都被我掌握住了,这是母亲所生的子女,叫做“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意思。
到这边就可以告一个段落了,何必还要像公孙龙子这些人,讲说这个“指”跟“物”不一样,白跟马可以分开,到最后弄出许多诡辩出来。让别人听了糊里糊涂。这样的一种理论该不该把它消解?把它变成都没有什么特定的价值,没有理应谁对谁错的道理。
所以儒家墨家也不必争了,所有在讲这些名词、概念、辩论的人,都是费尽力气,没有什么成果。
所以这一集我们就看到《庄子‧齐物论》真的精彩的地方出现了,而接着后面还有好几章,都是非常的精准的把庄子对于万物的看法,人类对万物的评论,他都要把它加以化为整齐,也就是化为相对,不再去坚持特定的立场。
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打卡傅老师讲庄子23:天地万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人的认识、观点也有普遍的相同与个体的差异,都在一个整体当中。就像都是手指,何必执着于无名指是对的,食指是错的。不妨我们保持开放的态度,化解我执,对待彼此是非不仅停留在区分上,还可以上升到避难和启明 ps一句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以个体看世界,万物各有分际,各不相同,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以道观天下,万物是相通的,并无不同,融合为一,天地就如同一根手指,万物就好似一匹马。
化解对立,才能掌握道的枢纽
需要有文字的,正在做笔记
傅佩荣国学馆 回复 @笨笨BB: 文稿 在 标题 的详情上
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为什么放音乐,干扰听课
酌酒与裴迪 作者 / 【唐】王维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怎么没有文字了?
傅佩荣国学馆 回复 @笨笨BB: 标题中的 “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