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期20210910《无锡的书院文化》- 金石声

第81期20210910《无锡的书院文化》- 金石声

00:00
01:24:58

《无锡的书院文化》—金石声


嘉宾介绍




主持人:


自利利他共修群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辛玲,很荣幸担任今晚论坛的主持,感谢咏和院长提供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跟大家一起以这样的方式来学习。今晚我们的论坛主题是无锡的书院文化。谈到书院文化,其实作为我本人来讲,对此是非常期待的,因为我是北方人,在两年多以前我来到无锡,当时是到东林书院进行了一次研学,我觉得自己非常的幸运,因为有机会通过书院文化的了解,能够更加地体会我们祖国我们中国国学的这些伟大的精髓。


当时其实我就被书院文化的独特的特点和魅力所吸引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我现在回想起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在百度上查了几张书院的图片,也简单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关于无锡的书院文化的一些介绍的概况,我依然觉得不是很足够,所以我对今天的主题非常地期待。


在过去的这些年当中,我有机会在教育领域工作了很多年,但当我不断地去实践,我会发现其实我们中国的东方智慧传统的这些文化,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有机会更好地去深耕,去发扬光大。当我去看到了金老师的个人的履历生平,去听了之前的我们金老师做的一些主题的内容,我更加期待今晚的分享了。我还是以简短的方式来介绍一下金老师。


金老师是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专家,资深园林工作者,多年来呢一直对园林旅游地方文史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进行了很多的探究。他现任无锡市锡惠公园管理处任文化总监,园艺景观部文物管理部部长,曾作为专家,多次为中央领导央视媒体讲解无锡惠山历史文化,出版《无锡园林志》等书籍,以及相关的十几种的内容。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热烈欢迎金老师为我们进行今天的关于无锡的书院文化的主题分享。

我们欢迎金老师。

金石声老师:


谢谢主持人。今天我讲的内容是讲二泉书院,讲无锡的书院文化重点主要是讲东林书院,那么我今天讲座呢分十个方面的内容讲,第一个就是宋代杨时到无锡创办东林书院始末。

第二到元朝时续办东林书院;第三明代邵保,续办书院历史上称为南东林,王阳明写《游东林书院记》;第四惠山的尚德书院二泉书院与东林书院的关系;


第五个方面叫万历三十二年,那就是1604年顾宪成高攀龙受邵宝启发,重续东林书院。那第六个课题主要讲关于“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的来历;第七个主要是重点讲东林书院的讲学和它的兴衰,就讲东林书院到底是怎么回事;第八个是第七个这个方面的延伸,主要是讲东林书院在全国文化界的影响;第九个方面是讲一讲无锡的其它书院惠山的学校及其文化影响;第十个方面主要是讲东林书院文化对于无锡文化的影响,


对于无锡近代学校创建的许多重要的影响,人物、遗址、遗迹、著作和学说,那么这个内容应该是比较多,那么看情况我们看讲到哪里就讲哪里,这个就是讲两天不一定讲得好讲得完。那么我们就抓紧时间,那么讲那个叫东林书院,或者是二泉书院之前,讲无锡书院之前,我们先有必要来讲一下什么是书院,现在你万和书院也是个书院。那么这个书院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教育的补充,或者古代来讲,它是一个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一个专门的学校,因为古代它学问的获得,它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主要是从小在私塾,然后读书以后去考秀才,考取秀才以后有的是县里面会开一种学校叫县学,就是你在县学里面去读书,去考秀才或者以后再往上面考举人,有县学府学,或者到我们国家叫太学国子监,然后那里面培养进士,培养高级人才的,这个是官学。


另外就是我们中国科举制度是从隋唐开始的,以前的话读书主要是靠在家里读书,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要读书,其实在古代的话,我觉得中国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你说其它什么经商种田都是不怎么体面,只有唯有读书高,万般皆小品,所以读书非常重要。


那么另一方面除了私塾以外,还有许多就是我刚才讲的办的成人院校,继续教育主要是中国的理学《四书五经》这个方面的内容。


所以你如果说把官方办的学校叫太学、党校、或者叫马克思学院,那么地方上的也是地方的那种学校。


那么老百姓除了刚才讲两个方面的教育,除了这个方面教育以外,还有什么地方来得到教育的?就是戏曲。戏曲是我们中国教学的两大体系之一,我们平民老百姓可能没什么文化,但是也是需要受到这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孝节义的一种教育,它是一种比较朴素的教育观,那么他们是从哪个地方受到教育的?


主要通过一个戏曲,包括评书评话,民间的这种杂技文艺,比如说鲁迅先生写的《社戏》,包括我们惠山祠堂里面会唱戏,那么通过这些唱戏,老百姓就比较容易受到教育,因为他不识字,他都是听人家讲,所以这个方面中国人尽管他不识字,但是中国古代的话,他无论是从朝廷还是读书人,还是从我们民间来看,他们的价值观都是统一的,都是相同的,都受到孔孟之道儒家哲学的影响,那么这个就是两个获得教育的方法。


那么古代主要是培养士、培养士大夫,那么士就是一般我们现在一直有一句话叫什么家国情怀,实际情怀不是我们普通老百姓讲的这个话,我们普通老百姓他的家跟家国情怀的家不是一个家。古代富有四海称为天子,然后是诸侯,然后是大夫,然后是士。


那么大夫或者诸侯和天子都是不同层次的为国家效力的就是高级人员,士呢就是为大夫工作的就是谋士谋臣,包括我们现在说解放军战士他有个士,一个士就很光荣,有学问的人或者有点知识的人,他就是为他们服务,然后士干什么的?他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就是为这些的大夫、诸侯、天子服务。


这个意义上来讲,家国家国是指他们知识分子的家国,我们老百姓没有什么家国情怀,这个说法完全是错误,这个不是我们老百姓意义上的家和国。是这个意思,可能我们一般现在从宣传来讲,现在也是要讲我们老百姓,好像国家是我们的国。那么现在我们可能是这样的,古代它不是这个意思,国不是你的国,是他们的国,不是我们老百姓的国,是这个意思。


那么回到书院,为了满足部分读书人专门做学问的需要开办的一种教育机构,在唐朝的时候就开始有书院,那么到了五代十国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战乱的时候,当时教育也搞不下去,那么文人避居山林就跑到山林里面去了。


跑到山林里去以后,他们也是还需要继续学习,所以他们就仿照佛教寺庙的那种丛林的制度来开设了一种学院,就是书院。这个书院他参照寺庙的方式,寺庙里面它不是有方丈是吧?

