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精制版89】莎朗·马克斯:《简·爱》|女性能拥有男性所拥有的一切吗?

【中文精制版89】莎朗·马克斯:《简·爱》|女性能拥有男性所拥有的一切吗?

00:00
38:01

一共是100集英文,100集中文,100集翻译节目。

每周更新一集中文精制,一集英语原声,一集英文翻译,已经买过的就可以永久收听。

相关阅读


年份:1847年
作者:[英] 夏洛蒂·勃朗特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文文稿

“人们一般认为女性应该是恬静平稳的,但女人也有和男人一样的感受。她们需要施展自己的才能,需要有一个奋发的场所,她们的欲望跟她们的兄弟不相上下。她们受到严峻的束缚,被强迫放弃自己的追求,她们所感受到的痛苦,恰恰跟男性一摸一样。但那些比她们享有更多特权的男性却认为她们只应该做做布丁、织织袜子、弹弹钢琴、绣绣口袋。这样的心胸太狭隘了。当她们超越了世俗的成规,去做更多的事、学习更多的知识,倘若男人们因此而谴责她们,嘲笑她们,那也未免太无知了。”(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祝庆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110页。文字经撰稿人修改。)


大家好!我们今天会觉得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或者外出工作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十九世纪中叶,回到当时的大英帝国,我们会发现,这些其实都不是理所当然的。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因为科技进步和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升,社会观念上也有一些现代化的更新。但是,在性别平等的问题上,社会主流的看法还是相当保守的,大家对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分工、性别角色、以及阶级归属都有比较刻板的预设和认知。比如,男性就应该强悍、充满竞争力,同时也要负责养家。而女性则必须温顺谦卑,以家庭为中心。


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道德感森严的社会中,出现了一部由女性作家写的、探讨女性反抗与独立的小说。在这本被维多利亚女王写进日记中并啧啧称奇的小说中,女主人公几乎在每个方面都是时代女性典范的反面:她不漂亮,不听话,不认可男尊女卑和无私奉献那一套;她想要闯荡世界,也坚持要与她的爱人平起平坐。


这本书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简·爱》。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系教授莎朗·马克斯。马克斯教授将带领我们一起回到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进入夏洛蒂·勃朗特所塑造的《简·爱》的世界。



一,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作家


大家好。我叫莎朗·马克斯,是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作品。


1815年5月15日,帕特里克·勃朗特牧师带着他的妻子跟两个女儿,移居到了曼彻斯特东北部一个叫桑顿的小城。定居桑顿之后,勃朗特家又添了四个孩子。几年后,因为父亲勃朗特牧师职位的调动,一家八口又迁居到了位于伦敦以北大约200英里的哈沃斯小镇。这些年当中,勃朗特一家一直住在教会专门为牧师提供的小楼里。


正是在这样的小镇和这样的小楼里,维多利亚时代最著名的三位女作家度过了她们的童年时代。她们就是勃朗特三姐妹:写出了《简·爱》的夏洛蒂·勃朗特,写出了《呼啸山庄》的艾米丽·勃朗特,以及《荒野庄园的房客》的作者安妮·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在1816年。当时,维多利亚女王还没有正式登基。夏洛蒂的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是爱尔兰人,后来到了桑顿担任圣公会牧师。小夏洛蒂一家的住所是一座为牧师建造的小楼。这座小楼位置就在教堂旁边,而教堂本身又紧贴着小镇的公墓。换句话说,勃朗特的家其实也紧贴着公墓。或许,死亡的阴云一直伴随着勃朗特长大。


夏洛蒂的母亲在她五岁时离世,几年之后,她的两位姐姐也因肺结核去世。她的父亲帕特里克成了家里主要的支柱。帕特里克曾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修读神学,在他的熏陶之下,他的儿女对于文学都有很浓厚的兴趣。


