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从这一集开始,进入到《易经》的总结部分,共有六集。我们要稍微调整原先的规划,要把它修改为介绍以下六个重点:
第一集要谈《系辞传》有什么哲理;
第二集要谈孔子如何教导《易经》;
第三集要从十大好卦谈起;
第四集介绍《易经》的《说卦传》《序卦传》与《杂卦传》对我们理解《易经》的帮助;
第五集谈到《易经》如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第六集要谈谈除了安顿身心、指引人生之外,《易经》还有什么样的启发。
现在这一集的主题是:《系辞传》有什么哲理?《系辞传》是《易经·易传》的一部分。根据专家的说法,《易传》是孔子和他的后代弟子合作的成果,其中包含不少孔子在教导《易经》的时候的心得。《易传》总共有十个部分,它又称作“十翼”,就是有如十个辅助的翅膀一样。
我们在介绍六十四卦时,已经读过五个部分,就是:《彖传》上、下,《象传》上、下,以及《文言传》。这里说的“上、下”是根据传统上把《易经》分为上经、下经而来的。上经是第1卦到第30卦,下经是第31卦到第64卦。另外五个部分就是《系辞传》上、下,它是因为内容太丰富了,所以分为上、下。我们在总结的时候,会有三集以它为核心来思考。最后再一起介绍《说卦传》《序卦传》以及《杂卦传》。
那么,《系辞传》是对于《易经》的哲理做全面的发挥。我们这一集要谈《系辞传》的三个重点:
第一,澄清基本概念;
第二,打通天人之际;
第三,显示神妙境界。
(一)澄清基本概念
首先,就第一点来说,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基本概念,何况是《易经》这么特别的智慧结晶呢?譬如我们读《易经》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六十四个卦。卦就是象,挂在那儿显示出来的。你就要先了解六十四卦怎么来的?它是由八个基本的三爻卦所组合成的。
接着要知道“爻”这个字就是“效法”的意思。《易经》最主要是要效法宇宙万物的变化。“易”就是变化。万物一直在变化中。所以要效法的时候,要记得“变”是主动力,“化”是受动力。所以,阳爻代表主动力,阴爻代表受动力。这两条横线组织起来,就是古人智慧的表现。因为它充分使用了象征的方法,用基本的八卦来象征自然界八大现象,然后转移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找到相关的用法。
基本概念还包括占验之辞。除了我们介绍过的“元亨利贞”之外,最常见的就是“吉凶悔吝”。“吉”和“凶”是最直接的二分法:“吉”代表顺利完成心愿;“凶”代表有明显的阻碍,不可能完成心愿。一个是得,一个是失。伏羲氏制作八卦的基本构想,就是要让当时的百姓好好地生存发展。所以他讲吉凶,而谈不上“道义上应该如何”的问题。也就是以“吉凶”与“利害”来决定,应该怎么做才可以生存下去。
其次是“悔”和“吝”。“悔”就是懊恼。做了一个选择,结果不理想,内心会有懊恼,如此会由“悔”走向“吉”。“吝”是困难。遇到困难之后还漫不经心,就可能慢慢接近“凶”的结果。
最常见的是“无咎”二字。“无咎”是没有灾难或责难。譬如,在《论语·述而篇》里面,孔子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代表孔子学习《易经》是希望从里面学到,在各种状况,处在什么位置,应该怎么做,如此可以避免犯什么大的过失。所以,在《系辞传》里面说:“无咎者,善补过者也。”所以,看到“无咎”,就要记得善于补救过错。不要以为“无咎”是没事,其实它代表你还有一些过错可以改善。如果你可以补救的话,将来才会越来越好。《易经》谈到与修德有关的内容,就从这里开始。
另外还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值得留意。譬如有人问你:到底什么是《易经》呢?《系辞传》就提到“生生之谓易”。第一个“生”是乾卦的“大生”,第二个“生”是坤卦的“广生”。“大生、广生”合起来就是“生生”,代表宇宙万物不断地生存、变化、发展,生生不息。
对人来说的话,有两句话特别重要,就是:“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什么是“大业”或“大的功业”呢?就是要富有。人类从自然界取得各种资源,要设法把它们改造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让人的生活更为富足。功业不能脱离德行,德行也不能脱离功业。因此,怎么样叫做“盛德”呢?日新之谓盛德,也就是日日更新,让自己的德行往上提升,那就是盛德了。合起来,“盛德大业至矣哉!”“盛德大业”就是最高的理想。由此可以看出儒家那种“道德不离事功”的立场。
