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乡愁
【佛山古村落】
佛山人对传统文化孜孜不倦的守望,对本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使许多历史的印记得以保存下来。时至今日,河涌交错的佛山大地上,依然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原生态村落,村民们也依然沿袭着世代相传的习俗,可以说,这些古老的村落正是佛山精神的初地,这些古老的村落正是佛山人乡愁的居所。
第四章 一座祠堂一段古
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祠堂,那么,他的灵魂就有归宿,他的内心就有路标,他就是有福的人。
和梁姓一样,陈姓也是佛山的大姓,佛山市户籍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陈姓人口排名第二,仅比梁姓少800人。在佛山的陈氏宗祠中,三水白坭祠巷村的陈氏大宗祠建于1511年,经历了500多年的风雨和6次重修,当地有“未有祠巷村,先有陈家祠”的说法。
“远树晴堪数,孤云瞑预遮。自怜江海迹,到处友生家。落日明江色,清风动麦沙。相看吾鬓白,不必问年华。”这是明成化年间,鸿儒陈献章探访爱徒陈冕时写下的诗句。
村中有门口竖立着54副功名旗杆夹,旗子在风中猎猎作响,讲述着家族当年的威水史。据载,南宋末年,宋朝进士、大理寺评事陈规携带家眷一路南下,见西江江面开阔,江畔水草丰美,非常适合耕作,便在此扎下根来。
(图/三水白坭陈氏大宗祠)
陈氏大宗祠是一栋四进式建筑,堂号“萃庆堂”,占地10亩,面积居三水祠堂之冠,建筑高达10多米,气势恢宏。祠堂中厚重的大门,虽历经岁月的沧桑,仍坚固如初。这扇门记下了先人陈朝纲的荣光。他幼年丧父,靠母亲种瓜菜售卖度日。陈朝纲自小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曾参加过“天地会”,失败后被清将冯子才收为部将。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向亚洲扩张并强占越南,我国广西边境的安全也受到了严重威胁。当时作为清朝保护国的越南向清政府求助。1885年,陈朝纲随清军名将冯子才奉旨开往广西,中越军民联手取得了历史上有名的镇南关大捷。安南王大加奖励清兵,赠送了一批名贵的鸡鹅木给陈朝纲,其中一张是正殿的御用大案桌,陈朝纲将其转运到家乡安放在陈氏大宗祠作为神案,以光宗耀祖。祠堂的两扇大门也是鸡鹅木制成。因为屡建战功,陈朝纲在家乡建造了将军第、将军家庙,并且在安南王赏赐下,在陈氏大宗祠中加修了“接旨亭”。
如今,村中还保留着传统的添丁挂灯仪式。元宵节一早,在走马灯上写上男丁的名字,从门楼走到接旨亭,寓意孩子以后将受嘉奖、官运亨通。在接旨亭接过香烛后,一家人一起步入左侧的青云巷,寓意孩子平步青云、步步高升。一直走到祠堂最里间拜祭完列祖列宗后,一家人又从右侧的青云巷转出,回到出发点,并将灯笼交给族里的长辈,由他们将灯笼挂到祠堂的门梁上。整个仪式是绕着宗祠顺时针走了一个大环,粤语中的大环与大运发音相近,也表达了对孩子的祝福。
(图/三水白坭祠巷村)
在佛山所有的陈氏宗祠中,规模最大的当数乐从沙滘的陈家祠。沙滘陈家祠建成于清代光绪二十一年,建筑布局和雕刻风格相似,规模上与广州的陈家祠比较接近,被称为姐妹祠。
沙滘村于南宋绍兴二十七年正式开村。一开始,村名叫“沙溪”,但是明代有两位高中(zhong)功名的村民认为,“溪”字意境小,故改沙滘。后来,陈氏一族才迁移到此,并逐渐成为村中的第一大姓。
顺德乐从沙滘创基立业的陈姓先人,是北宋徽宗王朝时任户部尚书陈显之九世孙陈贵卿。当时族人南下到岭南珠玑巷,并于宋靖康二年南迁至佛山,继而迁至水乡顺德,在沙滘临近的几个沙洲择地开村安家落户。之后,他们就以种桑养蚕为业,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陈家祠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面阔五间两路、深三进,属于典型的岭南抬梁式木结构硬山顶建筑。建筑装饰亦是采用了传统经典的“三雕一塑”,即木雕、石雕、砖雕和灰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屋脊上的花鸟人物雕塑全部是灰雕,整间祠堂建筑连一根铁钉也没用过,有大、小、正、横、侧门九十八道。
(图/乐从沙滘陈家祠)
陈家祠的美,用语言是难以表达的,只有身临其境,你才能感受到它的气势、它的华丽。它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奠基开始,每日近千人开工,花了5年时间才落成,由时任乡长的举人陈文蔚及南洋经商的富商陈泰等人倡议,得到旅居各国的同族和乡村兄弟支持集资,总费用20万两白银。据说:陈家祠内所有酸枝、坤甸、柚木、花梨、东京等木料,是当年旅居南洋的华侨陈泰捐赠。为了选购良材,他远渡泰国等地,深入林区,亲自挑选,最后经新加坡运抵香港,转运沙滘使用。大门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分仅1.5米高,中间有横梁,进去需弯腰,以示对祖先的恭敬。
和许多古老的祠堂一样,陈家祠也有很多传说。传说屋脊上的一对石狮子,雕刻得非常逼真,后来成了真狮子。天黑之后,就开始作恶,毁坏庄稼,甚至还伤及小孩。村民们便想了一个办法,用黑狗血淋石狮子,并砍伤了石狮的腿。从此以后,石狮就再也不能作恶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