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交流群
添加课程小助手微信:xmly201904,添加时请备注【马未都】,入群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群内还有各类国宝咨询和丰富的社群福利活动,等你来呦!
国宝100,件件精彩!
017元代 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开篇
北京东城有个不大不小的庙,叫智化寺,今天算一个小小的旅游景点。北京一般人都不知道,但我知道,因为离我们家近,骑车快了也就5分钟,我很早以前就去过这个寺院。它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封闭的,不开放。上世纪九几年的时候我在那里办过家具展,借用过它们的地方,后来慢慢地就对它有所了解。
(智化寺平面图)
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的前世今生
智化寺是明朝正统年间大太监王振的家庙。王振非常有名,土木堡之变跟他有直接关系。王振是明朝三大太监之首,其次是明中的刘瑾、明末的魏忠贤。在中国近代文物史上,有两件大事与智化寺有关。第一件事是智化寺的藻井。万佛阁、智化殿的两方藻井在上世纪30年代被卖到了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和费城艺术博物馆,今天到美国去,依旧可以看到这两座博物馆中的藻井陈设,这对我们有点痛心疾首。另一件事就是一对青花大瓶流向海外。这对大瓶,全称为“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最初一直做为供器陈设在智化寺。至于在智化寺之前的故事我们现在就不很清楚了,唯一清楚的信息是瓶子上写的那些字。
(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身字样)
从字面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对大瓶是一个叫张文进的人为江西婺源县灵顺庙所订烧的,但灵顺庙在他订大瓶的次年就毁了。估计这对大瓶烧好后没来得及送到庙里,否则也不可能进入智化寺。瓶身上的信息很清楚,写着“至正十一年”(1351年),这时候是元朝。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写这么清楚还给卖出去了呢?就是因为当时的人都不懂。上世纪20年代,由于民国以后兵荒马乱,智化寺特穷,穷得什么都卖,有人就从智化寺老僧手里买到了这对大瓶。这人从智化寺出来,就奔了琉璃厂了。到了琉璃厂,结果所有的人都笑话他,说你买这东西是一瞎活。什么是瞎活?古玩行的术语,就是赝品,假的。
为什么当时的高手都会认为它是赝品呢?是因为民国时期,没有专家,专家都是古董商。古董行里所有的人都坚定地认为,元朝就没青花这东西!元朝不可能有青花,青花是永宣时创烧的,这是个定论。其实不是民国人这么认为,清朝人也这么认为,不止清朝人这么认为,明朝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自明到清到民国,大家都认为元朝没有烧过青花。所以,当这对写着元朝纪年的青花大瓶出现时,所有的古董商都认为这对大瓶必假无疑!也就没有人去研究这字写的是什么。最后这东西就当赝品卖给了外国人,欺负他们不认识中国字。这中间应该还有些环节,但我们已经不是很清楚了。据说,当年的古董商把这大瓶卖给外国人的时候击掌而庆,说终于卖给不认识中国字的外国人了!如果当时这对大瓶上不写字,估计我们自己人就把它当成明朝的了。由于海外资料保存完善,这对青花瓶在国外流传的情况就比较清晰。它们被运到了英国后,先由当地的一个收藏家收藏。后来这位收藏家又再次卖出,这收藏家,鸡贼,他把它拆开了卖,一只卖给了大维德爵士,另一只卖给了收藏家罗素。后来,大维德和罗素都知道对方还有一只,都想把对方的那一只买过来,凑成一对。这罗素鬼得很,因为熟人之间不好谈价呀,于是他干脆把手中这件大瓶送到拍卖行了。最终,大维德爵士在1935年以360英镑获得此瓶,两瓶重聚,由大维德基金会保存至今。
“大维德瓶”与大维德爵士
这对青花大瓶今天在国际上有一个流行的名字,叫“大维德瓶”,因为是大维德爵士最重要的收藏。大维德爵士,今天只要是玩瓷器的、玩青花的,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人,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国文陶瓷收藏家。他出生在印度孟买的一个富裕的犹太裔家庭,他父亲是当地著名的银行家、印度银行的创始人,家族经营银行和纺织品生意。他父亲去世后,他就继承了家族的生意和爵位。大维德曾在英国剑桥大学读法律,同时开始喜欢中国文物,继而收藏。为了收藏和研究中国古董,大维德甚至自学了中文,后来还成为了汉学家。你看人家外国人这精神。
