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张铁林:晁盖的百密一疏,究竟疏忽在哪里?

【解惑】张铁林:晁盖的百密一疏,究竟疏忽在哪里?

00:00
06:11

本集说到晁盖、吴用都精明似鬼,也难免百密有一疏。冀州观察何涛正忧心找不到黄泥冈上劫匪的消息,却有自己好赌的弟弟拿出店铺的抄本,说曾经见过晁盖带着数人伪装了身份,前去住店,还识出了白日鼠白胜的身份。这样一来,抽丝剥茧,生辰纲的失窃大案也就水落石出了。

有看官说了,晁天王是当地的名人,他既然假扮了枣贩子,还不干脆直接在易个容化个妆,那不就万无一失了吗?什么都想到了,咱们这说书人的故事怎么往下编呢?无巧不成书,他不就说的是这个理吗?

不过,晁盖既然是打尖住店,自然就会冒上一定的风险。中国古代是一个讲究稳定的农业社会,对于人口的流动是深怀警惕。西周时期,虽然诸侯林立,但是周王室毕竟重权在握,所以社会流动并不大。而东周被春秋和战国分成了两半,周王史成了个摆设。各国之间为了争霸,积极招揽各类人才,整个社会像是被鲇鱼激活的池塘,而经济流通业随之活跃了起来。周游列国的,除了孔夫子、苏秦、张毅这种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士人,也有范蠡、弦高、吕不韦这样的大商人。

汉代建立以后,以黄老之术治理国家,把一切都放缓,希望这样可以与民休息。而人的自由流动,必然会加速社会的运转,产生众多不稳定的因素。

古人说了:“无恒产则无恒心”,失去了土地的百姓,那就是流民,他们是社会的破坏力量,一旦被有些人组织起来,就会对政权产生重大的威胁。汉末黄金军、隋末瓦钢寨、明末大顺军都是被组织起来的流民,在改朝换代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古代工商业不发达,无法消化那么多的失地农民。所以历朝历代对于管控百姓的流动都极为重视。比如汉代开始建立保甲制度,把老百姓束缚在土地上,虽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社会沉闷是沉闷,可是对于统治者来说却是最安全的。

可是作为一个国家,不可能把所有的交流外出都禁绝。在官方上,公务往来、官员赴任调动都需要长途出行。国家也相应建立了驿站系统。驿站不仅仅是传递消息、报送军情,同时也是国营旅社,为出差的官员提供服务。而官员在出行的时候,则会有一系列相关的证明,比如鱼符、腰牌、文书之类,这才能证明他是他自己。要是丢了,被人冒用身份,在古代资讯不发达的时代还真看不出来。

就像大明崇祯年间,有官员到广东的雷州赴任,结果被盗贼杀了,用死者的文牒前往福州当太守,直到真太守的儿子来了方才识破。只是这贼来假冒太守,竟然比真正当官的清明廉洁多了,这样的大明,不逼出来个张献忠、李自成,那可能吗?

至于民间,想要远行,就需要官方发给的凭证。这个凭证,汉代叫传,隋代叫公验,唐代叫过所,宋代叫公凭,明代叫路引。这属于由官方背书的介绍信和身份证明。不管入关,还是住店,拿出来才能进门,拿不出来,赶出去睡荒野还是轻的,怀疑你是江洋大盗或者通缉逃犯,报了官,进了局子,那更是有你一壶喝的。

当然了,由于古代没有便捷准确的勘验方法,再加上公凭、路引也缺少防伪信息,真要伪造这样的身份证明也不是太难的事情。

您瞧瞧,晁盖就是这么想的,可架不住碰上个认识他的何青啊?看来比介绍信防伪靠谱的还得是人眼呐!


明星小贴士:
蔡京知道失了生辰纲,派遣府干去济州府监督办案,这府干不是什么在职的官员,而是太师府上的高级侍从。而威胁济州知府要发配去的沙门岛,位于山东海边,为重刑犯的流放之地,因为犯人多,而粮食配额少,所以囚犯大多被管狱折磨致死,可谓人间地狱。
撰稿:许静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爱做饭恨洗碗

    张铁林的解说为什么总是领先一集

  • DL_d2

    张老师解说不要有配音 太杂乱了 影响质量

    在在April 回复 @DL_d2: 挺好的呀

  • K大不列颠

    三国什么时候安排

  • 铲屎官4

    文稿中有些内容,主播没念,不知何故。有点像偷工减料的意思。

  • 听友240470069

    吕不韦在讲吕不韦

  • 晋之猗人

  • echoever

    张铁林的话挺逗

  • 海關鐘聲_0p

  • 这场游戏那场梦

    濠州贩枣子去东京卖,就好比去山西卖煤。太假了

  • 圣殿指环

    怪不得以前有农村城市户口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