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期20211020《三体心学解读》- 白立新

第85期20211020《三体心学解读》- 白立新

00:00
01:12:27




主持人谢润良00:00
自利利他共修群的家人们,晚上好!又到了十日论坛时间,欢迎大家收听、参与。我是谢润良,很高兴今晚又有机会由我为各位介绍老师讲课。我说时移世易,万事万物无时不变,变化无常,变化多端,变幻莫测。世界和宇宙一直在变化之中,一切的一切啊几千年来都已改变太多,有人讲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那么我们现在研究古人的心性、道德、情感、是非,能不能完全遵照古人的所有观点、制度、礼教照单全收,无条件执行呢?依葫芦画瓢是否就可以?如果纯粹复古,我看不仅可笑,而且是寸步难行,搞不好连累祖宗都会被一起误解,遭受批评、谩骂。


最近十多年来国内加速涌现出很多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好像雨后春笋一样,仅仅讲习阳明心学一个门类的比较活跃的学者,粗略统计就有几百个,这个事情这个现象客观上从大的范围来说是好事,但是创新很难,首先要有一定的合理继承,没有继承好,就谈不上真正创新。


我个人也总在思考这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就是说变与不变值得探讨,什么是万变不离其宗,什么是不变应万变,什么是随机应变?该不该主动?能不能灵活应用国学解决我们现在的实际问题,如何应用?今天我们邀请到学者白立新老师为我们讲课,非常有缘,机会难得,我特别推荐各位注意收听,白老师为了给我们上这堂空中课,还推迟了一堂线下课,他还是比较忙的。


我现在简单讲一讲白立新老师,白老师是泰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担任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常务理事等多种职务,主要从事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融合方向的研究与实践,致力于推进中国文化与现代经济体系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文化逻辑与模式创新,首创“三体心学”现代心学新理念,首创“三侧循环生态经济现代商业范式”,著有《阳明心学的管理智慧》,《心学戒毒、涤心笃善》等等。他的研究方向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很有探索性,值得参考。


今天他的讲课题目就是《三体心学解读》,好,我就不多占用时间,接下来就把时间交给白老师。

讲课人白立新04:14
尊敬的谢老师,各位万和书院的老师们,大家晚上好!非常有缘有这么一个机会,通过网络能和我们传统文化的同道们一块交流,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刚才谢老师做了一个对传统文化的一个引言,当谢老师在讲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反省自己,我是在推动了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还是在故作玄虚,自作聪明,确实是需要很好的一个反省。


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现代社会里,我们承接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两方面的结合,确实是一个非常慎重的问题。我个人相对说是一个跨界的人,我给大家作一个小小的自我介绍,好多人问我,你的专业到底是什么?我说我的专业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的结合,我是一个跨学科的跨界融合的一个专业方向,在传统文化里面大家感觉我是做管理的,在管理界大家又感觉我是做传统文化的,就是在这样一个跨界里边,这样走过了接近十年对传统文化的一个学习历程。


我也给大家汇报一下我在阳明心学方向的一个学习的简单的经历。我感觉我经历了四个学习阶段,那么第一个阶段是读阳明阶段,正儿巴经是2012年的8月份把自己关了半年,读了大概山东图书馆所有存档的能读到的书,然后在2013年,写了一年的《传习录》现代解读,那么这是第一阶段阅读和写作,我觉得那一段还算是比较的肤浅,12年到13年,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是14年到16年,也算是两年两三年时间,这段时间是个致用阶段,我这段时间讲的主要是互联网心学,用心学解读互联网思维是2014年开始讲的,然后2015年开始做戒毒项目,把心学应用于戒毒上边。我在山东省一家戒毒所,做了一年多的文化戒毒项目,然后去做了一些互联网研究的案例,通过互联网让我加深了对心学的理解,这是我的一个重要的收获。


那么第三个阶段是补课阶段,我主要是补的儒学经典,原来的基础不够,从15年到18年,重新读讲《大学》《中庸》,然后佛学也读了一点,包括其他儒释道的东西、哲学方向的东西,大概都读了一点。


也包括18年开始也在参与量子管理的研究,通过这些跨学科的理解,反过来让我加深了对心学的一个理解。


那么18年到今天,我认为是我的第四个学习阶段,我叫做体悟阶段,那么这一阶段主要是每天坚持静坐站桩,事上磨炼,改变气质,再进一步地补课。我最近要读的书就特别多,你看最近在读《孔子家语》,还有一个朋友给我推荐了读佛学的三大经典,原来的理解不够,现在要重新再理解,然后特别是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上,改变气质上下功夫。


那么我这是我的阳明心学学习的四个阶段,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汇报。我自己创新的地方就是提出了一个对心学的新的哲学解读,叫“三体心学”。


三体心学第一次正式提出来是在2017年夏天,用了三个月时间写那本《阳明心学的管理智慧》。2018年1月份出版,是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写书的过程中提炼出来一个对阳明心学新的哲学定义。


为了写这本书,除了读了很多国学经典,心学经典,而且把我能够搜到的所有阳明心学与哲学的书籍,大概看了有五六个版本,我自己还是有点喜欢哲学的,我更多地从哲学的方向上来重新来提出了一个自己的理解。

