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张峰,欢迎来学习行动学习3.0。
在上一节,我们介绍了“核心四问”中的第三问:现状,知道了现状分析的三个要点:时间上,包含过去和现在;空间上,包含内部和外部;操作上,5W+Why是基础。其实呢,“现状”中也还有绕不开的“三重限制”,即组织文化限制、资源限制和心智模式限制。在组织中解决问题,都会受到这三重“限制”的影响,只是我们一般不会单独针对“三重限制”进行专门分析,而是将“三重限制”的分析依附在“现状”盘点中。而为了你学习的方便,我们单列一节课,一起来研究下“三重限制”。
我们先来看第一重限制,组织文化限制。不同的“组织文化”,会引导员工产生不同的行为。我们需要识别,在特定的组织中,哪些行为是被鼓励和允许的,哪些是被禁止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组织文化”未必有明确对错之分,重点需要思考的是,行为与所处环境的适配性。让我们先来看看A司和B公司的案例,感受下组织文化限制。那年4月,国内某时尚手机品牌A公司中层管理人员行动学习项目组织第二次集中研讨,当时课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其中,某个团队都是男士,课间我与这组有了下面的对话:
l “伙伴们,咱们能不能再多花一点时间,把PPT改得能看一点?” 我说。
l “张老师,不能。”几位组员几乎异口同声地回应。
l “为啥?”我很诧异。
l “老师,您不知道,第二组上周就是因为PPT写得太好,被领导批评了。”组长说道。
l “没听懂,PPT写得好,为什么要挨批呢?”听到他的解释,我更加一头雾水。
l “领导说,这页PPT就三句话,不到2分钟就能敲完,你们花了15分钟还没改完,是不是上班没事儿做了?”值班长快人一语。
此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是“组织文化限制”在发挥作用。这家企业对于PPT的态度,与我接触的另一家通信企业B公司截然相反——B公司对于工作PPT的要求非常之高。
假设A公司的一位蛮有经验的老员工,跳槽去了B公司,平时工作兢兢业业,一上会,却拿出了新人水平的PPT,多半会被认为是工作敷衍了事,不思进取。几次下来,想必这位同事除继续努力工作外,也势必会在PPT制作上,多下一些功夫。
再假设B公司的一位蛮有经验的老员工,跳槽去了A公司,平时工作也很努力,一上会就拿出了精心准备的PPT,很可能非但惊艳不了新领导和同事,反而会被贴上“很善于做表面工作”的标签。有了这样的一两次经历,想必这位同事后续在展现精美PPT这件事上,可能会更为谨慎。
我们无意评价A公司和B公司哪种文化好,但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组织文化限制”对于员工行为的影响——我们身处组织之中,行为自然会受这一特定组织的约束。
回归到课题研究及日常工作之中,我们看到友商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取得了市场的突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可以照搬;我们看到业内都没有采用某种方式,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不能这样做。“顺势者昌,逆势者亡。”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和行动策略,必须与组织文化相匹配。这是我们讲到的第一重限制,组织文化限制。
第二重限制,是资源限制。在组织中,人、财、物和技术等资源都是相对有限的,而团队往往容易将某些资源设定为“要达成某个结果的前置条件(也就是必备条件)”。换句话说,“有A资源才能做B事,没有A资源就做不了B事”。这种认知有时会极大地阻碍团队的行动。让我们来看看某航空公司的案例,感受下“资源限制”的影响。几个月后,某航空公司将由T2整体搬迁到T3航站楼。入驻新航站楼后,国际中转航班的行李出错率会进一步升高,这与地服系统要求的“持续降低行李出错率”相冲突,于是相关人员组成团队来进行这一课题的攻关。在第一次研讨中,有学员提出“在T3航站楼设立我航国际中转旅客VIP区”这样的“路径”。大家深入讨论后发现有以下两点困难:
l 首先,要想在T3航站楼设定N航空公司国际中转旅客VIP区,需要我航高层与机场协商用地。我们能搞定这个VIP区的用地吗?估计搞不定。因为一旦批准了我航用地,其他航空公司可能也会跟进,资源明显不足,机场很难顾全。
l 其次,即使真的成功设定了“我航国际中转旅客VIP区”,那么,需要同步增加两台行李安检机。这两台安检机将近3000万元人民币,费用谁来出呢?应该由海关来出。海关愿意出吗?不愿意。
此前,在行动学习团队看来,要想达成课题“目标”,就必须得有“我航国际中转旅客VIP区”和“两台安检机”这两个资源。很显然,团队陷入了“资源限制”之中,大家关注的重点,都是如何在组织内外部争取这两个资源,而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却没有发挥出来。
而现实情况却是,这两个资源,行动学习团队一个也拿不到。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目标”还必须达成,到底该怎么办?到了这个关键节点,经过认真研究,团队清醒且痛苦地意识到:期待的这两个资源,一个都没有,但“目标必须达成”。至此,大家才转变思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几乎没有增加新资源的情况下,4个月后取得了“国际中转旅客行李出错率降低了36%”的好成绩。
在日常工作中,你也有陷入“资源限制”的经历吗?现在再看回来,当时觉得必须要有的那些“资源”,真的有那么不可替代吗?如果当时没有那些资源,就真的达不成“目标”了吗?相信听了刚才的案例,你会有不同的答案。
第三重限制,是心智模式限制。“心智模式”关乎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背后是深植于我们心中的各种经验和假设,它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和过往经历的局限影响。在“三重限制”中,“心智模式限制”最不容易察觉,也最难消除。
l 心智模式有时会帮到我们,比如,你在目前的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今早一位下属来向你汇报,说出了某某情况,你结合过往多年工作经验沉淀下来的心智,判别原因是一二三,处理方法是四五六,于是你不假思索地告诉他,回去应该怎么怎么做。半小时后,异常排除了。这就是典型的心智模式正向影响我们的案例。
l 同时,心智模式也有可能会阻碍到我们。比如,五年前我们的某些策略和打法,当时特别管用,一度让我们占据了市场的制高点。但这几年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化,而我们选择忽视、画地为牢,继续一成不变地沿用原来的套路,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这是第三重限制:心智模式限制。
好啦,朋友,让我们来复习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核心四问”的第三问,“现状”中的“三重限制”,要点有三个:
l 要点一:在组织中解决问题,会受到组织文化限制、资源限制和心智模式限制这“三重限制”的影响。
l 要点二:在“三重限制”中,“心智模式限制”最不容易发觉,也最难消除。所以,在行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检视个人和团队的“心智模式”,以便寻求突破。
l 要点三:一般不会单独针对“三重限制”进行专门分析,而是将“三重限制”的分析依附在“现状”盘点中。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掌握所学,留给你一个课后小作业:请思考,你现在正在进行的某项重要工作,是怎样受到“三重限制”的影响的?应该如何突破?
OK,朋友,这一节课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会。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