有住持?那么在我们书院里面也有,书院的住持,我们就叫山长,我们谢院长他就是山长,我们古代尊称叫山长。


书院应该讲清楚书院并不是为了我们考秀才举人或者是进士,专门准备的一种学校,它不是教授的这种应试教育的,它主要是一种哲学上的爱好,或者是某种专门学问的一种爱好。


古代一般是指《四书五经》,那么我们国家比较有名的书院,大家也知道可能就是比较有名的就是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还有叫应天书院,应天书院不是南京的应天,是河南的商丘两个地方,睢阳那边,还有登封的嵩阳书院,那么我们一般讲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和嵩阳书院。


十大书院的说法,十大书院里面可能有我们无锡东林书院,有石鼓书院、武夷书院、鹅湖书院、万松书院。那么到了南宋的时候,有著名的紫阳书院,因为是朱熹开办的,那么讲了书院一个大概的来历。


那么其实对于政府来讲,有的时候它是比较支持书院,大部分时间政府朝廷它并不支持书院,因为书院给它等于说夺取了它的学生,第二传播了一些对它不利的一些对学问,所以它有的时候要捣毁这个书院。无锡书院一般来讲,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无锡历史上最早的就是南宋杨时的东林书院,那么南宋创办的东林书院区别于万历三十二年明代顾宪成和高攀龙他们创办的东林书院,所以这个是一个概念,人家以为有的时候可能比较糊涂,因为东林书院有两个或者是只知道杨时东林书院,不知道顾宪成的东林书院。殊不知东林书院它是在历史的过程中间,它曾经停办了400年,是这么个情况。


那么后来我们无锡明代的时候有邵宝的二泉书院,尚德书院,还有南宋的时候还有遂初书院,我们惠山有锡山书院,那么像宜兴还有东坡书院,那么东坡书院是因为苏东坡他早年在湖州、杭州、徐州做官,他曾经经常到我们江南来,所以他就比较喜欢宜兴在宜兴买了田,准备在宜兴终老,其实他也没在那个地方办过书院,他买地的地方或者是他临时歇脚的地方,辟了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叫东坡书院,苏东坡并没在那里创办过书院,后人讲的叫东坡书院,下面就讲讲杨时怎么样到无锡来创办东林书院。


那么讲到杨时,我们要从杨时为人来讲起,他是福建那边的人,那么我们有一个成语叫“程门立雪”,大家可能知道,就说当时游酢和杨时他们都是福建人,他就是到河南开封去找程颢和程颐,那么当时程颢已经死了,那么他们就去找程颐,那么找程颐的时候两个人去敲门,对,就进去看看他的老师程颐,那么觉得他好像在打瞌睡,就不好意思去惊动老师,然后他们两个人等于说就在旁边,角门外,他们就跪在那里。


然后等到程颐他醒过来的时候,看见门外的雪已经深一尺,就把杨时他们的膝盖骨都埋没了,说程颐眼睛一张开,他说“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说你还在这个地方啊,日落了,天色已晚了,你可以休息了,所以看到门外雪已经深一尺了。


那么这个事情就叫“程门立雪”,就是比喻呢,学生对老师非常地恭敬,为了求得老师教育、去求教老师,正好今天也是教师节,祝群里面的老师们节日快乐!那么这样的话这个程门立雪从此就是个成语,比较有名,那么程颐他有什么学问呢?


程颐程颢大家都知道,他是北宋时期比较有名的一个进士,他就是跟苏东坡同一时代的,但是程颢程颐他们两个人跟苏东坡是不要好的,是政敌,互相攻击的,而且是应该说是仇人,但是他们学问都很好,那么程颐他主要的学问说天下之物皆能穷,这是一理。


说天下的所有的东西都能够去研究,都是有一个道理。然后他说一物之力即万物之理,一个一样东西的道理就是所有万物都是一样的道理,它就是哲学。就是说所有的物质我们都讲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分子组成的,分子就是原子组成的,原子就是电子组成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万物归一,一物一理,万物都是一个道理。


杨时后来他在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时候,他这个人考取进士,大家知道苏东坡他是1037年他就是二十几岁的时候,他就考取了进士,所以杨时是比他要晚,那么杨时后来他跟游酢一起,跟程颐学习,后来学好了以后,程颐就送他们回老家,他们老家是福建的,所以他就讲了一句话,说“吾道南矣”。他就是说我们道就是学问啊,就是道理,就是我传授给你的道理,带向南方去了,他这个话其实也是蛮对的,因为为什么?后来北宋被金兵所灭,后来就是跑到南方去了,建立了南宋,宋高宗赵构,然后他的学问也是从北方到了南方,所以程颐他可能就是有预感,这吾道南矣,他对于他的门生游酢和杨时寄予厚望,说我这个道不会在北方丢失,传不下去,往南方传了,所以这个是寄予厚望。


其实吾道南矣,它最早的时候就是见之于一句话叫“吾道东矣”,是东汉的时候有个叫马融,他是个老师,他是学生叫郑玄。


他学好了以后他讲了一句话,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姓郑的郑玄学生你学问学好了,然后你就是回到你自己家乡东部去了,就叫吾道东矣,所以“吾道南矣”是跟“吾道东矣”学的,是他在福建,他在福建那个地方学好了以后,后来他们在熙宁9年1076年考试进士了,他也没去做官,然后他交往李夔,李夔是谁?