夏洛蒂自幼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长大。除了阅读圣经以外,她还读了许多莎士比亚和其他英国诗人的作品,当然,还有她父亲每周的布道。夏洛蒂很早就热爱写作,她和两个妹妹艾米莉和安妮,还有弟弟勃兰威尔,组成了四人的写作小组。他们随后又分为两个双人小组,一直埋头写作。


在姐弟四人组成的小组里,夏洛蒂最为年长,在很多时候承担着小组长的角色。他们写了一系列的小说,在他们虚构的世界里,有无休止的战争、政治阴谋和荒诞的男女感情。他们把故事里的神话世界命名为安吉利亚和贡达尔,他们又用稚嫩的笔触写下主人公的冒险故事,后来,他们把这些手稿都缝制成了书。


夏洛蒂喜欢阅读,而儿童时期她和弟妹一同创作的经历,为她以后的写作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勃朗特一家性格都比较内向,注重私人空间。他们家的房子不大,孩子们只能分享上下铺。只有在阅读和写作的时候,他们才能体验到些许的私人空间。因为在写作的时候,你可以天马行空的表达自我。而在阅读的时候,你的想象力也可以跟作者的想象力碰撞出火花。


尽管勃朗特一家的住所远离城市,但在文化上他们却从不落后。勃朗特一家从附近的城市利兹或曼彻斯特订阅了多种报刊杂志。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印刷媒体大行其道。即使住在偏远地区,人们也可以通过报刊杂志了解世界的变化。住在约克郡的勃朗特一家就是通过周刊和月刊,了解新书资讯、时尚潮流、艺术展览、科学发现、政坛动向以及全世界的新闻。


夏洛蒂在十几岁时,考入了罗伊学校。毕业之后,19岁的夏洛蒂在当地的富裕家族找到了一个家庭教师的工作。当时英国大部分的女性都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夏洛蒂也不例外。但是她从没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她想要出版作品,成为一名职业作家。


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实现这个理想困难重重。


夏洛蒂与她的两个妹妹最后都在文坛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在此之前她们其实经历了许多的困难。夏洛蒂写出了《简·爱》《谢利》《维莱特》等名篇。她的妹妹艾米莉的《呼啸山庄》也是一部经典著作。另外,安妮也写了两部非常优秀的小说。虽然这两部小说到了今天可能只有专家才会研读,但是它们的质量还是很不错的。这些小说现在看来都是很值得出版的作品,但是当时勃朗特三姐妹的作品其实一直没有得到出版社的青睐,到了最后,艾米莉和安妮只能自费出版她们的作品。


我们今天可能会误以为女性作家以前不太能出版自己的作品。这么说并不确切。首先,在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创作可能是为数不多男性和女性都可以各展所长的领域。很多女性都参与了小说的创作。而且,勃朗特姐妹在寻找出版商的时候其实也用了化名。夏洛蒂用了柯勒这个笔名,艾米莉成为了埃利斯,而安妮则化身为阿克顿。所以说,出版商在收到她们的稿件时,其实根本不知道她们是女性作家。


不过,虽然说勃朗特三姐妹找不到合作的出版商并不是因为她们是女性,或者至少这不是直接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不存在。事实上,姐妹三人都选择了用男性化的笔名来发表作品,这很能说明当时的状况。


的确,在当时的英国,女性作家可以出版自己的作品,但是当时人们设想女性作家一定会写出端庄守礼、温文尔雅的作品。勃朗特姐妹深知自己的作品不像其他女性作家那样有节制。她们觉得自己的作品不符合别人对女性作家的预期,担心自己的女性身份会影响作品出版,所以才会一开始就选用男性的笔名。


换句话说,勃朗特三姐妹出版作品遇到困难,其关键症结其实不在于出版商怎么想,而在于读者怎么想。当时的读者对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的作品有不同的期待,或者说存在“刻板印象”。而读者对作家群体的“刻板印象”,其实反映了一些基本的社会性别观念。