我今晚的分享,第一部分给大家介绍一下三体心学是怎么产生的。这个概念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有一个时间的过渡,更多的时候它里面既有实践性,也有理论性,也有一个总结性,现在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那么第一个来源是实践性,就是2015年到2016年的时候,我在济东戒毒所,山东省有8个戒毒所,其中一家戒毒所当年搞一个内部的课题,叫做《传统文化践行与心学戒毒》。


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这些机构,或者都有类似的这种研究课题。


当时通过各种国学组织各种书院找国学老师,最后朋友介绍把我介绍去了,前面找过几位老师,他们好像没有达成共识,我去了就跟他们戒毒所的政委先交流,用一个什么样的思路在戒毒所里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地来传播和应用传统文化,达到见效见用的效果。


我一下跟他们潘政委谈得比较快速达成共识,就是我提了八个字,叫做“学员做人,警察做神”,学员是指的吸毒人员,警察指的是戒毒警察,我说你对这两个人群不能用一个标准,你想实现学员从心理心灵上脱毒,从心上脱毒,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理脱毒,仅仅提升学员的国学认知是不够的,还要提升这些管教,也就是这些戒毒警察的水平。


所以我们做了两套国学提升版本,一个是面向吸毒学员的,另一方面是面向管教警察的,整体的是这样一个基本定调。


我在做心学戒毒应用的过程中,曾经做了一个问卷,当时大概是接近做了600人份的问卷,大概当时是将近有八百人在那接受教育、接受学习的学员,当时好像做了六百人的问卷。当时做问卷的时候还没有想出这个名字来,后来做总结的时候,回过头来因为要写这个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就总结了一下我们问卷,我们起了个名字叫做“良知画像”,因为我有点心学基础,这个课题的要求就是用心学来帮助从心灵上戒毒。那么我想首先要唤醒大家的良知,提升大家的良知,那么在这个情况下,大家的良知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就应该要摸个底儿。


所以做了这个问卷,后来我们课题组大概有七八个人,我是为首的负责人,想通过问卷,对这帮吸毒的人员,现有的良知现状要进行一个摸底,那用什么方法摸?我们经过讨论,最后可能还是以我的建议为主,用儒家的五伦为导向,五伦拆开做细,做成细节,要问他的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等等,这是五伦的具体内容。


因为这是呈现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我们讲格物也好,致知也好,呈现一个人的良知。我们进行了问卷分析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数据,就是说对家庭、对子女、对配偶等等特别关心,特别牵挂,乃至特别的内疚的人,特别的愧疚的人大概占25%,这是第一组数据。


那么第二组数据对以上关系特别不在意,特别不在乎,感觉无所谓的人也是25%,那么剩下的有50%,那么我跟警察们就讲,我说我们所的人的大概有25%的人,1/4的人是良知未泯,良知还比较呈现明显的人,还有25%就1/4就是良知泯灭比较严重,被私欲也好,被各种欲望也好,遮蔽得比较重的人,那么我们也就找到了我们救治的结构关系。


首先要发动良知未泯的人,这25%把它改变成我们骨干,然后团结中间的50%,最后集中兵力攻破最后的25%。这样从这种结构上找到了我们应该团结谁,依靠谁,团结谁,最后解决谁。从一个模糊的组织的人员的划分,最后到一个量化的划分。


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回头总结,我们做出来良知画像呈现在一个人的什么良知呢?是孟子讲的四端之心吗?好,或者我们对照一下,是不是孟子讲的良知?我们发现这帮人即使良知未泯的1/4,它呈现出来的也不是孟子讲的先天良知,不学而能的良知。


这是一个人现在的良知状况,或者说叫做当下良知,后天良知,事上良知,在当下的良知状态。那么良知应该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特别是这种特定人群,这种吸毒人员也好或者犯罪人员也好,他良知是受到极大的泯灭的人,他是一个特定的人群。


对这个项目进行总结的时候,我们认为良知画像画出来的像是后天良知和事上良知,对先天良知是很难画像的,所以就有了我的第一个认知,这个良知是可以分成三层的,那就是先天良知,后天良知和事上良知,我们能看到一个人的良知,基本上是能看到它的后天的和事上的,当然它是动态的,有可能会继续变好,有可能也会变坏。


这要取决于他的修为,自律,坚持能力。所以说这是我三体心学的第一个来源。实际上它解决了心学的就是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客体就是事上良知,主体性就是后天良知。

那么第二个来源是对心学的一个深度的理解,大家都不知道听说过没有,微信群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一个文章,叫做庄子的三条鱼,王阳明的一朵花,我相信对心学学习多的人,可能很多人都会看过这篇文章。


庄子的三条鱼是什么鱼?简单地说是北冥之鱼,在无边无际的天海之间可以任意遨游,叫做鲲鹏,叫北冥之鱼,无边大,任意翱翔,这是第一条鱼。第二条鱼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那条鱼,是好是坏是高兴不高兴,只有它知道。


那么第三条鱼叫做江湖之鱼,相忘于江湖,相对于我们大家处在社会上都是一种江湖,庄子讲这三条鱼是分别呈现的,按庄子的思想存在着三种鱼,第一条鱼是自由自在,随处可在。第二条鱼是一切以它的主观地判断为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不在他的立场上,你不知道他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么第三条就是江湖,我们在时空里边穿梭,在这个世界里边里走过,那么江湖那条鱼与此相对应的。