李夔就是李纲他爹,他当时在常州,那么还有一个叫周浩,当时他在南宋的时候也做过监察御史,相当于这样的官,他们当时在北宋的时候就跟苏东坡他们比较要好。


周道乡他在惠山有祠堂,而且他的祠堂挨着李纲的祠堂,那么李夔和周浩都跟杨时是好朋友,那么杨时当时他在常州,他常州是管到无锡的一个府,他就是在常州办了一个书院就叫道南书院。


但是他有意说他也是到了无锡以后,他看到无锡这个地方比较好,他有意在无锡办书院,那么也就是由于李纲他爸李夔和周浩的支持就是引荐他到了无锡,那么据说就在无锡的现在的东门这个地方,他就是办一个书院就起名叫东林书院。


为什么起名叫东林书院?东林是哪里的呢?东林其实它是江西庐山那边有一个东林寺,那么可能杨时当时也在那个地方游玩或者是讲学,所以他写有诗叫《东林道上闲步三首》,怎么讲的?叫“寂寞莲塘七百秋,溪云庭月两悠悠。我来欲问林间道,万叠松声自唱酬。”


他这个诗的意思就是说我好想在这个地方,好想看看这个地方,买下东林寺那个地方的,我觉得这个地方好像比较办学比较好,所以就在这个地方干脆办一个书院,就叫东林书院。


那么至于东林书院创办于何年,学术上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一般来讲,杨时在公元1111年,大家记住公元1111年他创办了东林书院,那么大家知道东坡是公元1101年去世,秦少游是在公元1100年,那么在他们两个人去世的10年的时候,就创办了无锡的东林书院,这个就可以理解。


苏东坡那个时代跟东林书院并不遥远,就比较近,东林书院它具体办,一共也就办了大概18年。


那么应该我看了一下杨时的履历,我认为杨时在无锡办书院18年可能还是里面有点问题,因为他在那段时间里面他也是兼职,他可能是在朝廷里面做官啊,他在浙江也做过官,在京城也做过官,那么如果他做官的话,他就不可能像全日制学校一直在这里无锡来讲学。在史书上,《东林书院志》上都是写他在无锡讲学18年,那么我们一般认为18年,那么18年他在无锡主要是教了几个学生,那么杨时他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应该对无锡文化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大,因为它是在一个小小的县城,无锡是一个小小的县城,等于说办了一个当时来讲最先进的一个大学,等于说。所以他是应该说对于启迪我们无锡后来的教育,无锡现在教育这么发达,可能最初只是以杨时办的东林书院,后来他教了一些学生,教的学生以后,他这个学生里面有几个比较有名的,一个是他的再传弟子叫尤文简公尤袤,南宋四大家之一,他也做过礼部尚书,然后他有一个学生叫蒋重珍是状元,那么杨时学生的名字我已经忘记掉了,对不起。尤袤的老师,都忘记了这个名字,记性不太好。


反正他教了这么几个学生的学生,所以他18年应该说也有所成就。杨时去世以后,东林书院没人办了,后来慢慢就荒废掉了,就没有了。


没有了,那么什么时候有人又有人想起了东林书院,就是到元朝的时候,有一个常州人叫倪威山,他到了我们无锡,当这个叫无锡的教育,等于说教育教育局长的时候,当时元朝的时候他就是想创办,他就是举杨时的旗帜,所以他也在那个地方准备要办东林书院,但是也没办起来。


在现在惠山的倪威山祠堂里面有几块匾,就是什么“学者精良”,还有叫“承先启后”,这个是,几块匾都是老匾都是赞扬他去办东林书院什么事情。


那么这个就是讲了两个话题,一个是书院的始末,一个是杨时无锡来怎么创办书院有什么样的成果,有什么样的故事,还讲了倪威山。


那么第三个问题我们讲明代的时候,邵宝,就是无锡有一个当时的礼部尚书叫邵宝,后来他退隐或者是他不肯在南京做官,要求回家服侍老母亲,所以他也到无锡以后就是办东林书院,邵宝办的东林书院在什么地方?


从他的朋友王阳明写过《东林书院记》,从这个文章里发现他在现在红梅市场的地方有一个叫保安寺,这个地方他开始兴办一个学校,这个书院的名字东林书院,那么我们史称叫南东林,就是南门的东林书院,因为要区别于我们现在东门的东林书院,那么这个是王阳明的学生,也是邵宝的学生,华云的一个宅地,他这块地是华云的保安寺,现在还在,那么他在这里办书院,他觉得还是比较局促,地方也不够。


那么后来他就到惠山去办尚德书院,后来又办了叫二泉书院。那么在王阳明的《南门东林书院记》这里面就写得很清楚,好像就是一个在伯渎河的旁边。第二个他认为这个地方杨时当时创办东林书院的地方,因为他看到什么?


