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偶像”失宠?文化成“新晋流量”?|睡前聊一会儿

“流量偶像”失宠?文化成“新晋流量”?|睡前聊一会儿

00:00
05:43
赏明月、吃月饼、看晚会,是许多人过中秋节的固定项目。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多台中秋晚会同期竞技,精彩纷呈。交响乐版《觉醒年代》,让人热血沸腾;创意舞蹈《墨舞中秋帖》,将中国书法名帖《中秋帖》与表演融合;满载时代记忆的粤语金曲《敢爱敢做》,瞬间把人带回过往的流金岁月……不少节目凭借精良的制作、深厚的意蕴、满满的情怀火出了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今月曾经照古人”,中秋节串联着古今;“天涯共此时”,中秋节寄托着牵挂。对亲人团聚的渴望,对故乡的思念,对国泰民安的企盼……这些,是中国人的普遍情愫,是中秋节的永恒内涵,也是中秋晚会不变的主题。所以,当《乡愁》《灯火里的中国》《但愿人长久》这些熟悉的旋律响起,无论身在何处,总能被戳到、被打动。这背后,不仅仅是关于歌曲的共同记忆,更是割舍不断的亲情牵念,是始终根植于心的家国情怀。也正是基于同宗同源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中秋节的意蕴足以超越时空,在两岸三地海内外引起广泛共鸣与共情。

晚会年年办,今年更不同。不少观看中秋晚会的网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直观感受,那就是流量偶像少了,实力唱将多了;浮夸堆砌少了,国风古韵多了。这种变,是治理之变,也是思路之变。近段时间,中宣部、广电总局等多部门协同发力,抵制“唯流量”“唯颜值”的畸形文化,净化文娱行业生态,引导创作回归本源。“去流量化”“去饭圈化”成为今年中秋晚会的一个显著标签,折射出文娱行业激浊扬清的生态之变。另一方面,今年以来,一些精品佳作将创新与传承完美融合,实现收视、口碑双丰收,也为如何打造高品质文艺晚会提供了借鉴、拓宽了思路。

从“明星引流”到“内容引流”,在今年中秋晚会中,内容创作者获得了更大的空间,也让文化开掘迎来了新的热潮。从河南卫视主打“非遗的美,超越你想象”,用晚会串联起非遗元素,到陕西卫视以“送你一个长安”为主题,融入秦俑、唐诗、戏曲等内容,这些各有特色的晚会,无不体现着创作者努力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独运。与此同时,新的潮流文化也不断为传统文化增色添彩。比如,海派非遗剪纸与街舞舞者“跨界”合作,中秋晚会和直播购物深度联动,这些新玩法让传统文化更加可亲又可近。中秋晚会以“文化”“情怀”“国潮”等为切入口,在明星流量的赛道之外,打开了新的创作天地,带给观众无限惊喜。

最是文化余韵流长,最是家国魂牵梦萦。央视中秋晚会首次在海外同步播出,不仅更快抵达海外华人,也更好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大湾区举办“湾区升明月”中秋晚会,集结两岸三地演艺明星,联手打造视听盛宴,这背后是大湾区加速融合的趋势;《繁星璀璨的天空》致敬为国出征的航天英雄,激荡起无数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创新展现传统文化的同时,中秋晚会对现实的深切观照,也在人们心中激起奋斗追梦、强国有我的深刻思考。

“希望各大平台纷纷卷起来”,网络上这样的呼声不在少数,显示出人们对获得更多高质量文化产品的期待和渴望。从别出心裁的“开盲盒式”宣传推广,到幕天席地、把城市当取景框的舞台设置;从“网剧+网综”的节目编排,到“晚会+直播”的跨屏互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文化和技术的叠加、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促进,今年多台中秋晚会的创新突破启示未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耕内容、深挖价值,才能更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对于创作者而言,这也是真正的“流量密码”。

这正是:
晚会年年有,今年多变化。
出新又出圈,匠心是密码。

(文|钟于 主播|殷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