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清 乾隆 青花云龙纹五孔环耳花插-下】

100:【清 乾隆 青花云龙纹五孔环耳花插-下】

00:00
17:12

接着上集,这集我们要继续谈青花瓷的历史。



我们从明成化继续往下谈。




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




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划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 「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时期的器形、色调、釉色、纹饰均有与成化、弘治青花瓷相同之处。新采用瑞州「石子青」 料烧制,大部分呈色浅淡灰蓝,虽不浓重,但稳定匀净,并有发黑灰色的一类,有的或带铁锈斑。晚期新用云南产「回青」料,发色类似后来嘉靖时的鲜艳浓重泛深色调。正德后期开始烧造大器,花觚、葫芦瓶、烛台、炉、罐、绣墩等渐多,文具类器的笔山、盆、洗、奓斗、奁盒、插屏、花插,亦很新颖。烧造工艺日趋粗糙,胎体逐渐增厚,釉泛青灰。纹饰以穿花龙、翼龙、螭龙、双勾石榴、婴戏、人物故事和阿拉伯文古兰经语作主题的为多。款识楷书「大明正德年制」4或6字,或以八思巴文、阿拉伯文写款,是本朝的特殊风格




嘉靖隆庆的烧制数量最多,以「回青」料为主,基调以色泽浓艳泛紫为共同特征。隆庆时的青花瓷,色泽鲜艳,制作精细,可居三朝之首。传世品有瓶、壶、缸、罐、炉、盒、洗、盘、碗。器形除圆形外多为菱形、梅花花瓣形、方胜、长方、六方、多方、银锭式,且有镂空工艺装饰手法。器体厚重,但很精致。纹饰以云龙、龙凤、兔纹、仕女、婴戏为多,人物形象摹拟元人笔意,额宽、身长为其特点。款识一改以往的「制」字,几乎全部书「造」字,如「大明隆庆年造」。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盪,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划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清代青花瓷




清代青花瓷器上服务于皇室,下普及于民间,外远播于世界,无论是在工艺技术、绘划水平还是产量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又一高峰。清代的青花瓷器主要采用浙江产的钴料,大量烧造。由于各朝鉴赏艺术的风尚、所用青花钴料以及工艺与技术水平等的变化,形成了各朝青花瓷的不同特征。




清代青花瓷的特征如下:




顺治时期




此期署官窑年款的青花器很少,其造型风格敦厚古朴,胎体厚重,釉面呈卵青色,多以酱黄釉涂口边,所绘浙料青花纹饰的色调,既有青翠的正蓝色,也有深沉、晕散的墨蓝色,宛如其后康熙朝前期的作品。这时署干支纪年款的民窑青花器颇为丰富。造型以香炉、筒瓶、花觚、净水碗等佛前供器为主。纹饰内容多绘斑片云龙、麒麟芭蕉、瑞兽、竹林僧人、罗汉、进爵图等,并常题写「梧桐一叶生,天下尽皆春」等诗文,时代特征十分鲜明。此时传世的「官搭民烧」的青花瓷器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顺治十五年题款的青花人物大盘,其青花人物与景致沿器口旋转而绘,满饰盘心,不留空边,堪称顺治青花的代表作。




康熙时期的青花与明代青花迥然不同,别具时代风格。其青花钴料的来源,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但景德镇工匠中有着康熙青花用云南珠明料的说法。这时的制瓷工匠不仅掌握了制作青花器的精湛技术,还将传统的水墨划晕染法运用到瓷划中,使青花器清新明快,晶莹透澈,如采用水墨划的「分水法」,可使同一青花呈现浓中有浓、淡中有淡的多种色阶,使瓷划中的山川景致富有层次,花鸟树木栩栩如生,具有丰满的立体感,被艺术家们誉为「青花五彩」。