景物啊跟东林道上描写是差不多的,所以他认为东林书院就是南门的保安寺。要向大家讲清楚的,我们无锡的学术界啊或者是国内学术界对东林书院到底在哪里也一直是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认为就是在东保安寺,有的人认为是在现在的地方,那么现在后一种观点占据上风,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学者,写了《两东林记》,他意思就是说等于他认为杨时班的东林书院啊应该是在东门,然后邵宝办的东林书院,他认为是杨时东林书院的分院。


他是这样说的,就这么说,他认为东林书院应该是在现在的东门这个地方。


那么后来邵宝他回到我们无锡以后,创办书院就是先办尚德书院,后来他又办了叫二泉书院,因为他长期定居于惠山,然后他后来坚决要求辞官,把礼部尚书辞掉,辞掉回到无锡以后,就在正德年间,公元1516年,他就在我们惠山寄畅园的旁边后面办了二泉书院,那么这个书院办到1527年邵宝去世,书院就没人再办了,书院他出了一个有名的进士,就是叫王问,也就是我们在宝界山庄那边有一个福山草堂,他隐居在那边30年,那么王问他是一个有名的进士,但是他在广东那边不做官,回来以后一直隐居在宝界山。


然后他写过一个碑文,现在在鼋头渚里面,同时他在我们惠山题有“听松”、“观泉”这几个街名都是他写的,王问他还为他的学生也是无锡明代第一个状元,就是无锡历史上第二个状元叫孙继皋,写过“龙光塔”三个字,龙光塔就是1574年甲戌年王问提的,当时施观民就是常州的知府,也是他在常州办的龙门书院出了一个学生,就是孙继皋,后来考取状元了,所以这些人都非常高兴,都为自己的门生考取状元庆贺。那么当年就是1574年就上一家我们讲过了孙继皋考取状元,所以他们就为此一个人就是题“龙光塔”,一个人就是写三个字,现在我们可以登上龙光塔的第三层,能看到建成于1574年的这块碑这个字都非常好,现在还在。


那么由于邵宝他办书院非常成功,所以也为后来的人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那么讲到顾宪成,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顾先生他出生于公元1550年,那么他在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中进士,后来就在北京做一个户部主事这样的官,户部就是管钞票的,管财政的,户部组织应该说也是一个不怎么大的一个官。


后来到了明代万历十五年,我们有本书就叫《万历十五年》最最有名的,万历十五年的时候,因为他就是得罪了皇帝啊,就被贬到桂阳那边去当了一个推官,推官就是司法官。

所以到了万历的二十一年,1593年的时候,他又被朝廷任命为吏部文选司郎中,相当于一个一个司的下面的处长这样的官。


那么到了万历二十二年就是公元1594年的时候,因为他户部是主管人事的,他们推荐大学士,顾宪成推荐的人不被皇帝喜欢,皇帝就非常厌恶,然后皇帝觉得你推荐的人怎么这么讨厌,就连累着他,然后他就把顾先生革职让他回家,回家以后他很郁闷,1594年回来了,回来以后他就不安顿,因为1594年他才几岁,他才44岁,正好年富力强的时候,所以他就不高兴,然后他也想做点事情,所以到处就是讲学,讲学游学,也没有固定的地方,那么后来因为前辈在我们二泉书院讲学过,他觉得我们邵宝是吧,他在1516~1527年办的书院,他觉得蛮好的,他觉得我讲学无固定的地方也不行,还得要像古代一样,要搞书院比较好一点。所以他受到邵宝的启发,所以他跟高攀龙等等大概有十几个人自己捐银子以后,就在东门这个地方,就把原来的东林庵(当时已经变成一个寺庙了),把它买下来以后也是跟朝廷,就是通过无锡县跟常州知府报告,就是准备要办一个书院,当时管这个事情的人叫欧阳东峰,常州的知府,所以当时无锡的知县叫什么牛仔,叫什么傻仔,我记不太清楚。


当时朝廷等于无锡县,常州府两级都批准,然后欧阳东峰还帮他写了一个《东林书院记》,那么东林书院办的时候就是在万历三十二年,就是公元1604年创办的,杨时是公元1111年,你看他创办了东林书院,办了18年,他就结束了,那么过了等于400年,他1604年等于说400多年了,11年到1604年要毛500年了,又恢复了,那么讲二泉书院它有开创之功,它称为叫东林先声,因为它从1516年办,它是1604年办,它就比它早了88年。


所以二泉书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书院,有了二泉书院才有了后来的东林书院,东林书院到1604年办,那么顾宪成他当时就是山长,那么他制定了东林书院的许多规约,书院就是办学也有这个宗旨,也有一些规矩,东林书院它当时有什么样的规定,就是规定就每年要一大会,春秋两季要把来读书的人或者全国各地的文化人,通过东林书院这么个影响,春秋两季要来开个大会,开大会干啥呢?


讨论学校,那么春秋两季的规定,半月前就要预告,让他们南来北往人都来。

第二规定叫每月一小会,规定就是14号到16号,农历这三天要进行小会,其中又规定正月还有六七月份,十二月份就是天冷或者天太热,就不搞。然后二月八月它规定了是祭祀日,重丁之日才办小会。


那么他办会的方法他就是规定轮流有一个人他自告奋勇也好,有人推举也好,来主持担任山长或者也不是山长,就是担任主讲。内容是啥?就讲四书里面讲一个观点,然后大家一起来讨论。


那么当时等于说在无锡的话就变成了一个,不单是无锡,其实它就是在整个一个就是我们江南地区都是非常有名的书院。那么东林书院后来顾宪成他在公元1612年他在办学8年以后他就去世,后来接他班的就是高攀龙。


那么顾宪成去世以后,在上次我们讲二泉书院的时候,好像讲过我们在哪一个讲座里讲过,他在1613年就在二泉书院的旁边买了一块地,就建了一个祠堂,这个祠堂后来叫顾端文公祠,也就是顾先顾宪成的祠堂。


那么说明什么?就是顾宪成他是非常崇拜邵宝,我生前不能跟你在一起,因为邵宝是前辈,我死了以后要跟你在一起,就讲我们惠山的书院或者我们惠山的祠堂,为什么密集,一个挨着一个?就是这个道理,榜样的力量,这样的力量。东林书院的办学,后来有一点政治化了,还有东林书院当时有几个比较重要的规章,一个它有一个典礼叫释菜礼,还有叫释奠礼,那么都是我们古代学院的一种规矩,释菜礼好像上菜给老师,这个我们现在教师怎么样要尊重老师,给老师献点花送点礼。