当时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男性与女性是完全不同的物种。男性被视为强悍的保护者,应该外出工作,互相竞争。而女性则应该善解人意,无私奉献,待在家中养育孩童,料理家中的琐碎杂务。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开始了她长达六十余年的统治,也开启了“维多利亚时代”。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维多利亚时代是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处于上升期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丰富,到处洋溢着自信乐观的气氛。


然而,就像有光的地方必有阴影,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的“两面性”也一直是学者们热衷探讨的问题。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富裕,但也带来了贫富分化;在精神生活领域,人们一方面似乎变得更自由更开放了,但换个角度看,又会发现宗教复兴运动同时也很兴盛,对人们、尤其是对女性的道德束缚似乎比以往更多了。


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在道德上非常保守的时代。道德的规范非常严苛,有许多压抑人性的地方,在男女之情上尤其如此。而且,维多利亚时代等级森严,阶级僵化,穷苦阶层的民众没有向上流动的通道。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主人不需要从事任何体力劳动,那是仆人该做的工作。当时几乎每一户中产阶级家庭,甚至较为下层的中产阶级家庭,都雇佣了仆人。这也是当时无处不在的阶级差异的一个缩影。在当时严苛的道德标准下,穷人被判定为道德上的失败者。


在维多利亚时代,不同性别与阶级之间壁垒森严,跨界是很难的事。这一点,对于理解《简·爱》的内容和思想主旨来说非常重要。既然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许多方面都提前设定好了角色特点,读者也有相应的期待,夏洛蒂勃朗特决定明智地处理这个问题:


她采用了男性化的笔名,让这个笔名带着她的才华去面对读者。她拒绝自费出版作品,她的两个妹妹艾米丽·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其实都选择了自费出版,但她却始终不肯。她隐藏在那个安全的男性假面背后,坚信只要人们不存偏见,她的作品就一定能够得到赏识。


夏洛蒂先后将《简·爱》的手稿寄给了几十家出版社。虽然她一直被拒绝,但她没有轻易的放弃。她最终将手稿寄给了伦敦的史密斯与埃尔德出版公司。这是一家颇有权威性的出版商。当时,夏洛蒂寄出去的包裹里,还包括了其他出版商的拒绝信。毕竟夏洛蒂活在纸价高昂的年代,当时纸张还是稀缺的物资。所以,夏洛蒂的书稿每次被拒绝后,就原封不动重新打包寄往下一家出版社。


史密斯与埃尔德出版公司的员工都非常喜欢《简·爱》的故事,他们将作品提交给主编。主编刚看了几页便欲罢不能,取消了所有预约,一口气读完了整部小说。出版公司的人都相信自己的眼光。果不其然,《简·爱》在1847年10月出版;到了第二年4月,这本书已经加印至第三版。这部作品转眼成为了最畅销的小说。这种现象不仅当时并不常见,甚至放眼整个19世纪,也没有多少作品可以如此成功。


夏洛蒂的笔名瞒过了大部分读者,甚至连出版社的职员也以为她是个男性作家。


当时很多人都在讨论作者的性别。虽然《简·爱》的主人公是女性,但大部分人都认为《简·爱》是由男作家写的,出版社也以为自己在和一位男性作家打交道。当时还有人误以为《呼啸山庄》《艾格妮丝·格雷》和《简·爱》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后来,夏洛蒂选择公开自己的身份。她去到伦敦,向出版商揭露了自己的身份。夏洛蒂的外表看起来比较胆小和严肃,有点像她笔下的女主角,身材娇小,脸色苍白,但脾气非常火爆。这种落差让整件事显得特别有戏剧性。


虽然夏洛蒂一开始尝试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但在《简·爱》出版后不久,大家就知道这部作品是由一位名叫夏洛蒂·勃朗特的女作家写的。


《简·爱》的成功让大众注意到了夏洛蒂·勃朗特这个名字,也给了夏洛蒂足够的自由继续创作。夏洛蒂在1847年发表了《简·爱》,两年后她又发表了《谢利》。《谢利》这部小说跟《简·爱》一样,还是跟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有关,但是在《谢利》中她更关注的是英格兰北部的工业化进程。


