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张峰,欢迎来学习行动学习3.0。
在前三讲中,我们知道为了破解“行动学习五大怕”,其中一个主控点就是行动学习专家要承担三大职责。而三大职责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思维引领”。从这一节开始,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能够助力行动学习专家履行“思维引领”职责的神器:简单实用的思维工具四二三,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思维工具四二三,来源于“行动学习大三线模型”。在“行动学习大三线模型”中,我们规划了XYZ三个坐标轴,其中,X轴是思维逻辑线,教授的都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这些思维工具,能够有效地帮助到行动学习专家履行“思维引领”的职责。X轴的思维逻辑线具体又可细化为一二三四五,即一个模型、两向推理、三位一体、四大要素和五步流程。“思维工具四二三”,指的就是这其中的四大要素、两向推理和三位一体。“思维工具四二三”学会了,解题就会更有章法,效率及结果自然会有保证。其中,“四大要素”又是重中之重,所以呢,我们会先花4节的时间,来系统性学习“四大要素”。
那么,什么叫“四大要素“呢?“四大要素”又叫“核心四问”,具体包括:
l 第一问,问目的:为什么要研究某个课题?
l 第二问,问目标:需要做成什么样?
l 第三问,问现状/限制:需要了解些什么?
l 第四问,问路径:应该怎么做?
无论你是要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还是要解决某个难题,几乎都是在探询这四大要素。当所有要素都清晰了,任务或难题也就基本搞定了。然而,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习惯于直奔“路径”,因为这样看起来最高效。真的是这样吗?这样真的对吗?
其实,“路径”的选择,高度依赖于另外三个要素的探询。也就是说,我们对于目的、目标和现状/限制的探询,会直接影响到“路径”的实现。在这一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下最容易混淆的两个要素:“目的”和“目标”。
为了便于你学习,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下“目标”比较好。什么叫“目标”呢?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我们期待达到的状态或结果,就是“目标”。“目标”可以是定量的,比如流失率、销售额、研发周期等。同时,目标也包括了某些交付物,比如起草并实施了《XX激励方案》, 设计了《XX评价机制》、完善了《XX操作指南》,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交付物的存在,当课题组解散的时候,交付物依然在发挥作用,指标呢,才不至于被打回原形。
那什么叫“目的”?“目的”也叫价值和意义,或是初心,是组织发起某个课题研究的背后的考量。探询“目的”的优先级,要远大于“目标”。绝对不可以“目标”达成了,却伤害了“目的”,也就是组织的初心。然而,在现实场景中,“目标”伤害“目的”的情况却是屡见不鲜,时有发生。不信?那我们举两个例子来看一看。
第一个例子,某银行研究“如何提高掌上银行APP活跃客户数”这个课题。从逻辑顺序上来看,我们应该先探询“目的”,之后才是“目标”,因为“目的”是“目标”的源头,是价值和意义,是组织发起这一个课题的初心。但是呢,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不妨调整一下顺序,先看“目标”,再来看“目的”。这个课题的“目标”比较容易定,比如“3个月内, 将掌上银行APP 活跃客户数从200万个提升到400万个。当然,还要产出并实施某些交付物,比如《掌上银行APP推广宝典》等等,这是“目标”。
再来看“目的”:银行做这个课题,绝不仅仅只是为了提升掌上银行APP活跃客户数,可能的“目的”,至少还包括:
l 第一:降本增效。以前是柜台办理,同一时间同一个柜台只能为一位客户办理业务。现在有了APP,我们希望能为大量客户同时办理业务,而且呢,成本还有所降低。
l 第二:发展业务。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发展业务?比如,吸引存款、销售理财产品,等等。
l 第三:增强客户黏性。银行想要和客户合作更紧密,绝对不希望客户转投他行。所以呢,APP就是一个很好的增强客户黏性的手段和方式。
l 第四:搜集大数据。如果一位活跃客户,每月都登录多次,但永远只干一件事儿——查看自己的“信用额度”,那么,这位客户可能有用款需求。在风控评估ok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量提升这个客户的信用额度,或者是发放一笔贷款。