现在教育部门主张现在老师要端正学风,现在也不主张,有的老师现在问学生索要礼物,教育部都说不可以,那么应该是学生自愿送地给老师。


在学院里面书院里面他会搞一个释菜礼,他要求在里面要献酒、献什么菜,就是贡品,那么释奠礼的意思也是这样,主要是祭奠许多比如说孔子,杨时,还有比如说邵宝,办书院有功的人前辈先贤,所以通过释菜礼释奠礼就是增加学生对老师的这种尊敬尊重的一个感觉,也是我们中国师道尊严,是中国优秀的一个品质。现在我们学校呢也好像也没有这个仪式,所以这个学生可能就是在小学的时候可能教你规矩,起立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没有真实的仪式,古代就是孔夫子为主的,孔夫子,然后你的私塾老师都是非常尊重的,老师是具有崇高的地位,那么现在好像搞了个教师节,放个半天假,或者送点什么礼物,或者唱点什么诗歌,也没有什么这样的仪式,所以我觉得现在文化好像是没有传承好我们现在古代的那种比较优秀的这种真实的学问,但问题现在是孔子现在不行了,现在虽然我们国外有孔子学院,但是我们国内是孔子并不怎么吃得开,是这么个情况。那么就是释菜礼释奠礼,然后他们规定他们这是学生,其实他不是在书院里面都要吃饭?他们都有具体规定,说这个是四个人一桌吃午饭,他要求是提供两荤两素这样的标准,然后到了晚饭的时候,荤素要求是六个菜了,还有那酒随意吃。


那么到了第三天晚上的时候,因为他不是每月小会吗?第三天晚上的时候还可以上四种水果,所以你可以看到古代明代的时候,那个时候已经士大夫读书人已经生活已经比老百姓好多了,你说两荤两素四个人一桌是不是已经很好了?我们现在不是讲八个人四菜一汤,古代读书人已经要求两荤两素了,你老百姓一般那个可能就是不太吃肉,就吃素的,所以可以讲那个时候条件非常好了。东林书院它后来慢慢就转变成一个政治学院了,相当于现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它是南方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那么起因是什么?


当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闻风归附,学舍至不能容。所以当时东林书院全国各地的士大夫,有的跟朝廷跟别人不对的,都是跑到这里来,或者有的人退休了,或者有的是发牢骚的人,有的是不同政见的,对朝廷有看法的人都跑到了东林书院,说明什么?


东林书院思想观点自由,言论自由,所以他们裁量人物议论朝政,就跟朝里面做官的一些人联合起来就对朝廷进行批判,所以这样的话也就是这个学校就办不下去了,你这样弄得话就等于说惊动了这些达官贵人,特别是魏忠贤,还有当时的天启皇帝。然后天启皇帝就发火了,大家知道可能东林书院里面有副比较有名的对联叫“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那么这副联现在我们认为是东林书院的好像是镇园之宝或者是它的一种学术精神,办学宗旨,好像校风校规这样的一个东西,其实就是一种误解。

应该讲东林书院从它建立到结束,始终没有出现过这副对联。


第二个也没有任何记载,表示这个是顾宪成写的一副对联是挂在东林书院里面的,也没有说东林书院以这个为宗旨,东林书院办学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事事关心,让他们声声入耳,其实没有这个说法。


那么这个是对联到底哪里来的?来自一个民间故事就是说当时顾宪成顾允城他们兄弟都在张泾,我们无锡西北的一个张泾有个地方,我去过那个地方,有个叫端集塘,他们的家就在一条小河的边上,那么有一天晚上他父亲一个朋友在外地做官,然后晚上回来的时候正好下了雨,看到万籁俱寂,灯火阑珊。


那么只有这家人家,家里面有油灯亮着,依稀地还能听到这个小朋友的读书的声音,当时也下着雨,所以这个官员他就来了个兴趣,他就移船相近,就是泊岸。然后一般我们当时江南水乡的住宅都有前门后门,后门有的是临水的,所以他推门而入,有古代也没什么偷的。


这个门也没什么锁,推门而入,就看到有两个小朋友在油灯下读书,这个人好像就临时就想出句子,就是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入耳,这时就站起来一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大概十二三岁就是顾宪成,他就讲家事国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变成一个对句,那么到底是关心还是事事在心,这个地方,后来有学者就怀疑说小朋友说关心这个话有点大,说事事在心好像比较适合小朋友的这种身份,还有他的口语化的东西。


那么后来在02或者03年的时候,东林书院有个朱文杰研究员,他是专门研究东林的,是非常有名的一个学者,他约了看我们祠堂大门的叫陈伯年的一位老同志到我锡惠公园办公室,就在我的办公室,我可能还有照片,当时拍的工作照,请他来回忆。东林书院这副对联原来是挂在我们顾宪成祠堂里面的,挂在它飨堂的门口这副联到底是事事关心还是事事在心?

而陈先生当时他是在郊区党校工作,他是看门的啊现在可能去世了,那么陈先生他一口咬定他说是叫事事关心,因为什么?


因为关心的关的写法,繁体的写法和在心的写法,是完全是不同的,所以当时他可能就十来岁,所以他说他有记忆,他肯定是事事关心,所以这个事情也就定了。因为这副联不见于我们任何的史书,也不见于我们顾宪成他自己的著作,没有的,那么只有一个唯一的证据,就是有人看到这副联只是挂在我们顾宪成祠堂里面的,所以我们惠山为什么要把顾宪成的祠堂修好?