雍正时期的青花原料有多种来源,青花瓷也是多色并存。早期的青花色泽淡而深沉,略有晕散,与康熙五十年(1711)前后的色泽大抵相同。此外还有灰蓝与深蓝色。中期以后,出现了最富时代特色的仿宣德青花瓷,典型器有梅瓶、玉壶春瓶、宝月瓶、鸡心碗及大盘等,造型、胎釉、青花乃至纹饰均以原件为规范。色泽清新幽菁,发色晕散外溢,纹饰用笔纤细。为追摹明永乐、宣德青花苏尼勃青料的自然晕散斑点,特意由工匠于纹饰线条中用笔刻意点染,但这些大大小小的点痕却不能象苏尼勃青自然晕散斑那样渗入胎骨,意趣天然,留下了人为修饰的痕迹。




隆时期的青花瓷造型精美,图案新颖,华缛多姿,令人叹为观止。青花用料以浙料为主,经精心泡制,呈色比雍正青花稳定、浑厚、鲜亮,纹饰清晰沉重,采用重色者蓝中泛黑。但初期的青花仍保留雍正时期呈色不稳定和线条晕散出廓的现象。




嘉庆至宣统时期




嘉庆朝的青花瓷、风格、造型、纹饰、色彩与隆朝基本相同,因袭前朝旧制,不敢僭越,但青花瓷的品种和数量却远远不及隆盛世。嘉庆初期,青花色泽与隆时类同,深沉稳定;其后,部分器物出现了暗淡漂浮的色调并延续至道光、咸丰时。




同治以迄宣统时期,景德镇瓷业明显萎缩,工艺低下,但官窑、民窑的青花瓷器仍不断烧造。这一时期的青花瓷,由于青料不纯,色泽或俗艳泛紫,或浅蓝、黑褐,均漂浮而不潜于釉下。由于制瓷工艺粗糙,胎体厚重见拙,施釉稀薄,纹饰线条含混,笔触呆板平庸,较之清前期的青花作品,有天壤之别。





今天的主角-清 隆 青花云龙纹五孔环耳花插




五管瓶又称五孔瓶,因腹部伸出五支圆管而得名,造型别致,陈设视觉效果典雅庄重,为清代瓷器中十分少有的品种。五管瓶烧造历史久远,汉代即有制作,清代沿袭并化裁之,主要用作宫廷陈设用瓷,其中一高四低的五管造型,可寓意『一统四方』。



清 乾隆 青花云龙纹五孔环耳花插。图片取自台北故宫Open Data。


据《列子•汤问篇》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其『五山』之说,即是中国传统中神山信仰的雏形。清代五管瓶继承并发展了『五山』之说,而此时五管瓶象征五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雍正仿汝釉五管瓶,该器黄签上有『五岳朝天尊』之记载,可为佐证。




五孔瓶又对应『五行』之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五』的应用十分广泛:物有五行属性、人有五行属命、朝代有五行属相、方向有五行属位。意在顺应天时地利的道理,仿效宇宙秩序,来构建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




此式五孔瓶从审美上独具均衡对称的美感,文化上亦是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它反映的是古代中国阴阳五行思想。总之,五管造型所蕴涵的吉祥之意为人们所向往,五管瓶的应运而生即为必然。




本件为五孔花插,器身呈扁八方形,下接长方圈足,上有五并排喇叭形口、长短不一,最高者置中,左右各有二口、高度向外递减,腹壁两侧分别饰一环耳。胎骨厚重,表面以青花彩绘纹饰,通体施白釉,足缘无釉露胎。五口颈部均有蕉叶纹及如意云纹,两种纹饰间有一道形似回纹之图案;器外壁双面纹饰相同,见一云龙腾于波涛之上,周围满绘转枝番莲;足径绕番莲纹一周,下接蕉叶纹,近底处饰圈点纹、上下另加双弦纹。外底有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拍卖




《清 乾隆 青花云龙纹五孔环耳花插》这是一件非常特殊的物件,目前我没有看到同款式,明确可靠的拍卖纪录出现。




这件藏品除了台北故宫外,目前在全世界其他博物馆与拍卖会中,没有看到相同的款式,可以说是孤品,非常特殊。



今天节目我们谈完中国的青花瓷简史,也一起欣赏《清 乾隆 青花云龙纹五孔环耳花插》这件难得的孤品。



我是陈珮瑜,咱们下集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