大家也可能很熟悉的王阳明那句“山中之花”的典故。山中之花那句话是这样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见到此花时,此花与汝心一时分明起来。”


这也是一个心学里边常见的典故,或者叫做公案,我因为讲了一段时间的心学,我经常拿这句话和大家做互动,我互动的提问就是山中之花里有几朵花?你能看到几朵花?我觉得这可能代表一个人对心学,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一个理解水平、

我就直接说我的答案了。因为我们是一个网络交流,如果是现场我们可以互动,大家谈一谈你在这个典故里边能看到这朵花。那么我是这样理解的,阳明先生既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作为哲学家的王阳明,他在一朵花里实际上看到的不是我们阿拉伯数字1234的花,而是哲学层面上的那个花。


那么第一朵就是客观世界这个花,山上在开了一朵花,这是第一朵花。一时分明起来,这背后有两朵花,第一朵是心上这朵花,因为你心上有一朵花,你才能见到这朵花时,眼前一亮,心灵感应,如遇故人,一见钟情等等,都是因为你心上对它有一个默默的认知,会产生这种神奇的这种心灵感应效应。

但是心上只有一朵花吗?我们也进一步提这个问题,你心上的花为什么、凭什么能证明它是一朵花而不是朵草?

好,我们说主观意识和那朵花为什么是花而不是草?这是再上前再深一层的问题。可能大家知道历史上有个典故叫做“指鹿为马”,明明是一条鹿,他非要说什么马,他心中他到底认为他心中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这是个鹿还是马?好像当年是赵高做的一个事情,他为了陷害别人。

就是说我们见到一朵花,一时分明是我心上有一朵花,那么我心上这朵花又是如何产生的?


这是哲学的一个追问,也有点类似于禅宗的机辩。那么我的理解,心上还有第二朵花就是来自性上的话,就在性上来说它是亘古不变,穿越时空永远存在的,那就是来自性的花。


那么第二朵是来自心的花,心是你后天养成的,后天的认知,后天的修为称之为心。那么心之前在儒家来说心之前是性,就是先天之性,天命之谓性,它是这样一个对应关系。所以从哲学意义上讲,山中之花里边可以找到三朵花,那么就不同的人的理解,不同人的认知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当然我这个说法也仅仅只能代表我自己的认知。


第三个来历是从理论上的总结,因为我17年的789三个月写那本书,就查了很多资料,当时查了很多知乎网上的论文,实际上我基本上把知乎网上所有心学的论文基本上也看了很多,有很多专家的论文还是非常有深度的,其中有一个论文我印象很深就是研究孟子,说孟子思想的伟大之处主要是提出了人的主体性。


那么后边还有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陈来先生,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他写过一本知名的书叫做《仁学本体论》,他认为儒家的本体是人。陈来先生除了那本《有无之境》之外,《仁学本体论》也是非常有深度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仁本论,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主体论,加上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以致良知为典型的致良知,实际上是一个客体论问题。


致良知就连接了万事万物,连接了客观社会。


我把三位圣人的主要思想综合在一块,我认为叫做三体,实际上是本体,儒家的本体是仁,主体就是尽心,是孟子的,然后到了王阳明,他重要的观点是致良知,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把从本到主到客这三者打通,这是我的一个总结。


以上这是我提出三体心学我的一个由来,它有它的实践性,有它的理论性,还有我的一点总结性,这是给大家汇报的第一个小部分。


那么给大家汇报第二个部分就是心学的五段论与三体的对应关系。

首先我用两个比喻来解释一下什么是阳明心学,因为我们今天晚上是一个线上分享,我就不展开去讲阳明心学是什么。一讲会很长,阳明心学是什么?我做了五个比喻,其他的还有什么瞄准镜,称星论等等。


今天晚上我给大家介绍两个比喻,第一个是发酵馒头,如何理解阳明心学?我做了一个通俗比喻,我们北方人是以面食为主的,那么大家可能都知道馒头、面包要做成面食,首先要发面,那么发面的过程就是一个生面变熟面的过程,我们做的馒头基本都是熟面做的,从生面到熟面,从心学的比喻来说就成为一个主体,那么从熟面再做馒头,再蒸包子,乃至再做面包,做成各种样的食品,那就是它的客体性,由主到客它是打通的,它是连贯的。


那么再上前推,主体怎么产生的?是发面,需要什么?我们北方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北方有这种生活经历的。


我们小时候在家里在农村蒸馒头需要酵母,我们山东话叫引子,这个东西在农村的时候都是东家西家邻居之家互相借着用,就是说你想从生面变成熟面,必须有酵母粉,酵母粉的比喻说我们用心学来比如,它就是性,天命之谓性,由性而来产生了我们明德之心。


明德之心从哪儿来的?是由于性,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这是个儒家思想逻辑,但是这个的好处,酵母不需要借,我们现实生活中在以前在农村的时候,你要想蒸馒头就要向左右邻居借人家酵母粉,但是我们自己要把自己这团面粉从生面变成熟面的话,我们可以不假外求,我们天命之性人皆有之,吾性具足,儒家的本性是天命赋之,人皆有之,你只要用功啊,修身就可以,修身就可以变成自己的主体。