好啦,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如果3个月后,活跃客户数达到了600 万个(你看,这大幅超过原来设定的“目标”),是否一定意味着这个课题做得很好呢?未必!如果出现了以下任意一种伤害“目的”的情况,银行都可能很受伤。比如:
l 第一,效率没有提高多少,但是成本却居高不下(这与“降本增效”这一“目的”相悖)。
l 第二,客户只是在“登录”这件事儿上比较活跃,但几乎不通过APP 办理任何业务(这与“发展业务”这一“目的”相悖)。
l 第三,APP 总闪退,想查的内容查不到,不想看的却总弹窗,客户体验特别差,于是呢,大量的核心客户不仅卸载了APP,而且还销户,转投其他银行(这与“增强客户黏性”这一“目的”相悖)。
l 第四,没有形成有效的大数据,所谓的精准营销依然是“胡杀乱打”(这与“搜集大数据”这一“目的”相悖)。
以上呢,都是典型的达成了“目标”而伤害了“目的”的情形。一旦这些情形出现,就违背了银行的初心,现实的损失很惨重。
我们再来看下第二个例子,小区的物业公司,内部要考核“入户维修及时率”这个指标。什么叫“入户维修及时率”呢?比如,咱们家里的水管爆了,找物业公司来维修,按照标准来看,这类维修应该在45分钟内完成。如果45分钟之内修好了,那就是及时;否则呢,就是不及时。这个好理解。“如何提高入户维修及时率”这个课题,目标很好定:比如,3 个月内,入户维修及时率由原来的90%提高到 95%, 同时呢,产出并推广运用《入户维修操作指南》。
但是,目的呢?物业公司为什么要关注这个指标?为什么一定要把“维修及时率”提升起来呢?背后的价值考量(也就是“目的”),可能至少包含这些:
l 第一,缩短维修时长。维修及时率高低的本质是维修得够不够快,所以呢,要把维修时长缩短。
l 第二,提升管理水平。维修及时率本身就是物业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维修及时率等重要指标的改善,要助推物业管理水平上台阶。
l 第三,提升业主满意度。业主满意了,才能正向传播口碑,提升品牌形象。
l 第四,提高溢价水平。品牌形象更好了,再开新楼盘,也才能卖个更好的价钱。
刚刚我们所说的,缩短维修时长、提升管理水平、提升业主满意度,以及提高溢价水平,这四点,都是物业公司要研究“入户维修及时率”这一指标的“目的”。那么,我们假设3个月后入户维修及时率大幅提升,超过了原来设定的“目标”,听起来很好,对吧?但是,因为维修人员太在意及时率这个指标了,所以呢,为了抢时间,在业主家里维修时不太注意,弄得乱七八糟,业主很不爽(这有悖于其中一个“目的”:提升业主满意度)。当多个业主都遭遇到了这种情况的时候,外界收到的信息就是:“千万不要买XX地产商的房子,他们的物业很烂”。这样,当再开新楼盘时,楼盘的售价会受到负面影响(这有悖于另一个“目的”:提高溢价水平),显然,这对于地产公司来讲,得不偿失啊。
如果你是这两个例子中的小伙伴,努力工作达成了“目标”,但却伤害了“目的”,结果必然很悲催:组织和领导都不会满意!
好啦,让我们来复习下。这节课我们介绍了“思维工具四二三”中的“核心四问”,也就是“四大要素”,具体包括:
l 第一问,问目的:为什么要研究某个课题?
l 第二问,问目标:需要做成什么样?
l 第三问,问现状/限制:需要了解些什么?
l 第四问,问路径:应该怎么做?
简单地说,就是:问目的、目标、现状/限制,以及路径,这是“核心四问”。
同时,我们重点学习了“核心四问”中的前两问:“目的”和“目标”。关于“目的”和“目标”,重点呢,凝练成三句话,方便你记忆:
l 第一句:“目的”也叫价值和意义,或是初心,是组织发起某个课题研究的背后的考量。
l 第二句:探询“目的”的优先级,要远大于“目标”。
l 第三句:绝不可以“目标”达成,却伤害了“目的”,也就是组织的初心。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掌握所学,留给你一个课后小作业:针对你正在进行的某项重要工作,从组织的角度来思考,“目的”到底有哪些?以及,如何才能既达成“目标”,又不伤害“目的”?
OK,朋友,这一节课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会。
成为管理者有近10个年头了,但对于如何带团队拿结果一直没有很好的套路,很困惑。张老师的课很实战,让我对如何做好项目管理和过程管理,以及如何提升团队绩效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边做边学边反思,能力效率齐发展”说得真好!行动学习这一全新的工作方式和技能提升方法,能让菜鸟团队快速成为战神团队,不错!
课程真的很接地气,思路脉络十分清晰,问题把脉切中要害,语言提炼精准到位,看来是多年实战经验的浓缩精华,继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