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现在学习《楞伽经》第二品第25段经文。
一、“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修多罗中说如来藏本性清净,常恒不断,无有变易,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蕴、界、处垢衣所缠,贪、恚、痴等妄分别垢之所污染,如无价宝在垢衣中。”
大慧菩萨又向佛陀提问,问与如来藏相关的问题。《楞伽经》第二品第22段经文讲增益和损减;第24段经文讲空性、无生、不二和无自性,这是讲破增益;这第25段经文要讲如来藏,这是讲补损减。经文的体系很清晰。
如来藏在前面的课程中学习过了,依据《胜鬘经》,如来藏分“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就是藏识,佛陀安立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目的是空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自性,这就是“空者即是妄计性句义”。而对于作为圣者才能见的杂染依他起自性的藏识本身是不能空的,只能转,转染成净。请大家回顾第一品第3段经文的第7讲和第12讲。
不空如来藏就是真如,就是圣者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真如不空。不空如来藏也叫“如来藏心”,就是佛陀安立如来藏这个名言的核心法义。
大慧菩萨对佛陀说,您在经文中宣讲如来藏,您说如来藏的本性光明而清净,并且这种清净是原本就清净。换句话解释,如来藏的清净不是从不清净转变为清净的。清净就是无分别,分别叫“杂染”。
佛陀还用了四个词描述如来藏。第一个词nitya,恒常;第二个词dhruva,坚固;第三个词śiva,安稳;第四个词śāśvata,不坏灭。实叉难陀把这四个词组合起来,译为“常恒不断,无有变易”。
从这句大慧菩萨转述佛陀在经文中对如来藏的描述,大家可以理解,这里讲的如来藏是不空如来藏,是如来藏心。佛陀还形象地做了个比喻,这不空如来藏,就像一位具三十二相的如来,住在一切有情的身体中。佛陀为什么做这样的比喻呢?因为这个如来藏心就像无价的宝贝缠裹在污秽的事物里。如来藏心住在凡夫以为存在的蕴、界、处之中,如来藏心受着贪嗔痴和虚妄分别的垢染。
有两点要说明的,第一,不空如来藏就是真如,就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但是如来藏和真如在法义上还是有一点区别的。什么区别呢?如来藏也叫作“在缠真如”,就是被污垢裹缠着的真如,叫作如来藏。缠裹真如的污垢是什么呢?就是虚妄分别。第二,既然不空如来藏叫如来藏心,就是如来藏的核心法义,那么这就意味着如来藏其实就是专指“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也就是藏识,也就是杂染依他起自性,不过只是缠裹真如的那件污垢的衣服。
总结一下,如来藏是“在缠真如”,如来藏的核心法义就是“真如”,名为“不空如来藏”。而缠裹着真如的垢衣,姑且名为“空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那么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就可以形象地比喻为脱掉垢衣,显现真如。
二、“外道说我是常作者,离于求那,自在无灭。世尊所说如来藏义,岂不同于外道我耶?’”
大慧菩萨转述完佛陀在经文中对如来藏的描述之后,话锋一转,提出问题。如果像您这样讲说的如来藏,与外道的“我”还有什么不同?因为外道认为世界的创造者、世界的最初始的因的“我”也是恒常的,也是本然而存在的;外道的这个“我”也是自在的,也是不坏灭的。
印度外道认为作为世界的创造者的恒常的“我”,主要有三种。第一,大梵天;第二,自在天;第三,神我。印度外道认为,作为世界的最初始的因的恒常的“我”,主要有两种,第一,大种;第二,极微。在《楞伽经》前边的经文中,也列举了五种印度外道的常、作者,就是胜性、丈夫、自在、时和微尘。
大慧菩萨现在提的问题,就是佛陀讲的如来藏与外道的常、作者的“我”,听着没什么区别呀?