那么第二个比喻就是炼金子,炼金,包括我们金饰,不管是戒指还是项链,都是在金子造成的,那么它的源头在金矿,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见过金矿,山东是有金矿的地方,就是矿石里边有很多细微的杂碎的金粉,那么你要通过冶炼把它把从矿石里面把真金提炼出来,提炼出来就成为金锭。


那么金锭再套入到模具里,就可以成为金块、金砖、金首饰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也相当于我们阳明心学的修炼过程,就是纯金不假外求,这个金粉,不是向别人借在我们身上就有,但是我们身上可能也会有很多的非纯金的东西,很多杂质,很多的碎石,那么我们需要烈火炼真金,把自己从一块金矿石变成一个金锭,然后有了这个金锭之后,我们的主体就修炼出来了。


然后应用于事事物物的时候,致良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成就不同的社会贡献。比方说成为金砖,成为金戒指、金首饰等等。

以上我是用两个比喻来解释来说我对阳明心学的理解是什么,那么通过这两个比喻,实际上我要是引到三体心学与阳明心学的关系。

我把阳明心学拆成五段论,一般大家都公认来说,阳明心学的主要理论是三个部分,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那么我认为阳明心学的五段论是什么?前头有个天命赋性,后面有个万物一体,就是心学的源头是从性开始的,从孟子来说,从孟子提出了四端之心,天理良知不学而能,是由性转过来的。四端这些心的源头是在性,就是说天命不是个性,更不是后天,不是外在给予的,而是先天,内在就安装上的。


所以说天命赋性是心学的源头,万物一体是心学的终极。我们看今天有很多人在研究心学,传播心学,实践心学,最后走到哪里去?那么我的理解就是万物一体之仁,就是阳明先生的一个重要论证,就最终要回到仁体上去。把自己的身心,把我们的周边的小环境,乃至我们的社会大环境,乃至我们的宇宙天地以仁统领起来,那么就回到了实现了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大循环,这是我对心学理解的一个五段论。


心一定有头,心前面是什么?心不是凭空产生的,那么你可以有你的心,我有我的心,大家的共性是什么?


大家的共性是天命之性,是一样的,那么三体心学对应的是什么呢?那么对应的是形成了本体性、主体性与客体性,客体性是致良知产生的,主体性是知行合一产生的,主体性的前提是心即理产生的,从性到心是心即理和知行合一。从知行合一到致良知,是从心到体的过程。这是我们要归于一个结局,要构建万物一体万物互联,这个是跟儒家的思想是统一起来的。

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心学的内涵,简单说是两个部分,一是哲学内涵。就是我们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接受的主要是西方教育,乃至近一百多年。从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的整个教育导向是西化导向,那么西化导向的基本哲学一个特征就是主客二元论、主客对立论,他认为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的,身与心是对立的,你与我是对立的,一切都是对立的关系,主体与客体,好多都在研究主客关系。那么我们的中国文化或者说我们通过现在对阳明心学的学习与理解,包括我提出来三体心学,我们的中国哲学是个三元协同,万事万物的发展与演化不是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是最少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从哲学意义上讲的,万事万物必须做到三,这个事物才成立,比方说这个立体面没有第三个点不成为立体,两点一线,中国文化上任何事物要找到三。

三,我们可能在传统文化里边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比方说儒家叫中庸,著名的庞朴先生一分为三论就是解中庸的,一定要做到三,我相信我们大家有很多人擅长于我们以前做那个反义词,因我们中国文化除了反义词之外,还有中义词,介乎中间的词,那么这就是一个从哲学上的内涵。


我们从二元对立的逻辑进入三元协同逻辑,也对应了中国文化这种三生万物,万物的前提是三,一定要找到,任何问题解决,首先要找到三或者一个稳定的关系,必须有三方组建,一个稳定的系统必须有三个要素以上组成等等,这是一个哲学的内涵。


第二个内涵是全息的内涵,是一个全息的概念。我们知道全息是一个中国文化的逻辑,它既包含了可显性的,也包含了不可显性。我们在科技信息经济不发达的时代,我们对一些事物的理解就是一些迷糊的、模糊的、混沌的,但是我们随着科技、信息、经济等这些因素的发展,我们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能力和全面性、全息性都在增加,我觉得这也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第一个全息就是人的全息,我们人是什么样的一个组成?我最近看到一个人的定义,出自《礼记礼运篇》有一个对人的定义,人是天地之德,阴阳之和,鬼神之会。最后一句话我一下子想不起来了,五行之秀?现在想不起来了,这是出自《礼记》。对人的定义在中国文化里面,实际上它是一个对人的定义,是接近于全能全通的一个定义。我们今天有很多的关于文化的研究,关于文明的研究,那么它的前提应该是对人的研究,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什么才是一个人?到底?什么才是一个中国人的定义?


