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乡愁
【佛山古村落】
佛山人对传统文化孜孜不倦的守望,对本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使许多历史的印记得以保存下来。时至今日,河涌交错的佛山大地上,依然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原生态村落,村民们也依然沿袭着世代相传的习俗,可以说,这些古老的村落正是佛山精神的初地,这些古老的村落正是佛山人乡愁的居所。
第四章 一座祠堂一段古
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祠堂,那么,他的灵魂就有归宿,他的内心就有路标,他就是有福的人。
(图/顺德碧江)
佛山地区的祠堂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让人叹为观止。一座座宏大的祠堂,彰显着宗族曾经的显赫。顺德碧江的祠堂就是很好的例证。《顺德县志》中说:顺德最重祠堂,大族壮丽者,动费数万金。其大小宗祠代为堂构,千人之族,小姓单家,祠也数所。曰“大宗祠”者,始祖之庙也,庶人而有始祖之庙,追远也,收族也。其中,祠堂之盛,又以北滘碧江为最。清代典籍《五山志林》也有“俗以祠堂为重大,宏丽者莫盛于碧江”的记载。据载,抗日战争前,全村仅苏赵两姓的祠堂就超过200座。
自古以来,碧江为繁华水道,陈村、紫坭、石壁三条水道汇于碧江。因此,碧江一直是广州往来西江、北江船只的必经之地。清代中期,碧江更发展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手工业造纸基地,并形成了三圩六市;清末,碧江成为珠三角重要“谷埠”——粮食加工储运中心。清咸丰《顺德县志》记载,碧江属龙头堡,民夹水而居,百货辐辏。《碧江廿四咏》写道:“木船三路各停桡,猪囝笼归灞岸挑,北道未开龙眼厂,荔枝红满德云桥。”
(图/顺德碧江)
苏姓是碧江的名门望族。走在碧江街头,随处可见年代久远的龙眼树,虽年代久远,生命力依然旺盛,而这就是苏家致富的密码所在。据《五山志林》记载,碧江、陈村一带“居人多以种龙眼为业,弥望无际,约有数十万株”。职方第苏丕文的先辈就曾以出口干果和土纸,再从东南亚进口木材、从西南贩运回锡锭、茶叶而致富。苏氏对文人推崇备至,家家户户都种植龙眼和桂花,意为攀龙借贵(桂)。从宋代隆兴元年到宝祐四年的90多年间,碧江苏氏出了5名进士,其中4位领了五品以上的官衔。他们告老还乡后,都选择营建宅邸居所,修建祖祠,光耀门庭。
(图/顺德碧江)
碧江的泰兴大街,是一条历史的长廊,这里有一片祠堂群,像宝石一样镶嵌着,静静地诉说着祖辈的荣光与辉煌。祠堂群由尊明祠(五间祠)、澄碧苏公祠、丛兰苏公祠、逸云苏公祠和何求苏公祠等五所明清祠堂组成。其中,以五间祠气势最为恢宏,年代最为久远,被称为顺德祠堂的“大哥大”。
五间祠现存一路二进,首进头门阔五间深二间。第二进大殿阔五间,总宽32.45米,深三间,加上前后挑檐,纵深14米多。在省内现存的五开间的古建中(包括寺观、庙宇、学宫、祠堂),如此宽敞的尺寸实为罕见。这是一座珍贵的岭南殿堂式古建筑实物标本。三角硬山墙,龙船脊,瓦面举折明显,瓦当、滴水齐全。第一进头门的梁架分别用了驼峰斗拱式、瓜柱式和筒拄式等式样。第二进大殿梁架全部施以驼峰斗拱,与12根内柱清一色使用粗达50多厘米的铁力木精雕而成,支承前后檐的鸭屎石八棱柱更是明代中叶或以前的建筑特征。
(图/五间祠)
第一次见到五间祠,我就深深地被它的优雅和气势所震撼。它虽建于明代,却有汉唐之风,充满了阳刚之气。拾步其中,一种庄重感油然而生。苏氏的先人为了不僭越礼制,在祠堂的跨度上大做文章,为此,使用了特别的硬木柱梁。如此一来,整个建筑的空间,显得格外舒展,更为可贵的是,它的细部十分精美,雄大而不失优雅。
碧江原本还有一个更大的祠堂,叫种德堂,明代至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年)建成,七开间,为广东祠堂的翘首!可惜,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被毁。
除了宗祠,碧江的职方第和碧江金楼,均保存完好,显示着苏氏家族的兴盛。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