就是为了纪念这副联的诞生,那么这副联后来在1946年的时候被顾宪成的第十几代孙叫顾许军,当时他是东林小学的一个校长,他准备跟吴志辉他们一起恢复东林书院要把清朝灭掉的东林书院再举起这个牌子来,就是刚才讲的东林书院是几起几落,我们刚才还没最后讲到。

那么在民国的时候,1946年的时候他们又举旗,那么就这副联从此就到了东林书院。


那么到了1960年,不是1961年的时候,就是邓拓先生,北京晚报的一个总编辑,当时他也是一个整个文化官员,他到了无锡,就在东林书院里面看到了,当时可能就是在文革之前,60年的时候,不是东林书院,它有东林村这个地方,但是它没有完整的就像现在一样的东林书院,可能是一个东林小学。我父亲也是那个学校毕业的,我姑姑也是那个学校毕业的,东林学校是非常有名的,可能是在学校里面的某个地方。


他去参观了以后就发现了这副联后来,他就写了篇杂文登在北京的晚报,就《三家村杂话》里面就叫事事关心,然后变成一个中学生的语文课本教材,然后大家知道好像东林书院它是好像以风声雨声事事关心为教育宗旨的,所以讲我们古代的读书人他已经开始有民主意识,要求参政议政,也不是说我们以前教育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他们有爱国情怀,已经有士,刚才讲了关心国家大事,这是士大夫的事情,跟我们一般小老百姓没什么关系,你关心不用你关心,是由他们读书人顶着,有部队顶着,不要你们小老百姓来操心的,是这么个意思。


当一来以后影响非常大,好像变成东林书院的教育宗旨的,以至于现在的人在东林书院看到了这个以后,也觉得东林书院在那个时候了不得,他都是要“事事关心、声声入耳”,所以他就闯祸了,对不对?你要么就是搞搞学术讲讲孔孟之道问题不大的,你要去事事关心了,好像皇帝就不要你管,这是我的事,不是你们的事。


但是我现在从这幅对联的事事讲,他就是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就是说让你关心,关心是小朋友们做的事情,我们当然去关心,比如说我们现在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际大事,我们关心你觉得有什么大用?要么你直接去参与,是不是国际上这么大的事了,美国怎么了阿富汗怎么了,你关心吗?


你听新闻时事,关心一些有用的,你写两篇文章或者你发声,你觉得声讨一下也可以,但总之关心是没什么用的,我觉得还得要动起来做起来,要撸起手臂干起来才行。


关心可能还是一个小学的层面,但是现在我们如果大家不关心也不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事事关心还是有点用。但是当时来讲,你事事关心也就了不起了,你士大夫你读书就读书了,你还要关心啥?不用你关心。所以后来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有责,就是比事事关心要稍微好一点的。


由于南来北往的学生都到了无锡东林书院抱团了,就变成一个好像是党了,那么古代叫君子不党,就是说读书人不能结党营私的,这个党不是我们现代党的概念,古代是指一种团体,某种事情上大家一致的就是党。那么这样的事情以后,后来就有人报告皇帝了,皇帝叫朱由校,这是天启皇帝,皇帝听了这个魏忠贤这些奸人阉人,这些太监的话,他就非常气愤,在天启六年下令说,苏常等处,私造书院,要尽行拆毁,克期回奏,钦此。他发了一个圣旨,说苏常这个地方,特别是指苏州常州这一带,私造书院也没有讲无锡,无锡当时小地方提都不提。


那苏常等处私造书院尽行拆毁,赶紧,所以后来这个就是魏忠贤缇骑,就到无锡来抓人,然后就把无锡书院在在1626年天启六年的四月二十八号,他到了无锡以后就把书院捣毁,就把里面的房子都拆光啊。拆光以后,据说运到苏州造了一个生祠叫魏忠贤的生祠,那个钱据说是《东林书院志》上是写的是106两东林书院所有的房子一共值106两,也有人说是600两这个房子的钱拿到了苏州去造了一个魏忠贤的,生词,很讽刺。


后来魏忠贤他们在苏州也抓人,苏州抓人的时候,这个叫周顺昌读书人,然后民间老百姓就造反,不让缇骑去抓,把缇骑也打死了。


后来这些魏忠贤的这些死党就把其中的五个闹事分子抓起来就杀掉,后来魏忠贤倒台以后,又把魏崇贤的生祠给拆掉,拆掉以后用于被杀的五个人,五个人不是被杀掉了吗?就建了一个祠堂。所以这个事情很有意思,历史就是一个轮回,搞不清,那么就讲东林书院怎么会得罪了皇帝,得罪了魏忠贤呢?那么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事情的起因其实就是当时魏忠贤的势力比较大,就是阉党,他们就是把持朝政,欺骗皇帝,就是权力都在魏忠贤他们手里面,所以这些士大夫就不服气啊,不服气,认为你是外行来领导我们内行。你魏忠贤不识字,不识字的,大字不识一个,朝中有一个东林党人叫周中介,他就上了一个奏折,他骂这个魏忠贤说他什么,叫千人所指,一丁不识。


说很多人都在骂你,你一个字都不认识,然后关于奏折,现在东林书院里面有,大家有兴趣去看一看,事情的起因完全是这么一封信,这封信就是骂魏忠贤,魏忠贤跟皇帝就说坏话以后就捣毁了苏常的书院,把书院就拆了,然后派人来抓人,一个把高攀龙,高攀龙他原来是在北京做官的,后来他在无锡得到缇骑来的消息,他首先叫他的学生说赶紧把东林书院的孔子像藏起来,不要让他们弄丢了。第二个他准备从容就死,从容就死,他的方法就是在我们现在的原来的无锡七中,就是中山路南石桥下那个地方,现在还在,叫高子止水处,就是他投河之地。


在投河自尽之前,他已经得到消息,缇骑是从常熟那个方向过来的,已经在路上了,所以他也可能有点匆忙了,他就写了份遗书,这份遗书他的意思就是臣虽亵渎,虽然我被你们亵渎了,旧系大臣,我现在还是朝廷的大臣,大臣受辱,也是辱国,就是我大臣受到了侮辱,你就是侮辱了朝廷,侮辱了国家。