在完成了《简·爱》和《谢利》以后,夏洛蒂在1853年发表了《维莱特》。《维莱特》是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其中她描述了一名年轻女性孤身来到比利时,并成为教师的经历。就在《维莱特》发表以后,夏洛蒂在1854年跟她父亲的一位助理牧师成婚。第二年,夏洛蒂就因怀孕导致的并发症而离世。她去世时年仅39岁。她虽然英年早逝,但《简·爱》这部小说已足以让她留名后世。通过文学,夏洛蒂勃朗特实现了真正的永垂不朽。



二,理智与感情的纠葛:简的抉择


《简·爱》的故事情节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这是一部关于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的小说。


从小说的开篇,我们就知道简是一个孤儿。她被寄养在一个有钱的亲戚家里。在那个家庭里,几乎没有人在乎她,疼爱她。她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这些亲戚的虐待。比如,在第一章里,简的表兄约翰狠狠地揍了她一顿,把她锁在红房子里。恍惚间,她在房间里看见了死去的舅舅的幽灵。


简·爱受尽了侮辱跟虐待,但是她并没有退缩。在小小的年纪,她就敢于直接反抗欺侮她的人,哪怕这些人掌握着她的命运。


在小说的开篇,简其实只有九岁左右。但受尽压迫的小主人公并没有胆怯,她挺直了腰杆,向掌控一切的成年人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她对虐待自己的舅母说:“你对我太不公平了,我恨你,永远恨你。”简的怒气溢于言表。这样的情节在《简·爱》之后的篇章里还会出现很多次。虽然简的控诉不一定很符合逻辑,但对于一个还不满十岁的小孩,读者很容易就会同情她,因为她只能用这样的方法向成年人表达自己强烈的情绪。这样的情节也是《简·爱》里最吸引人的部分。


简在舅母家里得不到任何的关怀。她觉得自己被遗弃了。但即便如此,她也必须坚强地活下去。


后来,舅母将简送去了寄宿学校,她由此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简入读的是罗沃德学校,入学时她还不满十岁。罗沃德学校里没有暖气,也没有食物,每一个人都饥肠辘辘。水壶里的水也被冻住了,学生无法洗漱。这一段中,我们再次感受到成年人对于贫苦的孩童有多么漠不关心。


故事很快推进到简18岁的时候。成年的简多才多艺,精通画画,也略懂法语。她先到了孤儿院当了两年的教师。但是简不甘平庸,她决心离开学校去看一看更广阔的世界。于是,她决定为自己打个求职广告。她的脑袋里总是有许多新奇的想法,比如:“我要贴一则广告,告诉别人我在找工作。”她在桑菲尔德庄园找到了一份工作,由此开启了人生的另一篇章。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夏洛蒂的人生经历在小说主人公简·爱身上的投射。写作这本书时,夏洛蒂也正在一个富户人家担任家庭教师。聘用家庭教师是当时富裕阶层人家的一种社会风气,因为他们希望女儿在家中接受教育;哪怕是儿子,也希望他们在去正式学校受教育之前,可以先在家里读几年书。


在桑菲尔德庄园,简成为了年轻的法国女孩阿黛尔的家庭教师。简始终被深深的孤独感围绕着。桑菲尔德庄园里的人并不多,她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她爬上了房顶,站在上面思考为什么没有一个机会让她大展拳脚,周游列国去体验大千世界。


简·爱和她的学生阿黛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女性形象。阿黛尔安静乖巧,是从小被富养起来的大家闺秀。而简·爱则年纪轻轻就历经了人间冷暖,尝遍诸多艰辛,身上自有一种坚硬倔强的气质,也有一番雄心壮志。


