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工农兵大学生
作者:常秀珍
(二)
我成为代理教师后不久的1972年2月,全国大学招生的消息传来。事出有因,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主席充分肯定上海机床厂培养工人技术人员的经验,4年后的1972年,中共中央推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推荐为主,从工农兵中招收大学生的做法。这个天大的好消息来到我身旁时,两名大学名额已经分配到了王茅公社,我立刻前往报名。公社书记闫春生,准备召开全公社革命理论研讨会,让我发言,目的很清楚,看看我的水平如何。我认真准备,很有激情的发言,得到了一致好评。公社将我推荐到垣曲教育局,通过山西大学数学系的张老师对我的面试及文化考试,又有各级领导的审批,我拿到了山西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父母及亲朋好友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父亲激动地说,你可是咱们村第一个女大学生。父亲简短的话语,包含对女儿莫大希望,希望女儿走出一条与前辈女孩不同的路。在等待入学报到的日子里,我每天总在兴奋着,幻想着光明灿烂的未来。1972年4月2日,仲春时节,春暖花开,这一天是我人生的新起点,我登上了那架曾被推倒的“梯子”,我要上大学了。早上五点多我匆匆吃完母亲做的早饭,我和父亲挤上了一天只有一趟到县城刘张的公共汽车,又在父亲依依不舍的目送下,坐上了垣曲至闻喜礼元的三节半小火车。应该感谢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国家在垣曲建立以产铜为主的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并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山高路险的中条山深处,修建了一条连接铁路大动脉同蒲路的闻垣支线,方便了货运和客运。因垣曲特殊地势,客运车,只能是三节半。下了小火车,又搭乘北上至太原的火车。一天的转辗,1972年4月2日晚,终于跨进了山西大学的大门。中文系从全省招收的100名学员分甲班乙班,我分在甲班。班主任王青纪老师是中文系毕业的留校生,年轻,有激情,有爱心,精明干练。从山西大学毕业至今数十年,我们和王青纪老师是常来常往的好朋友。中文系首届学员,有追求,有信仰,100名学员就有五十多名是共产党员。入学不久,我又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三年中,中文系学生支部,只发展过一批党员,1975年毕业前夕,我同系里其他三位同学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员的年龄悬殊大,从18岁至35岁。有个学员孩子已是小学三年级,开学不久,孩子在来信中鼓励爸爸,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做三好学生。学员身份不同,工人、农民、干部、教师、解放军战士;职务不同,有经验丰富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有富有爱心的学校校长,还有来自部队的精明英武的连长、排长、班长。值得一提的是工农兵学员,有爱心,乐于助人。和我同宿舍的来自雁北的北京插队知青徐小宁,冬天在机器旁给生产队牲口铡草时失去右臂。三年中,无论酷暑还是严冬,徐小宁的衣服、床单,全由我们宿舍的四位女同学洗涤。中文系生活楼北侧教工楼中一位单身老职工,体弱多病,行动不便,中文系甲班副班长、学生党支部副书记刘竹贞提议去帮助那位老职工。星期天或课余时间,竹贞和我一起帮他洗衣服,打扫卫生。帮助他人解决生活困难,虽小事,却彰显了工农兵学员乐于为他人解困纾难的好品德。
报到的第二天早晨七点半,早饭时,我们不用独自去食堂,而是以组为单位用餐。中文系100名学员,分为十个小组,每组十人,我是第五小组,组长师海貌,有七八年的工龄,副组长张勤朴,来自野战部队。后来师海貌升为班长,勤朴组长,我有幸成为副组长后,总是实实在在为组员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小组中每天有两人值班,前往学校食堂,将十人的饭菜打回男同学宿舍。早饭玉米糊,玉米面窝头,咸菜;中饭两个白面馒头,外加肉菜;晩饭常是晋北人最爱吃的高粱面做的钢丝面,我这个吃惯白面的晋南人看见钢丝面就犯愁。三年中,一日三餐,男同学宿舍成了“餐厅”。小小宿舍中,十个人边吃边聊天,天南海北,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风土人情,充满着温馨,洋溢着生活的情趣。我们五组聊天很有特色,那就是声音洪亮,曾引起外组同学误会,以为在吵架。也真有一次,两个同学,因观点不一致,差点打起来,好在下顿吃饭时又和好如初。我们是首届工农兵大学生,这种以组为单位吃饭的形式,大概是山西大学改革创新的内容之一吧,男女同学像一家人一样,一起用餐,一起聊天,增进了友谊,拓宽了见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