所以他说我要北向叩头,因为当时朝廷是在北京,然后他学屈子屈平原,屈原之余泽,君恩未报,结缘来生,所以说他忠于朝廷我还没给皇帝尽力,我就现在要自杀了,结缘来生。

所以他就说他写的是疾书,说你拿了我这个信就报告给皇帝,那么高攀龙他就投河自尽,就是个小池塘,其实我们去看一点点大的小池塘。然后后来人家发现他高攀龙死了以后,他死的姿势很特别,人家一般来讲古代说男人是朝天的,女人是伏在水上的,而他很特别,他是站在水里面,一般叫浮尸,浮尸就浮在上面,他是站在水里面表示了士大夫的这种气节,是站在那里的。


那么高攀龙在无锡有很多的遗迹,一个就是在我们惠山有一个祠堂,第二个在鼋头渚明高忠宪公濯足处,他在那边洗过脚,他曾经写过一首诗:“马鞍岭上振衣,鼋头渚边濯足。一任闲来闲往,笑煞世人局促。”


所以鼋头渚主编朱竹就是根据他的这个诗,后人为了纪念他,写的“高宪忠公濯足处”在文化大革命时候被破坏了,现在是重搞的。


在鼋头渚灯塔下面摩崖上能看到有一个叫高子水机,在无锡那么高攀龙的墓,在我们青山湾它原来是从河埒口那个地方,大王记那个地方移过去了,应该说这个墓几经迁移,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东西,但是现在还在青山公园,有个叫翠山饭店,那个地方应该能看到,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凭吊高攀龙这个人的墓,这是一个伟大的人物。


那么讲到东林书院,刚才讲的那个人他就是叫周中介,他上书说千人所指一丁不识,那么魏忠贤就非常生气,就指示他的锦衣卫东厂特务机构,就把东林党东林六君子六个人抓起来,这六个人都是谁呢?


我给大家报一下,大家可能听说过,可能有个印象,一个就杨涟,一个叫左光斗,他就是史可法的老师,史可法后来他在扬州抵抗清人,他也是受到左光斗老师的教导,他才有这个精神。


第三个叫袁化中,第四叫魏大中,第五叫周朝瑞,第六叫顾大章,都是东林党人,所以也叫东林六君子,都是被什么?


最后被魏忠贤指使他的爪牙把他们抓起来,就拷打,拷打以后,其实这些官职是蛮大的,像杨涟等于说是一个监察部副部长,相当于我们现在这么样大的一个官,但是被屈打成招,说他们贪污受贿,他们就是政治上的问题,跟他们不是一路人,然后他说你经济上有问题把他抓起来,让他们在上面写字,说我受贿多少,贪污多少,所以杨涟也是很可怜,然后写了以后他以为能放,他其实放不出来,就是在监狱里面被打,打以后,后来杨涟他是被魏忠贤的人在太阳穴里面把钉子从脑袋里面打过去穿过去,活活地搞死的。


他就写了一个血书,写了个血书,里面最后有两句话比较有意思,他说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这个是比较有气势的,就是说你刀砍我就是砍在东风上面,没砍到我。


那么杨涟死得非常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那么还有刚才讲的周中介很惨,当时他们爪牙就把他抓住以后就说你不是说我那个魏忠贤一字不识,我现在今天就看你怎么死,就把他活活地打死。


后来六个人加上周中介都被搞死了,搞死以后魏忠贤还不解恨,这些人就把这六个人的喉咙里的喉骨割下来以后就是烧成灰,然后他们就喝酒把它喝掉,那是很残酷的,是吧?为什么这样做?他就认为你文人两个地方最硬一个是脊椎骨你头颈你的腰你的背你很挺。


第二就是你一张嘴巴能说吗?你这个喉咙很厉害,所以把你的喉骨给你割掉,烧成灰把你吃掉,看你们还要不要骂我们说不说我了?所以政治斗争还是蛮凶险蛮激烈的,所以六个人还死得非常的惨。


天启六年那一年在北京五月三十号,农历的五月三十号,发生了一次大爆炸,炸掉多少?炸掉了相当于长1500米,宽6000米的一大块地方。爆炸的原因到现在还是个迷,死了多少人,死了2万多人,2万多间房子被爆炸化为灰烬,相当于通古斯大爆炸一样,那么什么原因造成的?


到现在目前还是公案,不知道,那么某种程度上也是可能跟我们东林党这个事件有一定的关系,古人讲天人感应,老天都要惩罚的,就是老百姓说死掉的是老百姓,不是贪官污吏,不是阉党。


在天启年间不是东林书院被拆毁了吗?这个事情后来到了崇祯年间,崇祯皇帝就感觉到前面的皇帝他的前辈可能做错了,就要恢复东林书院的名誉,又把东林书院批准又重新恢复。


那么后来到了清朝,东林书院某个程度也是兴起来一段时间,后来由于清朝政府皇帝的政策不允许民间办书院,后来就慢慢的东林书院又开始又不行了。东林书院,如果说我们无锡能影响到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影响,那就是东林书院。


那么现在我们东林书院应该讲只是一个名号了,也不可能说像古代一样搞一些孔孟之道的东西,或者是许多文人在这个地方议论朝政不太可能的,不会了。


现在只是个名号,所以东林书院现在有的时候他搞的活动也是好像搞的小朋友们《弟子规》什么的,这个完全是跟我们的国学跟我们孔孟之道是背道而驰,这个都是小儿科的东西。


你这样搞以后,人家会感觉你好像是蒙学,小朋友教书,其实不是的,东林书院原先它是东方的哲学学院政治学院,所以地位非常高。


由于东林书院历史上或者学术界对东林书院的评价有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是东林书院是学生,东林党人关心国家大事,帮助皇帝来理国治政。其实某种程度来讲,东林书院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最后一个圈套。所以东林书院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就是网上有这样的观点,具体是什么?大家有兴趣的话自己去研究,可能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敏感的话题。


