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绒与吐蕃的关系

嘉绒与吐蕃的关系

00:00
07:39
四、嘉绒与吐蕃的关系
藏文古史有关“吐”的写记颇多,但多出于僧人之手,故使宗教与史实相混附会,往往扑朔迷离,令阅者和考研者真伪难辩。
藏族自称“博巴”,其意是指居住在“博”这一地区的人。这个“博”其实是从地名而来的。历史上松赞干布把他所管辖的全境分划为四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叫“藏茹”(即博部)。从此“藏”字便泛称为后藏地区的代名词。到清代康熙六年(1667年),第一次被封建王朝指称其地为“西藏”称名;后在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合”时,便指其族称为“藏族”。由此可见“博”即为地名指称,是居住其地之先民称自己为“博巴”的由来。古时的汉文史籍上,把藏民族自称之“博”写作“蕃”或“吐蕃”。对于“蕃”,据考此字音来自藏族古代信奉的本钵教(属巫教类)之“钵”,是指此教的法器“瓶”之意,在古藏语称谓中“钵”与“蕃”相通,这便又与地名和宗教相关联了,并约定俗成,成了古藏人王族之称。
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本西羌属。……有发羌,唐牦等,然未始与中国通。居析支水西。祖日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日吐蕃,而姓勃鹤野。”“吐”有“雄”“长”“大”之意,所以史籍出现“大蕃”之称,与旧时的唐朝称“大唐”相对。
公元七世纪初,在逻些(即今之拉萨古称和今藏语称地名)建立了一个实力较强盛的吐蕃王朝。吐蕃兴起之初统一了苏毗、羊同、多弥等众多西羌和西戎部落。吐蕃雄起后向东进,今四川西北部地区诸羌、戎部落先后臣服于吐蕃,接受吐蕃的统治,并逐渐接受了吐蕃文化和宗教民俗。吐蕃军队镇守各地(今嘉绒藏区全部地区属当时吐蕃驻军地区)并同当地土著居民通婚,世居其地。在唐蕃征战后,唐蕃会盟,并和唐王室联姻,结成历史上著称的“舅甥亲谊”后,今嘉绒地区在原吐蕃屯驻大军的情况下,又先后从西藏不断迁移阿里、琼布地方移民来,这样就同当地世居民族互相渗透和融合、同化。根据嘉绒藏族地区各土司的传说,基本上其祖上都是来自西藏的。相传,今理县杂谷脑和马尔康梭磨土司,先祖都是唐文宗时代,吐蕃大将维州刺使悉怛谋之后裔。清同治《理番厅志》记载:“杂谷安抚司,其先吐蕃维州刺使悉怛谋裔也。唐文宗太和五年清以维州内附,西川节度使李德裕闻于朝,宰相牛僧儒谓中国不可失信夷锹,命还之。吐蕃遂戮怛谋,据维州如故。后德裕入相,白其冤,赠怛谋右卫将军,官其子孙。大中时复内附,节度使杜宗纳之,世授职,为土官前明授安抚司同知。国朝康熙十九年桑吉朋归诚,仍授职领印信。而梭磨土司“始祖囊索沙加布,杂谷土司桑吉朋三子”;卓克基土司“始祖良尔吉,桑吉朋次子”。党坝、松岗二土司始祖相传出于杂谷土司。其他还有诸多嘉绒土司,多相传源出于西藏琼部等地。由此可见,今嘉绒地区自唐蕃征战以来,多为吐蕃管辖,从元代归入中华版图。其地先民同吐蕃士兵和迁徙移民互为融合,形成具有藏族文化习俗为主,并保持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区域性群体,即藏族的一个支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