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工农兵大学生
作者:常秀珍
(一)
追梦者的道路一定漫长而艰辛,面对荆棘,悬崖,深沟险壑,急流险滩,你必须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我总在追梦,总在开路架桥,时至今日,虽无骄人的建树,但在记忆长河中却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值得反思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片断。记忆长河中最清晰的生活片段是母亲送我上小学。60多年岁月沧桑,但其情其景,总在眼前出现。那是1956年农历八月初的一个早晨,不满六岁的我拉着母亲的手,背着母亲缝制的书包走进了下亳城村小学。听母亲讲,我三四岁时就常常吵着要上学。上学后,我遵守纪律,用心认字读书,学习成绩优秀,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老师的公开课上我总抢着回答问题。小学四年级时,我努力学习并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的事迹,被运城某报刊登。1962年我考入垣曲一中。全县只招收五个初中班,一中只有两个班。初中三年,我刻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1965年,我考入省重点中学康杰中学。有人说,只要你上了康中,一只脚就已踏入了大学的门槛,从此上大学就是我的既定目标。人生旅途不可能一切如愿,有时风和日丽,有时阴云密布,更何况,我们是社会的一员,总要受到社会的制约。1966年春夏之交,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在读高一的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书本,走出课堂,去读社会的这本“大书”。中国的学校教育源远流长,上溯到夏朝,学校的大门仅为贵族开放,历史发展到东周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第一座私塾学校,有教无类,平民有了受教育的权力,再到清末的1895年,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成立了,从此,中国大地上各类大学相继诞生。文革伊始,中小学停课,大学招生戛然而止。全国初中高中毕业生听从祖国的安排,插队落户或回乡务农。我在茫然中也回到了中条山深处的垣曲县下亳城村。那时我阅历浅,一时陷入在不能上大学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时间是医治心中创伤的灵药,不断地学习,渐渐对文化大革命有了初步的认识。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代表地主资本家利益的蒋家王朝,人民当家作主。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执政党中少数共产党人以功臣自居,更有甚者,贪污腐化,以权谋私,文化大革命的初衷,是为了执政的共产党人永远廉洁自律,不忘初心,为老百姓谋利益。只要江山不变色,政权牢固地掌握在人民的手中,个人利益受损有何妨!教育是治国的根本大计,恢复大学招生是迟早的事。于是我白天参加劳动,晚上或雨天看报章杂志,或阅读初高中因学习紧张无暇读及的小说,如《红岩》《林海雪原》《苦菜花》《迎春花》《红与黑》等中外名著。小说中的主人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奋斗目标,我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营养,让消极低迷的我,能乐观地面对生活。我是下亳城村女孩中第一个上过高中的人,村支书师宏玉,推荐我当民办教师。1968年12月初,我成了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待遇是县财政每年发60元生活费,再加生产队工分补贴。一年半之后,又被调入村七年制学校,任六年级数学老师。初中三年再加高中一年扎实的知识功底,教学生知识不算困难,但管理学生和教学方法欠缺,好在我遇到了宽厚仁慈的好校长王自新,他象兄长一样鼓励我,支持我。后来,县教育局有代课教师名额,我由民办转为县财政开支的代课教师,月工资是29.5元,第一次拿到那么多钱,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