三、“佛言:‘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以性空、实际、涅槃、不生、无相、无愿等诸句义,说如来藏。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此执著于我。”
这里的“性空”,梵文是śūnyatā,应该译为“空性”。这里的“实际”,梵文是bhūtakoṭi,也译为“真际”,这是真如的异名。这里的“无相”,梵文是animitta,就是“无外相”。其中空性、无相和无愿合称“三解脱门”。
佛陀说,大慧呀,我宣说的如来藏不同于外道的我,为什么呢?因为如来宣讲了空性、无相和无愿,宣讲了无生、实际和涅槃,才宣说如来藏。并且是为了消除愚夫听受了“无我”法义之后的恐惧,而宣说如来藏,就是如来藏是基于“无我”而宣说。
更重要的是“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就是佛陀宣说的是“无分别处如来藏”和“无影像处如来藏”。
“无分别处”,梵文是nirvikalpa gocara,就是证无外相,但有似相,这是见道登初地的境界。登初地见真如。
“无影相处”,梵文是nirābhāsa gocara,就是证无似相,这是从七地登上八地的境界。登八地证真如。
大家要特别注意,佛陀宣说的如来藏之所以不同于外道的“我”,就在于佛陀是以“无分别处如来藏”和以“无似相处如来藏”来宣说如来藏的法义,这一点极其极其重要。通俗地讲,佛陀是基于对凡夫境界的彻底的解构,是基于证唯识性而破增益,来宣说如来藏,也就是佛陀是基于圣者境界而宣说如来藏。不破增益,基于凡夫分别境界宣讲真实性,即便把这个真实性起名叫如来藏,也堕外道的“我”。形象地讲,外道的“我”是凡夫梦中误以为的真实性,佛法的如来藏是“梦醒”真实性。
“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是《楞伽经》第二品这第25段经文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强烈建议大家把这句经文背诵下来。这句经文是判断是佛法如来藏,还是外道“我”的标准,也是判断佛教内部是宣说真实如来藏义,还是披着佛教外衣曲解如来藏义而堕外道见的标准。关于如来藏,请大家回顾第一品第3段经文的第12讲和第13讲。佛陀又说,大慧呀,未来、现在的菩萨们不应该执著于我。
四、“大慧,譬如陶师于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尔,于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种种名字各各差别。”
佛陀打了个比喻,犹如制陶工人聚合泥土,运用工艺和木棍、水、绳等制作陶器。这个比喻等同于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中的汽车制造厂组装车间的例子,是在讲说“缘起无生”的道理。同样的,如来以运用种种智慧方便善巧和各种文字词句,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其实都是在宣讲“诸法无我”和“远离一切分别相”。关于“无我”,请大家回顾第二品第21段经文的第1讲内容。
无我与如来藏什么关系?无我是破增益,如来藏是补损减。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如、不空如来藏,是基于“无我”而宣说。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是这样说的,真如是“二无我显”,如来藏是“二无我显”。
五、“大慧,我说如来藏,为摄著我诸外道众,令离妄见,入三解脱,速得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佛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佛陀说,大慧,我宣说如来藏,恰恰就是为了摄受那些执著于我的外道,令他们不要堕在虚妄我执的分别见中,成就空性、无相和无愿三解脱,迅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诸佛宣说如来藏,它不同于外道的我。
六、“若欲离于外道见者,应知无我如来藏义。’”
佛陀说,为了远离外道邪见,应该依止基于“无我”的如来藏。
七“尔时世尊即说颂曰:士夫相续蕴,众缘及微尘,胜自在作者,此但心分别。”
这时佛陀用偈颂说,士夫、相续、诸蕴、众缘、微尘、胜性、自在天等创造者,其实只是唯心妄分别。
《楞伽经》第二品第25段经文学习圆满了。
如来藏是“在缠真如”,如来藏的核心法义就是“真如”,名为“不空如来藏”。而缠裹着真如的垢衣,姑且名为“空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那么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就可以形象地比喻为脱掉垢衣,显现真如。
“士夫相续蕴,众缘及微尘,胜自在作者,此但心分别”:士夫、相续、诸蕴、众缘、微尘、胜性、自在天等创造者,其实只是唯心妄分别。顶礼于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梦游227: 🙏
頂禮于老師 願正法永駐
于晓非_ 回复 @小美人魚兒: 🙏
为令凡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相处如来藏门。若欲离于外道见者,应知无我如来藏义。 顶礼感恩于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琉璃藏: 🙏
“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这句经文是判断是佛法如来藏,还是外道“我”的标准,也是判断佛教内部是宣说真实如来藏义,还是披着佛教外衣曲解如来藏义而堕外道见的标准。 顶礼感恩于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灵机一动387: 🙏
“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此执著于我。” 谨记于老师教诲,这段背诵起来。🙏🙏🙏
等来了老师的最新一讲!感恩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海_风: 🙏
如来藏是“在缠真如”,如来藏的核心法义就是“真如”,名为“不空如来藏”。而缠裹着真如的垢衣,姑且名为“空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那么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就可以形象地比喻为脱掉垢衣,显现真如。 把神秘的玄妙的如来藏讲得如此清晰,也只有于老师能做到。感恩于老师为我们宣说大法🙏🙏🙏
于晓非_ 回复 @天堂是一条路: 🙏
“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强烈建议大家把这句经文背诵下来。这句经文是判断是佛法如来藏,还是外道“我”的标准,也是判断佛教内部是宣说真实如来藏义,还是披着佛教外衣曲解如来藏义而堕外道见的标准。关于如来藏,请大家回顾第一品第3段经文的第12讲和第13讲。佛陀又说,大慧呀,未来、现在的菩萨们不应该执著于我。
大家要特别注意,佛陀宣说的如来藏之所以不同于外道的“我”,就在于佛陀是以“无分别处如来藏”和以“无似相处如来藏”来宣说如来藏的法义,这一点极其极其重要。通俗地讲,佛陀是基于对凡夫境界的彻底的解构,是基于证唯识性而破增益,来宣说如来藏,也就是佛陀是基于圣者境界而宣说如来藏。感恩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慧芳lu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