(大维德爵士照片)
1924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正赶上溥仪出宫,故宫比较乱,当时故宫博物院还没有开放呐。跟据他夫人回忆说,当时紫禁城的珍宝被杂乱无章地堆放着,没有人去想展览这事儿。大维德就说服了当时的官员,挑选出一些珍品,向市民开放。但展览需要钱啊,大维德又给了经济上的支持。后来这个展览取得了巨大成功。1927年,他再次来到北京。接触了很多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成员和古董商,并买了大量的官窑,据记录显示,当时买了有40多件。这批瓷器是末代皇帝溥仪抵押在盐业银行的,银行在得不到还款的情况下直接就把它卖了。此后,大维德多次往返于中英之间。1929年,故宫景阳宫大修时,大维德解囊捐款,随后被聘为故宫博物院的顾问,参与了陶瓷陈列馆从展品遴选、展览设计到撰写说明的工作。1935年春,故宫开放10年了。大维德发起和策划了“伦敦国际中国艺术展览会”,并作为总干事来到中国挑选展品,共选出艺术珍品一千多件,这些宫廷文物在英国皇家海军的护卫下抵达伦敦。
(故宫文物启程前往“伦敦国际中国艺术展览会”时的合影)
这是有史以来,西方最大的中国古代艺术大展,距今八十多年了。其阵容空前,精品荟萃,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世界媒体称之为“伟大的展览”。由于大维德爵士的积极推动,使得西方人开始重新认识中国艺术。西方人早期认识中国艺术,都是通过商品。比如我们说的海上丝绸之路上卖过去的外销瓷,但这次是通过中国的宫廷艺术品,进一步地了解中国艺术。大维德爵士到了年老时,决定把自己的藏品全部捐给英国伦敦大学。在1952年6月10日,对外免费开放,一直到2007年。后来伦敦大学又与大英博物馆达成协议,将大维德将近1700件藏品交由大英博物馆暂时收藏,并从2009年开始,在大英博物馆中新建的95号展厅中永久性展出。依据大维德的生前所愿,所有藏品永久性免费开放。这对大瓶这些年也回国省亲过。2012年,上海博物馆60周年馆庆,举办元青花大展,借回来展过一只,展览后又匆匆忙忙赶回去了。
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什么如此重要?
我在这对大瓶面前仔细驻足看过,这瓶子有点不周正,实际上象耳底下还应该有环,不过已经丢失了,但整器基本保存完好。元代青花以此为准。它的纹饰自上往下共有9层,这是元青花的一个典型特征,层数比较多,但也有通景的,所有的事情都有例外。它的颈部有题记,一共六十多个字,为: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捨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这可以看到,元代的行政单位:路、县、乡、里、社,一层层递减。题记里说的“四月良辰吉日”,应该是农历的四月初八,这一天是佛教的浴佛节,也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题记里的“喜捨香炉花瓶一付”,说明除了这两个瓶子以外还有一个香炉呢。
至正十一年四月,是这对大瓶的制作时间。这一段文字彻底改变了我们对青花诞生的认知。在这个大瓶发现之前,是有人怀疑过的,但说了谁也不信,认为青花就是明朝的。通过对这对象耳瓶的研究,有两个人最终揭开了元青花的面纱,一个是英国大英博物馆瓷器部主管霍布逊,另一个就是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研究员波普博士。1929年,时任大英博物馆瓷器部主管的霍布逊撰写论文《明代以前的青花瓷器》,将大维德基金会所藏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收录其中,第一次将青花瓷的生产起始时间定于元代。其实早在1926年,霍布逊发文推论应该就有元青花了,只是当时还没有看到类似象耳瓶上的题记这样的铁证。由此可见,逻辑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而我们的民族特别缺乏逻辑训练。又过了二十多年,到了1950年,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研究员波普博士在对比了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和伊朗博物馆收藏的青花瓷器之后,发现了一批与大维德瓶类似的青花瓷,并根据大维德基金会所藏的这个瓶子上的铭文“至正十一年”,将其定名为“至正型”青花瓷,生产年代:元代晚期。至此,青花产生于元代,终于尘埃落定。这对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可视为祖瓶,以此为准,这对大瓶毫无疑问地成为国宝。
元青花的文化价值