实际上我们今天来说,整个全世界来说,对人对文化、对文明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从源头来说对人的不同的理解,简单地说就是自然人,社会人和灵明人,那么按我自己对心学、对三体心学理解,人是这三种人的综合,三种人的统一又重叠。如果说我们可能偏向于我们是一个自然人或者叫动物人,那么他以物欲为主。


第二种是社会人,他是以关系和责任为主。那么第三种是灵明人,他以这个觉醒和自信为主,但是我们以前把这三种属性就拆开了,在今天社会发展的新的阶段,用三体心学来理解人就是一个全息的人,包括了这三个方面,包含了动物性性、社会性和灵明性,而不仅仅不能是一个单一的,仅仅是一个动物的人,仅仅是一个社会人和仅仅是一个灵明的人。


我觉得这个理解可能跟我们中国文化,包括《易经》里边对大人,包括王阳明先生对大人的定义,我感觉还是相对接近一些。


由三体心学来重新看人,我们对精气神身心灵都会是个统一的认识,精可能代表物质性,那么气代表信息性,神代表能量,但它需要既有先天的还要后天的,这是一个全息化的重新定义,对人的重新定义。

下一个内涵就是物的全息定义,我们今天这个世界是离不开物的,特别今天随着量子科学的发展,我们对物的认知走向了尽精微,有人说中国文化不能实证。那么现在看西方文化走到尽精微的时候,他会发现跟中国文化是相通的。所以著名的量子管理创始人英国的丹娜、左哈尔教授说,我理解的量子思维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跟王阳明的思维特别相像,这是丹娜佐哈尔教授的一个名言。我当年写那本书的时候,也请她给我做了一个背书,就引用了一下他这句话用在了封底上。


那么用量子力学的逻辑来看,那么物的基本的认知现在分为三个方面,那就是能量、信息和物质。大家看我们在历史上在生产力信息化各方面不发达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些东西是分离的,物质和能量是难以转化的,那么中间它的转化是靠什么?靠信息。


那么我们今天的话,社会叫做信息化社会,我们在原始时代是物质化社会,就是整个物质不能够充分满足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需求的时候,物质匮乏性,我们今天也没有完全实现这个目标,虽然产品已经无限丰富了,但是不管是国内也好,全球来说,还没有说达到物质的绝对丰富,能够满足绝大部分人的需求。


我觉得人类整个是一个物质信息能量的融汇发展的趋势,这是一个趋势性,但是从重叠性来说,物同时又兼具了这三种属性,那么这三种属性与三体心学也是对应的,这是对物的重新认知。

最后就有了对道的重新认知,那么大家知道我们中国文化一个特色就是讲道,那么我们一般讲天道,人道和事道,大家知道天道一般是道家在讲,人道是儒家偏重,那么事道是西方的科学在讲,现在有个倾向,搞科学的人觉得我们中国文化天道也好,人道也好,无所轻重,我们有部分搞传统文化的人也认为科学无足轻重,这都是历史阶段性的看法。


用三体合一的逻辑来看,这三个是重叠的,我们最终走上了三道统一,我们今天再发展文化也离不开科学,中国文化的这种包容性,我们可以包容事道,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这些逻辑把它包含起来。西方文化能不能理解我们的人道和天道?我觉得有一定难度,但也不好下绝对的结论。


西方的有识之士实际上也在积极研究中国的文化,仅仅从事的角度看,所有的问题的立场、思路,他们受到了一个局限,这也是整个西方在走向衰退的一个文化成因,当然这也是我的个人一个理解。西方为什么在衰退?因为他对世界的认知,他仅仅从物的层面,从科学的层面看问题,这是有局限的,它能不能从科学性走向像中国文化一样实全息认知,真正实现东西方文明平等的交互与融合,那就看谁的心胸广阔,谁的融合力强,这个需要时间来验证。


最后就是我们重新来看这个世界,从这个世界来说,我们每个人同时活在三个世界里,也就是本体世界,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


首先说客体世界,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生活的国家地球都是一样的,当下我在山东,大家很多人都在,苏州也好,在无锡也好,在宜兴也好,在江南也好,我们还是处在一个地球,同一个宇宙的客体环境里。

主体性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后天的修为,我心中的精神世界,我心中装的文化沉积,我的人生经历,我所谓的能够汇总下来遗留下来的智慧,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但是我们的本体世界又是一样的。本体世界是经历了上千年的人类文明的沉淀,就是一种灵性自信,它是永恒存在的。这个逻辑上讲我们会看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会有一个新的视角,所以我在其他演讲时用了一个题目:每个人都同时活在三个时间里。


我们今天好多人存在心理困惑,好多人仅仅可能从一个世界的角度看问题,大部分是停留在客体世界,物欲世界,物欲不满足,他老感觉自己很贫穷,他也不知道对物的追求的上限到底是多少,好多人停留在这样一个对物的不知足的一个困惑里;那么主体世界也是有困惑的,就他停留在个体的自我的认知,我们今天叫做极致的利己主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就是他以自己生成的所见所思,作为判断一切的标准,这样也是有局限的。


还有一种停留所谓的灵魂世界里。不是说虚无缥缈,它是有的,但是你跟主体跟客体没有打通,我觉得也是不完整的。我们今天有n多的,包括一些精神异常的,包括有一些偏执的宗教,它停留在自己的认识空间里,而没有和每个人的主体世界,大众的客体世界打通,最终我们要实现三体的统一,三个世界的贯通,我觉得这是一个世界的全息性。