那么我们现在来讲,东林书院在全国的影响应该说从学术上从政治上的影响大于其它的书院,那么其它书院没有闹出什么事情,他们只是在这个理学心学上面有争论而已,跟政治的这个挂钩不是太重。


那么我们下面第九个课题就讲在惠山的学校文化影响,那么我们刚才讲的我们惠山有遂初书院,锡山书院,后来有东林书院,那么有二泉书院、尚德书院等等。


那么后来到了近代,有比较有名的叫国学专修学校,唐文治先生的国内专修学校最早是在我们惠山的叫三合公署里面办的,后来才办到了我们学前街上去办了,那么现在无锡也有人是呼吁,有识之士呼吁要恢复国学专修学校。


那么国学专修学校在当时来讲,为什么我们现在为什么要纪念它,或者我们现在为什么说觉得它很有价值,是因为当时在五四运动以后,我们中国孔孟之道被打倒了,已经不时兴行了。要搞科学和民主了,新的学校办起来了,但是唐文治他们还是要把书院把国学专修学校就相当于古代的书院了,搞起来然后明确是要讲孔孟之道,也是胡适先生说的整理国故的部分就是把我们中国好的,钱穆先生也是推崇我们中国的政治文化,并不像那么他们说得那么腐败,那么不讲民主那么专制,我们中国文化中间还有很多优秀的东西。


那么国学专修学校就担起来这个责任,有当时的前清的进士唐文治他来正常搞,来讲国学专修学校的话,培养了一批国学的人才,那么现在我们这些人才可能现在已经老得也不像样子了,现在有的被老人带的学生的学生,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骨干。

所以国学专修学校在当时来讲,北京是有比如说清华大学国学院,他们在搞,那么南方就是有国学专修学校,然后就把中国国学的种子就下在我们江南,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校。因为现在的人就觉得好像应该我们要搞什么,应该要搞什么,其实当时形势下是国学专修学校是反其道而行,是归类于反科学反民主的,是不合适社会潮流的。

总有有识之士识字认为我们中国的文化中间还有很多可取的部分,也不像是他们那种新的思想,就是新青年或者当时新文化运动来了以后,把旧的文化就荡涤而进,都赶到历史的垃圾堆里面,焚书坑儒,什么都没有了,不是这样的,还是有它可取的地方,这也是可能我们讲的东林书院对于我们后世教育的一种影响。

后来我们惠山还有一个叫复旦大学,当时因为当时齐鲁战争他们回避战争,上海也是个战争地,他们就跑到我们无锡来办学。

后来荣德生先生又在我们现在电影教片厂那个地方买了一块地,准备送给复旦大学,然后看到内战爆发以后,复旦大学再也没有机会迁到无锡,是无锡丢失了一次机会。

复旦大学最早的话就在我们惠山办学的,还有我们最早的一个小学,这个小学是在清末就有了,在民国的时候办起来就叫第八国民子弟小学,现在叫惠山小学。那么除了讲了这些东西以外,我们还有东林书院对无锡文化的影响应该是非常大。

因为虽然东林书院它并不是一种从事科技教育的一个学校,但是很多的学生都是在这个里面受到了许多熏陶教育,也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东林对于无锡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那么后来我们东林书院专门有一本书叫《东林书院志》,当时这个就编了,现在那个书外面还有,它里面详细记载了东林的一些人物遗址、著作和学说、思想,这个是非常好的一本书,这个书看起来比较费劲,在这里面还有很多的营养,那么今天我们讲的无锡的书院文化大概就这么多内容,由于准备还不是很充分,或者是有些东西记不住,这个年代、人物还有很多,东林的八君子、六君子也没有详细介绍,我们也没有PPT,这个也是在手机上讲,基本上是随口而讲,所以有的时候讲的不一定准确,有的可能还是有很多的错误,有的观点有不健康的观点,甚至是反动的观点,可能就是讲得不对,请各位大家批评指正。

也仅仅是内部我们作为一个交流,我也不希望我讲的东西都上在网络上,会起到一个不好的作用。今天的我们讲座差不多讲了一个半小时,就讲到这里好吧?下面我们把时间交还给主持人,谢谢大家。

主持人:

特别感谢金老师今天给我们带来的生动细致的无锡书院文化的讲解。那么刚刚的内容通过十个方面,金老师让我们了解了无锡的书院文化,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有一点学习的感受和体会,在带有历史画面感的这些故事当中,让我再度还原了当时去东林书院进行研学的时候其中的一些细节。

我想我可以带着这样的一些细节和理解,再度有机会回到东林书院,再进行这样的研学和体验,它会让我更加理解当时的情境有怎样的内容,会能更加地有一些深入的了解和感同身受。

我也期待未来的时候能够带更多全国各地的学生们,能够有机会带他们去东林书院去看一看,然后如果有这样的机会的话,也能让金老师为我们进行这样内容的讲解,很多的内容都非常还原,也非常地能够让我们知道其中的渊源是如何发展的。


今天的日子里在教师节我们能有这样的机会聆听这个主题,我觉得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再次感谢金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分享,今天也作一点小的抱歉向金老师因为一直在外面进行出差,刚刚被一点事情耽误。所以在前面开场的时候耽误了一点时间也打扰了您的分享的内容,今天的内容我们到此就结束了,因为咏和院长在外出差,我们在路上,所以说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接下来的再有十天,我们还有系列的十日分享的内容。我们的十日论坛会继续给大家带来精彩的内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