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入则孝,弟子就是指我们,就是后世想学仁的所有人。怎么学仁行仁呢?入则孝,出则悌。通常而言,入就指回家,那么相对的上学、上班、踏入社会就是出。在家里行孝,在外对朋友、同事则悌,做个友爱他人的人。这是有次第的,由内而外,由近及远。
怎么做到孝悌呢?给我们一个方法,谨而信,吃喝拉撒,行住坐卧中谨言慎行。听起来很麻烦,如果让我们不偷、不抢、不犯罪,就容易多了。因为我们本就不干这些事,日常生活中不会有这些过错,习惯里没有这些,自然而然就遵纪守法了。所以说,我们从小大大咧咧,张口就说,推门就进,习惯了错误,对于正确反而不习惯,如同历史上变法时期的“民曰不便”。初步需要有个过程唤醒内在本有的正确习惯。不懂“谨”就变成没心没肺,粗枝大叶,过分“谨”变成拘束小器,大致上要合乎此时此地社会共通的良善标准。谨的同时还得“信”,自信、信他、被信,就是取信于他人。
对所有人保持诚信的状态就达到了泛爱众,广泛博爱所有人,这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品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仁,亲近仁德之人。与仁人亲近做什么呢?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到了前面所讲的在家孝亲,出门友爱人,做事恭谨诚信,又热爱国家爱社会,又喜欢亲近仁德,这些做到了,而且绰绰有余,还有富余精力就学习知识、技能,为了更进一步深层践行以上这几条。借用佛家道理比喻,前面都得一百分如同明心见性,见了道了,下一步就四处参学,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本事为更多的人,为更远的人,能做更多、更大、更深的事业。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圆满自我。如果精力一般般,穷则独善其身吧,所以学文为了达,达到能够兼济天下。这是圣贤沉淀出的最稳妥路线。
现代人大概不易接受,但违反这个次序就容易走偏。比如近几年的高科技犯罪,电信诈骗等等。这些人就是不孝、不悌,不谨、不信,更谈不上爱众、亲仁,基本要求没做到就先学了一身的技能、本领。于是成为了人类四等人中的第四等,最差一等——有才无德。如果德行不够,越是有才能,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我们学论语为的是做第一等人——德才兼备。如果没有余力就做二等——有德无才,至少不会随波逐流拉社会主义后腿。
因此,孔子不但指明了做人方向,方法与次第也为我们逻列出来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