另外有三句话在《系辞传》里面是广为人知的。
第一句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句话里面提到“太极、两仪、四象……”,很多人就把它拿来跟《老子·第42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加以对照。这两者一样吗?其实不一样的。
我们可以这样说:《老子》这段话最后提到“万物”,代表它讲的是万物的创生论。就是万物怎么来的?它要找到一个最大的来源,那就是“道”。但《易经》这里提到“太极”,但它最后的结论是“吉凶生大业”(大的功业),它完全着眼于人类的世界。所以从这一点跟《老子》的说法就大不相同。《老子》是强调万物怎么来的,《易经》是强调如何安顿人类的世界。所以《易经》是要观察天地之道来安顿人类的生活,这个道理很明显。
第二句常见的话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在《系辞传》里面的一个分法。所谓的“器”,就是有形可见的器物。任何器物背后都有一个原理。有这个原理,这个器物才会被人类观察到。那个原理就称为形而上之道。后来“形而上学”成为哲学系本科里面的一门必修课。对照西方的学说也可以说是相当适合的。
第三句话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段。它说的是一阴一阳轮流变化发展就是“道”,代表宇宙万物的“道”是生生不息的。但是,它后面又说“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意思是:道让万物一直出现、发展,但它不跟圣人一起忧虑。请问:圣人有什么忧虑呢?这句话可以转到底下所说的第二个重点:要打通天人之际。
(二)打通天人之际
圣人的忧虑是他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因为人跟万物不一样。万物按照规律不断地发展,像春、夏、秋、冬一样,是可以预测的。但是,人是最特别的生命。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又缺乏好的政治规划,人的世界很容易陷入一治一乱,一分一合,最后很难摆脱各种困境。所以就个人来说,可能会错过生命里面真正重要的目标;就整个社会来说,可能造成天下纷乱了。所以,《系辞传》一再强调:“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真正作《易经》的,就是写下《易经》卦爻辞的周文王,他就是在商朝末期,因为商纣王使得天下混乱的这种情况下,所以他特别要强调,从吉、凶、悔、吝里面,找出人生的正路。
(三)显示神妙境界
要寻找人生的正路,就接到第三点了:显示神妙的境界。学习《易经》不能忽略占卜,只要你提出合适的问题,它就“如响斯应”。古代的统治阶级,在年轻的时候有师氏、保氏(老师和保护者)。等他上位当权之后,没有老师也没有保护者了,他们就要用《易经》占筮来考虑怎么样做决策,这时候好像面临父母一样。父母对孩子都是善意的,也有丰富的经验可以传承。由此可以看出,《易经》在预测未来方面显示了神妙的境界。
“神”这个字在《系辞传》里面出现超过20次,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什么?因为变化的奥妙就跟神的作为一样,是无法预测的。并且,“神”能够知道将来的情况。《系辞传》也提到“神而明之、神而化之”这些词,代表《易经》占卜像神一样显示智慧,以神奇的能力化解困难。
古代的圣人从《易经》得到各种启发,所以学习《易经》的目的,不是像书本上的普通知识,而是要应用的。这个“用”到了最高境界,就是能把道理了解透彻,应用在生活里面。《系辞传》说:“穷神知化,德之盛也。”你把神妙的变化都掌握住了,知道它下一步要往哪里发展,这是一种德行最盛美的情况。这一来就把德行、能力、智慧结合起来。我们在前面介绍《易经》六十四卦的时候,一再强调:学习《易经》不能忽略个人的责任,要努力提升德行、能力、智慧,如此才能够真正达成《易经》的效果。
《系辞传》对于《易经》在澄清基本概念、打通天人之际、显示神妙境界三方面,有丰富的材料。下一集我们将介绍孔子如何教导《易经》。这一点在去年的春节特别节目里面简单谈过。但现在你已经把64卦全部学了一遍,这时候再来复习孔子如何教导《易经》,应该会有不一样的心得与收获。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老师讲的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