作为法国小女孩阿黛尔的家庭教师,简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有可以遮风挡雨的住所。阿黛尔也没有对简作出什么过分的要求。但简不满足于此。她总希望得到和男孩一样的东西。她希望大展拳脚,寻找发挥才华的机会。


后来,有一天,简在外赶路,一位男士骑着马从她身边经过。男士不小心摔下马,简急忙跑过去帮忙。后来我们知道,那位男士是小说的男主人公,桑菲尔德庄园主罗切斯特。


罗切斯特和简的爱情故事由此展开,这也是整部小说最核心的情节。罗切斯特相貌平平,阴郁少语,性格也有些古怪,但他的身材健硕。可以说,简是他的佣人。当时桑菲尔德庄园里有一个充满神秘气息的阁楼,其中住了一个女人。她的名字是格雷丝·普尔。这个女人很少露面,但经常在晚上发出些奇怪的声音。每当小说里出现与格雷丝·普尔有关的情节,简总是处于惶恐不安的情绪里。


当罗切斯特回到庄园后,格雷丝似乎变得更吓人了。有一次,她似乎想放火把在床上的罗切斯特烧死。另外,有一次,一位庄园的访客在晚上走到庄园的三层。格雷丝不仅咬伤了访客,又用刀刺伤他。格雷丝似乎是个住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不过有关她的身份,以及她为什么出现在庄园里,我们跟简一样一无所知。


格雷丝的诡异行径给简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但这只是故事的潜流。就在这一切发生的同时,简跟罗切斯特互生情愫,感情发展一日千里。


两人的关系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最终他们确认了彼此的心意。罗切斯特先生正式向简求婚。转眼就到了罗切斯特和简结婚的日子,但格雷丝在婚礼前一晚闯入简的房间,将她的头纱撕成两半。简被吓到了,但还是牵着罗切斯特先生的手,缓缓走入庄园不远处的教堂。牧师循例问在座亲友是否有人因任何理由反对婚礼。有人应声答道:“他们不能结婚,罗切斯特先生是有妇之夫。”


罗切斯特咬紧牙关,这是他心烦意乱时习惯做的动作。简大为震惊。他们回到了桑菲尔德庄园,找到阁楼里的疯女人。格雷丝·普尔的身份揭晓了,她是罗切斯特妻子的看护人,之前那个放火的人,以及那个把访客弄伤的女人,其实就是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全名叫伯莎·梅森。有意思的是,即使是在嫁给罗切斯特先生之后,她也没有冠以夫姓。罗切斯特娓娓道来,把他跟伯莎结婚的始末告诉了简。原来罗切斯特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骗娶了一个疯子。


就在这时,罗切斯特作出了一个提议:他希望简成为自己的情妇。罗切斯特说:“我很抱歉要你做我的情妇。我只是太爱你了,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我不认为我是有妇之夫,我只想遵从我的内心。”罗切斯特是一个有点浪漫的人,不愿被传统束缚。他提议简跟他一起去国外生活,两个人就当作结婚了一样。简非常矛盾,她不知道应该遵从理性还是感情。


理性上,简明白罗切斯特是有妇之夫,她不该介入他的婚姻。但在感情上,她却控制不了自己。


感情正在狂野的叫喊着。“哦!依从吧!”我的感情正这样跟我说。“想想罗切斯特的痛苦——想想看剩下她一个人时的处境吧!记住他鲁莽的性格,考虑一下伴随绝望而来,不顾一切的安慰他、救救他、爱他;对他说你爱他而且将成为他的。世界还有谁关心你呢?假如你跟着他走,你又会伤害到谁呢?”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祝庆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327页。文字经撰稿人修改。)


简很想听从自己的感情,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但她也知道必须保持一点理智,她不愿意在激情之下做出让自己抱恨终身的事。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简悄悄地离开了庄园。简没有带走任何罗切斯特为她买的衣服,只是拿了一点点钱,登上一辆马车。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简流落街头,风餐露宿。这一段故事里,简经历了精神上的死亡和重生。她快冻僵了,却不知可以向谁求助。她再一次体验到被抛弃的孤独感。但最终她被三位兄妹收留,他们注意到简的衣着和气质,不同于一般疯癫的乞丐。