这之后的二十几年里,随着一批国内元青花考古资料的发表,将元青花的研究推向了高潮。据统计,到2011年,考古发掘出土了近85件元青花,元青花逐渐被世人熟知。我们国内元青花的收藏,明清两代皇宫未见有明确的传世记载,基本上都是建国后出土的,著名的有:1964年河北保定窖藏(6件)、1983年江西高安窖藏(18件)、1998年安徽繁昌窖藏(18件),零星出土的更不胜枚举。
(元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 河北博物院藏)
那全世界哪里收藏的元青花最多呢?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共有40件;其次是伊朗国家博物馆,32件。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我曾去过多次,每一件元青花都挨个上手,回来后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元青花的玄机》。在文章中我说,元青花艺术突然成熟,没有萌芽期、成长期,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它是三种文化审美的有机结合。元青花是中华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蒙古文化三者的结晶。中华文化,主要是以农耕为主的文化,伊斯兰文化与蒙古文化,都是以游牧为主的文化。那它们怎么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呢?首先是颜色,在它之前,蓝色不是我们中国人崇尚的颜色,但元青花出现以后,中国人对这个颜色很快就接受了,导致元青花创烧的700年来,从来没获得过对手,一直到清中期以后粉彩的出现,才占去半壁江山。其次就是它的造型上带有浓重的金属味道,装饰风格上带有明显的伊斯兰文化细密画的特点,画得密集、密不透风。简单地说,元青花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有效结合,利用中国传统而优秀的制瓷工艺,表现出伊斯兰文化的金属工艺,用伊斯兰文化鲜艳的蓝色,改变了中国人固有的审美趣味,这一文化结合空前绝后,让我们坐享其成。
马爷说
我们的文化啊,实际上就是这样,它的诞生有很多神奇之处,有一种从小到大一点一点养育成人,还有一种是和外来文化杂交嫁接,长成强壮之身。无论它是什么,也无论这对元青花大瓶摆在大英博物馆,还是摆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它代表的,依然是我们的文化。
国宝情未了, 下集听分晓。
最喜欢大英博物馆的展厅就是瓷器馆。真的让人惊叹,一个外国人如此用心用一生收藏中国艺术
dxsophia 回复 @MonicaYunyun: 同意你的大部分观点,但是就事论事来说,大卫德先生绝对不是简单的"善意持有者",当时这对大瓶马爷也讲过了,是在琉璃厂当假货卖给了外国人,当时他们不是不认识上面的年月日,而是就从自己的认知判断那就是假的,而大卫德先生是看到这个字就觉得这个瓶子有非一般的历史,所以从当时买大瓶的鄂尔芬斯东手里买了其中一个,带回伦敦经过研究发现是真,大卫德又在拍卖会上买了另一只。这才凑成今天我们看到的一对。这个瓶子的意义已经不是艺术价值的问题了,他把人类对青花瓷的认知往前推了至少一个朝代,这样的远见,这样对我们华夏民族文化的执着,被某人说成是"强盗",我觉得马爷看到了也会觉得,自己课白讲了
真值,听马爷说故事,真是有趣
各国的文物都是属于全世界人类的,当初的不幸被他们抢走买走,现在回想起来,这也是某某那些文物的幸运!我们的历经几百年几千年的文化包含古建筑,古城墙,古衙门,等等古建筑,各种古董,字画,古墓,古书,古寺道观,石刻,石窟等等这些文物,就是在几十年近史上遭到了历史性的大破坏!大糟蹋,大倒卖,大挖掘,可以说是惨无人道的大破坏!!!
澤芝堂 回复 @宁静致远_3io: 不是不幸,而是萬幸,若是沒有他們的保護,這瓶早毀了⋯⋯
希望节目组把每一期的宝贝图片多来几张高清的,就一张我们不够看。
超级制作 回复 @如题_54: 谢谢您的意见哦,我们会在以后做的更好的
不管在哪儿都代表中国文化
看看人家的收藏家知道把藏品捐给自己国家,再看看某华人把藏品捐给美国!我呸!
一止君 回复 @曾是惊鸿照影来___: 太狭隘了,您呸什么呸呀?您去上博看一下,最近正在展的荷浦珠还,还不是有外国人给中国捐啊
一个瓶牵出了这么多故事,学习了不少东西,长了见识,马爷辛苦了
智华寺
一止君 回复 @一止君: 打错字了,化
马先生新讲的国宝系列跟以前的嘟嘟系列风格有很大变化啊,感觉国宝系列更正式一点,没有嘟嘟那么亲民
有幸见到双瓶,想起先生的介绍备感亲切!
MonicaYunyun 回复 @埃及燕TJ: 2012年我在上海博物馆见过, 那时了解不深。 现在真想再见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