以上是给大家汇报的我对三体心学内涵的理解。


下面给大家解一下它的要点与核心。

三体心学实际上是中国人的一个思维模型,就是全息立体重叠结构。中国人的思维是一个全息结构,就是中国人在中国文化下的思维模型,大家看我们社会上会与不同各种各样的打交道,特别是有些人理科型,包括是留洋的人,他的思维就有西化的一个特征,比如线性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有几个特征,有立体结构、重叠结构、网状结构,这都是中国人的很典型的心智与思维模式。


与此相对应的西方的西化的思维机制和思维模型,是那种点性线性面性的思维,叫做点线面思维,它在局部的量化的可实证的领域有它的优势,我觉得不是个缺点,它是优势,反而是我们的不足。反观我们中国文化不够量化,好多事情非常不明确,反而是我们的不足。如果人类文明进一步向前走,中西文明这两种心智思维互相融合,互相学习,我觉得人类文明可能会再上一个大大的台阶。


动态结构上讲,我用了几个动词,叫做传承本体,构建主体,连接客体。我们一个人它首先要建立自己的主体性,构建主体,那么你的主体来自于哪来?自于本体,这个本体是来自于性,有源头的性,是无性自足的,不假外求的,人之为人,老天爷就给我们安上了一个先天性的软件,在我们运作系统的每个人都有,不用向别人求,然后我们会实现对自己的人格构建,建立自己的明德主体,然后我们以致良知来连接事事物物,最终实现一个万为一体的动态过程。


之所以我说是一个动态,在这里面它的核心关键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构建主体性的基本功。关于知行合一的解释有很多,我个人认为,知行合一就是知性知心知事三知,你知性之后你会同时行性,知心同时行心,知事之后怎么?行事。那么知和行都是动词,当然最高的修身阶段是良知,你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但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不是圣人,我们都是在路上的修行者修身者,我们是在修身过程中。“知”还是个动词,你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达到一个最高境界的时候“知”就是名词,所以说知行合一具有非常强的重要性,知行合一的精要在于就是阳明先生的六个字“去私欲行天理”,那么日常行为的修炼就是静坐静走静立,日常的生活全是知行合一的修炼。


当年儒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实际上都是告诉我们如何在动态中掌握知与行的统一。儒家修身是在动态场景下里边实现中和,在动态中实现中和,恰到好处,止于至善,它的重要性就在知行合一上。

三体心学的应用,我给大家介绍几个我理解得比较深刻的地方。


那么第一个就是修身之用,我们大家都在修身,我在发给谢老师的简介上,把这句话就用上了,就是把自己修成三体人,修出三体结构来。


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在修身里要用好两面镜子,第一面镜叫心镜,第二面镜子叫性镜,心是我们心灵的心,那个性是“天命之谓性”的性。我们每个人身上实际上装了两面镜子,有的人会用,有的人不会用而已,我们遇到事情喜欢与别人比较,听到不同的声音,那时候你用什么来判断?我们的第一面镜子就是心境,我们后天的修为的一个成果,我们经常听各种人的讲座,各种人的分享,那么他每个人的声音也好,画面也好,投射到我们心上,这就是第一面镜子的应用,我们会用自己的认知标准来判断对方是善是恶是对是错,是长是短,这是一种用法。


那么第二种,人身上不是一面镜子,最少有两面,是否有第三面我还没想明白。


那么第二面镜子就是性镜,就是我的判断是不是准确的,就对自己的判断进行一个再次的否定,二次否定,用这面镜子把第一次形成的我的判断的结果再照一遍,这面镜子是来自于天命的。

有这样一个比喻,三体心学里边藏了两面镜子,也就有了修身的五个层次:

第一种是听到不同声音,没有经过投影对照,就有各种反应,这是一般没有修身修行的人,处在没有修身意识的人,没有内观意识的层级。


第二种人听到了不同声音就掏出了一面镜子,反观、自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他还是用自己的判断标准,这个也想反驳,也想争论等等,我认为这是一个小修身小修行的层次。


第三种叫做听到了不同声音,掏出了第二面镜子,但是他还不能准确哦按段,他还是想争论,这个就觉得和自己理解不一样,他愿意争论高低对错,我觉得这是修身修行的中层层次。


到了第四种状态,超出了两次进入,是非善恶标准也出来了,但是他不愿意出手,因为他时机不成熟,佛家也好,儒家也好,都讲了很多的,你接济帮助别人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时机,阳明先生叫做责善,孔夫子最擅长的是因材施教,王阳明叫做随机而动,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我觉得这是大善的表现,如果用一个方法对待所有的学生,一定不是孔老先生的教育方针,我们今天的西化教育也做不到这一点,除了有一对一老师,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这就到了到第四个阶段大修身大修行;

那么到了第五个阶段,也经过了两次照射,认为机缘已成熟或者时机已到了,必须要出手。就和儒家讲的以德报怨也好,以直报怨也好,必须要报,不是不报,你不能袖手旁观,遇到这个关键时刻需要出手的时候,比方说我们山东人讲的该出手时就出手,梁山好汉该牺牲的时候就牺牲,我不入地狱谁下地狱,就是到关键时刻没有再有选择的余地的时候,就挺身而出。


王阳明一生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比方说宁王叛乱的时候,他可以完全避开。朝廷没有给他明旨让他平定宁王叛乱,但他依然是挺身而出的,我认为这就是一种超级的修行。