三兄妹给简提供了一份工作。这是《简·爱》中最有童话色彩的一个片段。简发现收留自己的三兄妹其实是自己的表兄妹,她还通过他们知道自己在马德拉的亲戚去世了,亲戚将遗产全数留给了简,她拥有了一笔不菲的财产,足够她独立过下半生。简选择和表兄妹们平分了这笔遗产。这一章节占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一点,但这是小说里非常重要的部分。


简第一次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第一次实现了经济独立,她不再需要为了谋生忍受屈辱。简之前的家庭教师工作,并不是一份光鲜的职业,工作环境很艰苦。就在这个时候,简的表兄计划去印度传教,他想让简跟自己一起去。表兄向简求婚,但也坦率地告诉简,自己并不爱她。


简再次经历了理性与感情的挣扎。她知道从理性出发,她跟着她的表兄走,在外人看来这是美满的人生,而且也可以让她完成闯荡世界的愿望。


但是,她这次决心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做决定。她拒绝了表兄的求婚,因为她很清楚他俩之间没有感情。我们可以从很多片段中看出,《简·爱》这部小说一直在探讨如何权衡感情和理性。简和表兄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就在简犹豫是否要同意表兄的求婚时,她恍惚间听到了罗切斯特的呼唤。于是,第二天,简动身回到了桑菲尔德庄园。


然而,眼前的桑菲尔德庄园已经化为一片废墟。原来,在简离开以后,伯莎放火烧了整个庄园。在漫天的火光中,伯莎像发疯了一样在庄园屋顶跑来跑去。罗切斯特爬上楼顶想要救下伯莎,但伯莎挣脱了罗切斯特从楼顶一跃而下。罗切斯特在试图营救伯莎和其他人的过程中,失去了一只手臂和一双眼睛。


罗切斯特火灾后搬到了一个小房子,简找到了他。他们又一次确认了彼此的感情。罗切斯特的妻子死了,他们可以正大光明地结婚了。这里有一个背景信息我们需要了解,在当时离婚是几乎不可能的,你不能因为精神疾病而要求和配偶离婚,这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伯莎的离世,给了简和罗切斯特结婚的自由。简说:“读者们,我嫁给他了。”简和罗切斯特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女性的追求与命运


《简·爱》首先可以说是一部成长小说。在故事的开始,简是一个寄人篱下、受尽欺凌的小女孩;故事的结尾,她已经成长为一个拥着完整、健康的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独立女性。围绕着这条故事主线,小说还展现了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许多方面,比如贫富不均、男女不平等之类的社会问题。


大部分读者都觉得《简·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夏洛蒂的天赋很快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人们认可她塑造出了简·爱这样富有变革意识的女性角色。这部作品出版于1847年,刚好是在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一系列革命的前夕。简这个角色也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可以说,这个人物真的是很契合那个时代。


除了“成长小说”,更多的人会把《简·爱》与“女性主义小说”这个标签联系起来,也有很多人认为这部作品开启了女性主义主题的先河。长久以来,这都是一个积极的评价,因为在维多利亚时代倡导女性独立、探讨男女平等的确有进步的意义。


但近年来,随着种族主义在人文学研究领域成为压倒性的思潮,对《简·爱》的女性主义进步性也有了诸多质疑。


这部作品的确引起了女性主义的关注,《简·爱》被视为女性主义的经典读物。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它同时也反映出白人女性主义的弊端。为什么说《简·爱》是女性主义经典读物呢?白人女性主义刚好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的英格兰和美国。《简·爱》小说的主角是一位脾气暴躁,而且勇敢直率的女性,这与我们认知中的女性形象不太一样。


