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室里的直播,是科普需要还是流量噱头? | 睡前聊一会儿

诊疗室里的直播,是科普需要还是流量噱头? | 睡前聊一会儿

00:00
05:09
浏览短视频平台,如果看到有医生直播把脉问诊,你会停下来围观吗?换位处之,如果你是患者,在看病中发现医生正在直播诊断过程,你又会怎么想呢?一段时间以来,医生边问诊边直播的形式在互联网上悄然走红,却也引发了不小争议。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诊疗直播。
多年来,从报纸专栏到电视节目,再到网络直播,医生走出诊疗室直面大众,可以说一直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这背后,既有人们对医疗知识的刚需,也有对医生这一职业的好奇。捕捉到这些现实需要,将于2022年3月1日起实施的新《医师法》,明确将“宣传推广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对患者及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列为医师执业应履行的义务,相较旧版《执业医师法》,对医生承担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医生以更高效率、受众更广的方式进行科普,回应公众需求,不失为有益探索。
出发点无可厚非,但“医生+直播”的边界需要正视。在直播平台上,不乏医生通过个人出镜的形式,以形象生动的讲解,为网友科普医学常识。医生积极科普,网友学到知识,其乐融融。但此次引发争议的诊疗直播,是直接将镜头架设在了诊室内,真实记录着患者就诊的过程,医生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还穿插着面向直播观众的讲解。看似通过真实病例把科普做得更加鲜活,但作为患者的权益如何保障呢?
观察诊疗直播可以发现,有些医生在直播过程中已经注意避开或者遮挡患者面部,但这显然不够,声音、疾病信息等等同样是患者隐私。新《医师法》对此也做出了明确要求,医生要“依法保护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这也就意味着任何有可能透露隐私的直播形式都不妥当。
另一个潜在的问题是,一边诊断一边直播,诊断质量谁来保障?诊疗室是一个严肃而私密的场合,可以让患者卸下防备,也能为医生减少外界的干扰,因而人们总是青睐也更加习惯相对封闭的诊疗空间。但是在直播镜头前,这些环境条件都不复存在,更何况没人能保证自己的行为丝毫不受镜头影响。对于患者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医生的高度责任心。当医生一心二用时,信任很可能已经出现裂缝。此前也有患者因医生在诊室直播而产生医患纠纷,为诊疗直播敲响了警钟。
目前,各大视频平台都有不少医生入驻,其中不乏粉丝数量超百万的头部账号。在这种情况下,科普和带货的界限如何厘清?哪些货能带哪些不能带?一旦这个界限模糊,医生的信誉和形象又如何保障?更重要的是,直播间出现的诊疗方案或是药品器械,倘若对大众造成误导、引发不当使用,后果不堪设想。面对流量变现的巨大诱惑,如何保证医生出发点不变味、直播方式不越界,是摆在诊疗直播面前亟待解答的问题。
应该看到,无论是此前医学常识的分享,还是现在流行的诊疗直播,“医生+直播”的火爆,反映了群众对医学科普的现实需求。但必须明确的是,医学科普不等于在线诊疗。对开设直播的医生而言,身着白大褂,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诊疗室里,自己的行为都要对得起这一神圣的职业。积极拥抱新技术,也要尊重职业规范和伦理,如此才能探索出科普工作更合适的方式。
这正是:
镜头前是患者权益,
屏幕外有科普刚需。
直播技术搭桥牵线,
守牢初心方能兼顾。

文|徐之 主播|殷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