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张峰,欢迎来学习行动学习3.0。
在前两章中:
l 我们遇到了,阻挡行动学习发挥价值的拦路虎,也就是培训界盛传的“行动学习五大怕”:学员打酱油、专家玩太极、课题难推进、产出不明显,以及领导给差评。
l 也发现了导致“行动学习五大怕”的“三位真凶”,分别是:思维引领缺失、前置设计疏忽,以及项目管控不足。
l 同时,我们找到了缉拿“三位真凶”,从而成功破解“行动学习五大怕”的利器,那就是:行动学习专家的三大职责,以及项目实施前的四大任务。并且,系统学习了能够帮助行动学习专家履行三大职责的神器——“思维工具四二三”。
那么,在这一章,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下,成功破解“行动学习五大怕”的另一个神器:“项目实施前的四大任务”。
如果你的组织曾经引入过行动学习,你或许会经历过这样的典型翻车现场:
l 首先,随机分组。全班30几位同学被随机分成4个小组,美其名曰“为了促进各个部门甚至各个板块间的相互学习”。团队成员来自各个板块各个部门,大家的背景不同,工作属性不同,思考方式也差异巨大,团队的多元性是增加了,但研讨效率会很低,课题成果质量通常也无法保障。
l 然后,抽签选题。随机分组后,把几个课题公布给各组,要求各组抽签决定,哪组讨论哪个课题。因为学员是打乱后随机组队的,所以即使是运气好的小组,可能团队内对课题熟悉的小伙伴也不超过3位;而运气差的小组,有可能组内与课题强相关的1个人都没有。这样折腾三四个月,大家能把课题到底在说啥搞清楚就很不错了,再期待各组能产出特别有价值的成果,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了?
l 最后,指定导师。各组抽完课题后,又给每个课题组指定了一位内部导师。虽然这个课题可能与导师工作强相关,但如果导师级别比学员高太多,要么没时间辅导,要么就是辅导了,而小组却接不住招,浪费了彼此时间。当然,还有可能导师觉得这个课题虽然也重要,但是重要性根本不在他重点关注的前三名,那导师怎么会投入更多时间来辅导呢?
在这样的神操作之下,还期待这个行动学习项目能够实现“业务能力齐发展”,真是难如登天啊!那么,到底项目实施前应该怎么做,才能够高枕无忧呢?答案就是,项目实施前要完成四大任务:一请导师、二选课题、三组团队、四建机制。并且,“一请导师、二选课题、三组团队”这前三个任务的顺序不能乱。
l 一请导师。根据学员群体的分布特点,并结合各个部门在公司的重要性,邀请相关领导来担任导师。
l 二选课题。课题不仅要与导师强相关,最好这个课题是导师特别重视的。这样才能激发出导师的参与热情,从而推动团队和课题快速奔跑。操作上,可以先由学员自下而上提报课题,最终由导师来确认;也可以导师自上而下,直接出具课题。
l 三组团队。课题选定后,要由强相关的人员组队。试想,如果这个8人团队中有6个以上都与该课题强相关,即使不做行动学习,大家在日常工作中也是要推进的。那么,在行动学习期间,大家就此课题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概率就会大增。在确保强相关优先的基础上,适当兼顾团队成员的多元性,更有利于开阔思维,拿结果。
简单总结下,要先确定导师,由导师出题,再由强相关人员组队,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保证学员和导师的投入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请导师、二选课题、三组团队”,而且这三项的顺序不能乱。
是不是还有点懵擦擦?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A家电集团,中层经理领导发展项目,今年计划引入行动学习的方式,研讨4个课题。待培养的30名经理级学员已经确定了,分别是:
l 研发部门,6人
l 销售部门,8人
l 制造部门,7人
l 橱电部门,5人
l 物流/排单/采购/行政,各1人,共4人。
这个班的学员来自多个部门,其中,研发、销售、制造和橱电,这4个部门,在公司内部相对来说比较重要,而且学员人数较多,所以,潜在的4个课题,可能分别来自研发、销售、制造和橱电部门。有了这个初步判别之后,我们就可以启动“一请导师、二选课题、三组团队”的流程了。
l 一请导师:明确了出题部门后,课题导师也就确定了,分别由研发、销售、制造和厨电部门的学员上司,总监来担任导师。
l 二选课题:导师确定后,咨询4位导师的意见,是先来听听学员对于研讨课题的想法,再由导师最终拍板呢,还是直接由导师出题?出于效率和质量的双重考虑,4位导师决定直接出题。这样,4个课题就出来了。分别是:
ü 研发类的,如何缩短中央空调产品开发周期?
ü 销售类的,如何提高XX空调的销量?
ü 制造类的,如何降低XX产线的综合废品率?
ü 以及橱电类的,如何规范橱电产品开发需求导入?
l 三组团队:4个课题方向确定后,再从30名学员中挑选合适成员进行组队,尽量确保与课题强相关的人员能够入组。比如,我们看到研发总监出具的课题是“如何缩短中央空调产品开发周期”,这个班里研发部门一共有6位学员,那是不是要由研发的这6位学员直接组队呢?当然不行!如果完全由研发的小伙伴组队,很可能陷入“追求技术参数最优”的窘境中不能自拔,却忽视了客户需求的满足。那么,到底如何组队,才更适合这一课题的研究和推进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思考如下几点:
ü 谁比较清楚,市场上需要什么产品?是销售部门。
ü 谁比较清楚,研发后产品的大货可行性及生产效率?是制造部门。
ü 谁比较清楚,各类元器件的成本?是采购部门。
ü 谁比较清楚,内部哪个板块的研发周期控制做得最好?是厨电部门。
至此,“如何缩短中央空调产品开发周期”这个课题小组,相对理想的组队也就更为清晰了:研发3人、销售1人、制造1人、厨电1人、采购1人。
你可能会说:“研发不是有6个人吗?这个小组只有3位研发人员,另3位去哪里了?”另3位研发人员,分别去到了另外三个小组,因为那三个小组的课题,也非常需要研发视角,他们是:
l 销售类的,如何提高XX空调的销量?
l 制造类的,如何降低XX产线的综合废品率?
l 以及厨电类的,如何规范厨电产品开发需求导入?
按照以上这样的步骤操作下来,“一请导师、二选课题、三组团队”一气呵成,是不是很方便?
当然,项目实施前还有另一个重要任务:四建机制。
l 要有班级管控机制,这涉及到整体的运营设计;
l 要有组间竞争机制,这个主要是积分设计;
l 还要有组内约束机制,这个主要是职责设计。
当运营设计、积分设计和职责设计都到位了,这就在机制层面有了强力支撑。
怎么样?如果在项目实施前,能够做好这四项准备工作:“一请导师、二选课题、三组团队、四建机制”,就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你学会了吗?
好啦,让我们来复习下。这节课我们介绍了“项目实施前的四大任务”,分别是:
l 一请导师。根据学员群体的分布特点,并结合各个部门在公司的重要性,邀请相关领导来担任导师。
l 二选课题。课题不仅要与导师强相关,最好这个课题是导师特别重视的。这样才能激发出导师的参与热情,从而推动团队和课题快速奔跑。
l 三组团队。课题选定后,要由强相关的人员组队。这样,学员的投入度才会更高。
l 四建机制。要有班级管控机制、组间竞争机制和组内约束机制,来为项目管控做支撑。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掌握所学,留给你一个课后小作业:请你思考一下:如果导师的级别太高,可能会有哪些好处?同时,也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OK,朋友,这一节课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会。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