在这种五种层次里边隐含了三体的两面镜子,你有不同的镜子,再加上一个对时机对责善,加上义无反顾的一个自我认知,对挺身而出的判断,实际上我的感觉这些大人物大圣人视生死如平常的。当然我还没有达这个境界,我觉得如果他到了关键时候,就觉得人生生命不过如此,该出手就出手,生命并不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么可能舍生取义舍身报国等等,当然这是我的一个看法。

三体心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有很多,我自提出三体心学来,从2017年到今天也有前后3~4年时间,我一直在把三体心学生活化、常态化、经济化,我还把它运用经济管理上去。

给大家讲一个非常实用的三体心学的应用方法。没有写上去,我的工作是管理顾问与管理咨询,经常听各种各样的企业情况介绍,各种情况的工作汇报,我这个人做笔记是用两个颜色的笔,如果用笔记录的话,实际上我会随手带两个笔记本,每个本子里边都插着两支笔,都是不同颜色的笔,用这两种不同颜色的笔就是为了应用三体心学,比方说我常用的是蓝色的皮,是记录对方发言的重点,比如说我们一帮人开会,领导发言也好,对方介绍也好,重点用蓝色记下来,同时我用红色笔记录我当下的思考,蓝红你一下子就分出来。一个客体一个主体,蓝色代表的记录客体重点,红色代表着记录主体的重点,这样做记录一个小时下来我能写一两页,一时的思路就特别快。实际上还有第三支笔没用,把手稿的再抄一遍抄到电脑上去,把它转成文本,相当于就对红色字体再进行一次反思与批判,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三体应用的过程,用不同颜色来标出来,实际上也是思考问题的方法,有任何问题我先听听你的,再听我的,最后是否定我的,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


首先我对你有个判断,再对我的判断再进行一次判断,重复判断两次就三体的应用,可能就会减少很多的判断失误,这是一个三体心学用在工作上的做法。

时间关系我不好多讲,站立坐行走,吃喝拉撒睡全是三体,就是任何问题你能不能想到三个层次?


就像山中之花能看到三朵花的逻辑,可以放在我们目之所及的任何事物上。我现在手里正拿着手机,它是一朵花,那么我心上是一个手机的,那么我本体上是不是还有一部类似手机存在?上天也好,圣人也好,上天处此该当如何,圣人处此该当如何?这就是一个本体的应用,这个都是可以随机应用的。


再一点我给大家稍微讲一点,就是家庭关系,家庭教育问题。今天的很多人感觉家庭教育问题,对子女教育觉得挺困难的,老实说我的父母对我教育没啥没感觉出特别的地方来,我的母亲是个小学教师,对我小时候的特别严厉,父亲反而非常宽容。我的理解是啥?我们今天为什么对子女教育有这个障碍呢?是我们做父母的把自己当成动物,把孩子也看成动物了。


我们的孩子,我们心目中的一个动物,或者我们心目中的一个社会人,我们希望他成长就是尽量少遭罪,成长为一个社会对有用的人,有社会责任心的人,但是就像类似于在戒毒所里一样,你跟子女是一个同等的自我定位的时候,你很难教化他,家庭教育是个教化问题,不是个教育问题,教育是个知识服务的教化,知识层永远学不完,教化是灵性层面的,需要有好老师。自然科学,不管什么科学分类无限,我们学的科学的一个毛毛角角,但是灵性教育是一个人的主体性的引领与构建。


我们今天对教育有些偏颇,都在教你学什么技能,什么唱歌跳舞,书画、音乐,这些东西永远学不完,但是很多孩子没学会思考,没有通过技能来开启他的灵性。我觉得这个原因在父母身上,特别是年轻的父母,你应该像神一样看待一个人,一个普通人从动物到灵性的成长过程,从一个普通人到神的一个修身过程就是家庭教育。


当然我说这个神不是我们讲的迷信的神,这个神就是圣而不可知之神,孟子的话,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儒家的修身成圣成神,实际上还是立足于人的根基之上。作为父母,首先要在自我修身境界上超出孩子一大截,然后引领孩子一生的修身、灵性开发的过程,我觉得这样可能很好地解决子女教育问题。


人的一生,有的阶段它就是折腾,有的阶段它就是个猴子,有的阶段它就是五行山下的囚徒,有的阶段他好不容易干点正事了,就上西天取经了,那么他最终能否成圣成佛,那么看你的造化,也就是一个人的修身决定最终境界,这样人生成长历程把握,我觉得也许能够解决今天很多不好处理的子女教育问题。


这里边实际上我也是用了一个三体的逻辑,本体就是个神性,主体性是我的主导性,那么客体性是个现实性,三者要打通而不是割裂。

后面两部分是三体心学企业在企业上和经济上的应用,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讲了。

重新定义企业是什么?用中国文化来重新定义企业就是三个世界的统一,三个物的统一,三个道的统一,对企业的定义不一样,你所有的组织经营管理可能会产生新的不同的思路与方法,比方说三道的统一,天道人道与世道,你应用到企业里边去,演化为不同的部门,我们今天的企业组织还是一个很细化的逻辑,我们今天的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能量、物质和信息这三观,一个企业要生产这三个东西:要生产能量,创造新的文化,要生产信息,要传播好的东西,要生产好的物质,那么一个企业的使命与责任也就发生很大的一些变化。