女性在19世纪基本都是照顾他人的角色。我们可以想想其他小说,比如狄更斯笔下的女主人公。《雾都孤儿》中受害的妓女南希,她们都是孜孜不倦地付出却又不求回报,而且能从单向的付出中体验到快乐。然而简·爱这个角色却截然不同。她努力为自己争取权益,她站在桑菲尔德庄园的楼顶愤怒地大喊:“你们可以指责我,但我想要更多。”


而对于简爱这个形象本身,人们也有了更多层次的思考。的确,她不是个逆来顺受、柔和谦卑的传统女性;她努力改变命运,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跟罗切斯特先生在一起时,她也一直想要跟他保持对等的关系,婚后也没有改为夫姓。


但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寻求独立平等的努力,似乎都只放在了简·爱这一个角色身上。对于书中其他的女性,作者并没有雨露均沾地施以同情。她甚至通过简·爱之口表达了对其他一些女性的蔑视,而这种蔑视,在很多批评家看来,带有种族偏见的意味。


如果说女性主义是关于所有女性的地位的话,我们可以想想阁楼里的伯莎。在这部小说里,简显然对伯莎没有任何的同情,有时候甚至会把她比拟成僵尸。而且,简在描述伯莎时常常会提到她的皮肤很黑,或者嘴唇很厚,这些描述其实暗地里都隐含着一种白人对于黑人的歧视。所以说,《简·爱》本身的视角还是反映了白人女性主义的弊病。


对于伯莎这个角色,后来有批评家做了精神分析式的解读。


有的批评家把伯莎理解为简的愤怒与不安。的确,每当简碰上什么让人焦虑的事情,我们就会看到伯莎大发雷霆。如此一来,其实简对伯莎的恐惧,其实是她潜意识尝试压抑自己的愤怒。到了故事的最后,简能跟罗切斯特结婚,原因是伯莎真的死去了。如此说来,简·爱这一角色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可能还是有所欠缺的。


作为文学经典,《简·爱》必定要接受每个时代的思潮以及批评家或宽容或严苛的审视,评价有起有伏也是文学史的常态。但毋庸置疑的是,这是一部真正的经典。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缺乏拥护者。时至今日,《简·爱》已经被翻译成了59种语言,出现了共计700多种版本。不同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在简·爱身上找到共鸣。


《简·爱》也被多次翻拍成电影。不过,有点讽刺的是,小说里特别强调简是一个朴实无华的角色,但由于主流电影界只拍美女,所以电影版的《简·爱》里,女主角总是由一些光鲜亮丽的女演员担纲演出。无论是琼·芳登,还是夏洛蒂·甘斯布,她们扮演的简·爱都是非常漂亮的。没有人敢拍一部女主角不漂亮的《简·爱》。当然,《简·爱》还是经常被搬上大银幕,所以每一代人都有机会为这部小说注入新的解读。


我们不必一定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理解这本书。即使是不考虑性别的问题,《简·爱》这部小说还是很吸引人的。因为它展现了人内心的挣扎,让我们想象自己究竟是想被理性还是被感性支配?是想要独立自主,还是享受爱情?这些问题跨越不同时代,而且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它们。


本期节目由喜马拉雅制作播出。本节目中文版由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许止峻撰稿、编译。英文版由Zachry Davis,Galen Beebe制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火凤凰ZF

    每次引用都详细注明出处,然后再来个“文字经撰稿人修改”,这有点矛盾吔……

  • 京漂6号

    简.爱所表达的女权主义思想,影响了许多女性的生活选择。但是随着一些更为激进的观点出现,两性之间开始有了彼此敌意的萌芽,这很让人无语。

  • 泽弦ak

  • 朱青_q9

    没有感情的念稿机器

  • 17629527miq
  • 暖风过境_uL

    除去女性观以外,其他地方所表现的世界观还是非常主流的。这可能与夏洛特姐妹素材来源过于单一有观,这也是当时社会大多数职业不允许女性参与造成的。

  • 小狮子还是小脑否

    理性与感性的挣扎,真的很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