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申论同时考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怎么办?

如果申论同时考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怎么办?

00:00
04:56

         正文:如果申论考传统文化,你一定会写;如果申论考生态文明,你也一定会写,但如果申论同时考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你能不能想到这两者的结合点,能不能想到“生态智慧”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跨界”申论范文。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处理好人与水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内容。先秦时期的引漳(zhāng)十二渠、芍陂(quèbēi)、都江堰,元代的京杭大运河......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高度重视人水和谐,建起了许多大型生态水利工程。有的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解析:第一段,开头引入。生态文明是公务员考试的重要主题,我们也学过不少这类的知识,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解读生态文明,这个切入点非常新颖。它不仅可以单作一个申论考点,还可以作为我们论述生态文明这个大主题时非常好用的论据。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体现了生态智慧呢?我们可以在这一段中作积累。这里列举了很多古代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就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生态智慧。其中,我们重点掌握都江堰和京杭大运河,因为这两个古代的水利工程非常具有代表性,也是我们在初中历史课本上就学过的,以它们为例写申论文章不仅新颖,还能降低你的记忆负担。】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强调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自然规律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就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解析:第二段,论点段。既然第一段通过古代水利工程来说明古代朴素生态文明思想,那么第二段提出论点时,就不止局限于“水”,而是进一步推广到“中华民族的天地人统一,按照自然规律活动”等。也就是说,第一段的“水”是小一点的概念,由“水”引发到第二段的“自然规律”,这是一个更大的概念,也表达了文章的主题。这种“由小见大”的衔接思路值得学习。

         再注意这段结构,第一句讲中华民族具有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第二句引述习总书记讲都江堰的一句话;第三句指明中心论点。这种“承上启下+引用讲话”的模式很好用,之前给大家提过几次,记牢。】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整体系统的自然观。我国古代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之所以能经受住漫长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保持满足人的需求与尊重自然规律之间的平衡,做到既保护自然又利用自然。福建省的天宝陂(bēi)始建于唐代,这座集引水灌溉、排洪排涝和蓄淡拒咸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位于河流弯道下游河势较高处,既可拦蓄淡水,又可抵御咸潮上溯。同时,利用弯道环流原理,水砂分离,引清水自流灌溉,在航运、引水、灌溉、泄洪、排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出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高超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集中体现了坚持整体性、系统性的自然观。

         【解析:第三段,分论点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整体系统的自然观。这段在讲继承的时候,充分论证了古代传统文化的自然观是什么样子,重点在这句话:“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保持满足人的需求与尊重自然规律之间的平衡,做到既保护自然又利用自然。”它详细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即要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行事。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整体性、系统性的自然观,我们学习和继承优秀古代传统文化才非常必要。同时,还举了“福建天宝陂”的例子,这个大家可能听到的比较少,不需要刻意记忆,不过它可能作为申论的给定材料出题,如果从题目的角度遇见,我们就要明白,可以从古代朴素自然思想的角度进行解读。】

         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他强调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不以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生命共同体中,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紧密联系、相互作用,都是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时刻都在与自身之外的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借以满足自身需求。自然界的运行,也不可避免会对人类生存发展发生作用。

         【解析:第四段,分论点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生命共同体重要理念。在上一段继承和学习之后,接下来干嘛?就该传承和发展了。怎么传承发展?这一段就进行了细致的阐述。首先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接下来引用习总书记的一句话,点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个重要理念。实际上,整篇文章所强调的,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生态智慧,其最核心的内容就体现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个重要理念上。

对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个重要理念,我们要深入理解把握,因为它不仅是本文的重要论点,也是很多考试经常考到的内容。而这个理念的具体解读就在本段后半部分“在这一生命共同体中,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自然界的运行,也不可避免会对人类生存发展发生作用。”这些细致的解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强化理解这个概念。】

         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表明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自然界的运行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风雨交加的时刻。一方面,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要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在尊重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中因势利导,在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中获得自然的回馈,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解析:第五段,分论点三,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纵向分析三个分论点,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个分论点讲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第二个分论点讲我们发展并形成“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个重要理念,前两个分论点,一是说原因,二是说发展,那么第三个分论点呢?就可以从“实践”角度来谈了。这和我们平时常说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以及“知行合一”都是非常类似的逻辑。在构思申论大作文分论点时非常好用。】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牢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方能将消极影响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解析:第六段,结尾点题。先记第一句恩格斯的这句话“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句话虽然出自《自然辩证法》,但我们其实应该并不陌生,因为在初中的政治课本上,讲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书上就提到过这句话,它可以在论述生态环保时作素材使用。当然,生态环保相关的其他重点句式还有很多,诸如“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等等,以后我都会逐渐给大家讲到。

         同时,注意本段最后一句话“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的“新格局”,这个表述比较新,大家积累一下。】

         【本文选自2021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并根据申论考试要求进行较大修改和分析,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欢迎评论区打卡、留言,工作很忙、回复很慢,但一定会回。)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行走的玛丽苏

    怎么不更新了

  • 小槑大人

    沙发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