最后一个是经济学的模型,就是三次循环,今天的西方的经济学主要的底层逻辑是供需二元模型,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与统一,那么我的认知经济学是供给需求与资源三者之间的协同问题。我们今天面对资源这一块,它是被淡化了,西方来说很多资源的东西掌控在财团、金融财团、产业财产处理,那么中国的资源很多是掌握在国家手里,乃至大众手里,那么这个东西大家一直都没说明白,仅仅供需二元之间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经济平衡的,严格意义来说供给与需求这套主客关系是建立在资源这个本体平台基础之上的,本体是否公正光明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性原则。


我们今天产生了很多经济的问题,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经济学的见解。我的老师,是经济学家周刊的主编,受到他影响,我把三体心学的逻辑也应用在经济学上,产生一点新的认知,比如说用到产业经济上,产业园区上,这个是我从事的部分工作,包括今天的互联网经济的。中国文化为底层的经济理论还远未成熟,我们今天的互联网经济相对发达,但是底层经济逻辑,经济理论需要用中国文化来建立,这一块大家很多人都在探索和奠基,这也值得投入与开发的一些基础研究。


以上的时间大概一个小时多一点,给诸位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下我对三体心学的一个理解,算是个解读,我还是再重申一遍,基本上还是我个人的认知,就是我个人的主体性的认知,具有个性化,能否具有普世化,需要实践来验证,在更多的实践应用领域来验证它,也非常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和指正。

今晚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润良01:05:44
非常感谢白教授的讲解,我们这个平台是书院,万和书院,不仅有网络线上讲座,我们本身就有实体的书院。


那么书院的功能和意义最主要就是讲学,传播圣贤正道。以前人面对面交流,弟子诚心学,老师诚心教,教学相长。做老师的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有样学样,亦步亦趋,讲究一个师严道尊。所以从前人研究学问,有所谓的道统、学统,宗派、家法。那么现在我们研究传统文化,或者说传统文化现代化,我们可以百家争鸣,不要搞那么多门户之见,有机会有平台都可以探讨谈论,特别是现在网络发声发言比较方便,这也是众生的福报。


今天听了白教授的讲课很受启发,白老师的讲述我感觉非常坦诚,他也是有实修体悟经验,研究阳明心学,创新三体心学,不是凭空杜撰,热衷玩弄文字游戏,他有帮助吸毒人员的经历。我感觉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精神吸毒的悲惨经历,现在是有必要改邪归正,唤醒良知,保持良知。听了白老师的讲课,对于阳明心学的前途,我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信心。


我想起了八个字的古老语句,叫做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易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云从龙,风从虎;诗经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期待更多专家学者光临我们这个平台,发表更多宝贵的真知灼见,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同时我也希望更多听友能够更加认真听课,珍惜机会,不要空过岁月。我们咏和院长总是强调,一切是自己,自己是一切。我完全赞同他这个说法,我们都要时刻牢记这个,念兹在兹,允执厥中。就怕遇见高人,仍然当面错过,肉眼凡胎,不识真假。


我们有些人业障深重,刚强难化,不知道谦虚谨慎。说句题外话啊,我们刚才白老师讲课的过程当中,还有人在那里发无关的信息以后,这样如果我是管理员的,我就要把他踢出去,我们有些人哪怕遇到佛祖菩萨,他也不信,假设佛祖菩萨另外再变个样子,他就越发不认识了。


我个人不是什么科班出身的正式教授博士,我学历很低,低得不好意思说出来,向各位坦白报告,在此我顺便讲一下,我只是一个野狐禅,但是从80年代末以来,我一直基本都是自学自修的,独学无忧,对于传统文化儒释道发展基本脉络,只是略微有一点感觉,当初是联系过一些老学者,但我从未郑重其事单独拜过什么依止师,按理来说我没有资格点评谁说法讲道好不好,我就是随喜赞叹,衷心感谢感恩慈悲的老师们给我们法布施。


我看众生都是菩萨,唯我一人还是凡夫,这也都是我们的共同的福德因缘,业力感召。我们大家都要珍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总是要善于领悟,举一反三。学术是公器,不是谁的专利,你说你道德文章很好,有多好?有没有孔子老子好。


所以修养学习对于每一个有兴趣有志向的人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也不是说没有圣人伟大明智,就不能说法讲经,我们可以尽量遵照靠拢圣人的基本要求或者说理想,在这个基础上讲说。孔子当初他自己就谦虚说是述而不作,我主张我们现在应该多说多提孔子老子的大名,就像佛教徒把佛祖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的大名时时刻刻挂在嘴上,放在心上一样,总是佛啊佛,我觉得很好,不忘本、有传承,我们都不要满足,都需要坚持,我提倡各位都要踊跃讨论,不是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我们都可以念。转发一下点赞一下,其实也有功德,转发点赞,实际也是参与。


再次感谢白教授的辛苦付出,感谢各位学长学友的收听互动。咏和院长出差忙碌,刚刚回到书院,事情很多,我就东施效颦、东拉西扯几句,说得不好不对的地方,大家多包含多指正,接下来不知道咏和院长能不能说,他如果能说就说几句,不能说,今晚的论坛就结束了,感谢,再次感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