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助手】枫落白衣老师的《中国史话》结集出版了!书名为《细说五千年:写给普通人的中国史》,全套四本,首批推出的是限量精装签名版,有重磅福利,京东、天猫、当当等网店都有售,也可以搜索关注视频号“枫落白衣讲历史“,到橱窗购买。
本期内容:
1. 朱允炆名将云集,为什么会失败?
2. 朱棣真的像史书上说的那么残忍吗?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一集结尾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朱允炆会选择李景隆做将领,有人说是因为他无人可用。我个人认为,应该不是这个原因,朱元璋虽然砍瓜切菜杀了一批人,但是也为朱允炆培养出了一批年轻的将领,比如盛庸、瞿能、平安、铁铉、徐辉祖、郭英等等,这些人后来都被证明是相当优秀的军事人才,相比朱棣靖难集团中的燕府将领,建文帝当时手下可谓是名将云集。
一
实际上,这事儿最大的原因还是出在建文帝自己身上,朱允炆这个小伙子第一个问题是书生气十足,就喜欢儒家的读书人,像李景隆这样夸夸其谈的,他就很喜欢,本来齐泰的意见是坚决不能用李景隆,可是建文帝说了,俺是皇帝,俺就要用小李子这样能说会道的;朱允炆的第二个问题是任人唯亲,因为李景隆是他爷爷老朱的外甥,他就觉得是一家人了,而和朱棣有一点点亲戚关系的,他都不用,比如说大将徐达的儿子徐辉祖,那绝对是“龙生龙,凤生凤”的典型代表,打仗很厉害的武将,可就因为朱棣娶了徐达的女儿,是徐辉祖的姐夫,朱允炆就一直猜忌这个徐辉祖,不肯用他。
除了上面两个特点,这个建文帝还挺专情,李景隆已经用50万大军的溃败证明了他就是一个草包,可是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400年,朱允炆依旧让他为主帅,还给增了兵,让他再统帅60万大军去打朱棣。
这一次,在最关键的白沟河大战里,上面提到的瞿能、平安和郭英等人都是中央军的主力,这些家伙各率领自己手下,向着朱棣奋死冲锋,《明史》上说,“成祖几为瞿能所及”,朱棣军团可以说是非常狼狈,被打得相当惨,就在关键时刻,朱棣独自骑马来到高坡,向后面招手,好像是告诉政府军,俺们后面还有人,中央军的统帅李景隆这个大傻冒偏偏就信了,赶紧下令停止追击,史书上说“景隆疑有伏,不敢进”。
实际上,朱棣也没有完全撒谎,因为等了半天之后,他二儿子朱高煦真的带着军队来了,可是如果李景隆当时完全不理会朱棣的假动作,那朱高煦估计只能给他爹收尸了。
当两军重新交战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情,政府军原本有着巨大优势,不料一阵旋风刮过,李景隆的中军大旗咔擦一声,断成了两截,“帅”字大旗一倒,整个战场的形势迅速逆转,政府军所有的军队都和没头的苍蝇一样,不知道往哪里跑,朱棣父子趁势杀出,《明太宗实录》记载,“会旋风折其大将旗帜,众大乱,我军乘风纵火,燔其营,烟焰涨天”。
白沟河战役和随后的德州战役,还有济南外围战,三场战役,让李景隆的60万大军赔的干干净净,这家伙几乎是孤身一人,跑回了南京,大臣们都说这样的家伙必须砍脑袋啊,可是朱允炆说NO,咋能杀亲戚呢,气得推荐了李景隆的黄子澄大声痛哭,说:“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
到此为止,政府军先后有一百多万的军队都败在了朱棣的手下。
二
即便如此,战争也只是进入了相持阶段,朱棣想胜利,那暂时还只是做梦。
至少,济南就成了他最头疼的事情。当时守卫济南的是盛庸和铁铉,这俩家伙阴招损招层出不穷。先是以诈降引诱朱棣,差点用一块铁板拍死后者,然后又在济南城墙之上竖立朱元璋的灵位牌子,吓得朱棣赶紧让手下人停止炮轰济南城,那上面是俺爹,碰不得。紧接着,大将平安又断了朱棣的粮道,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远在北平的道衍飞书建议,撤军。朱棣思前想后一番,也只好率军队撤回北平,还被盛庸等人尾随追击,死伤了不少人马。
这场济南保卫战之后,建文帝终于知道了,原来亲人李景隆确实是二百五,政府军在盛庸、铁铉、平安手里,就可以打败朱棣,于是升任铁铉为兵部尚书,盛庸为平燕大将军,平安为副将军,让他们去打朱棣。
在随后的三年里,一直到建文三年,也就是1401年底,政府军和朱棣之间,一直都处于比较胶着的状态,虽然朱棣军事素养高,但由于此人资源和兵力都有限,始终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往往是打下了一个地方,就失去了另一个地方,属于狗熊掰玉米,掰一个拿到手里,就丢掉一个,最后也仅仅是保住了北平、永平和保定三府的地盘,连山东都进不去。
其实严格来说,就算是这样的状态,还是朱棣靠老天爷和建文帝的帮忙才实现的。说是老天爷帮忙,是因为除了那次旋风把李景隆的帅旗刮断之后,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两次,一次在夹河,一次在藳城,都是在朱棣军队大败,马上就要完犊子的时候,一阵大风来到,吹向政府军,让逆风而战的盛庸军队根本连眼睛都睁不开,只能转身逃跑,让朱棣转败为胜。这种事,就连朱棣本人都感觉神奇的很,《明通鉴》记载,“燕师自白沟河至藳城,凡三捷,皆得风助,王以为此天授,非人力也”,就是他也觉得道衍那个老和尚是对的,俺朱老四一定是有天命在身的。
朱棣从建文帝那里得到的帮助就是前面说过的,那道给耿炳文的圣旨,“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我们说今天这句话有两种解释,可是在当时,从盛庸到普通士兵,都不敢有第二种解释,万一皇帝的意思就是不让他四叔死,那么,你在战场上一不留神干死了朱棣,别说功劳,脑袋都可能不保。所以,神奇的一幕在战场上发生了,即便是朱棣被政府军包围了,只要他拼死往前冲,盛庸手下的军队就只能网开一面,任由他冲营而去,“仓卒相顾,愕眙不敢发一矢。”面对面地相遇,也不敢射箭,而且这样的情况还不是一次两次,发生了很多次。史书上还有“王亦阴自恃,独以一骑殿后,追者数百人不敢逼”的记载,打败了仗,朱棣这个老帅独自一人殿后,挥挥手说你们先走,我看谁敢杀我,谁要是杀了我,我南京那个大侄子肯定宰了他。
就这样,在老天爷和大明天子建文帝这一对父子的帮助下,朱棣和政府军对抗了三年,到了1401年底,有那些从政府军投降过来的官员就对朱棣说,政府的兵现在都调到北方和您打仗了,南京周围很空虚。朱棣听说之后,就下定决心,决定偷袭南京,他的这个决定得到了道衍的支持,这个大和尚也劝朱棣,不要再和盛庸、平安等人在河北山东瞎胡闹了,让我们摆脱这些小屁孩,向着南京大踏步地前进。
效果是比较美好的,用史书上的一句话说,那就是“遂连败诸将于淝河,灵璧,渡江入京师”。
实际上,这里面有三次战役不得不说,第一个就是建文帝派徐辉祖率军北上,阻击朱棣,徐辉祖对着他姐夫就是一顿乱拳,打得朱棣找不到北,除了破口大骂徐辉祖这个小舅子,还有些灰心丧气,准备回去算了,可是朱允炆也不知道怎么想的,突然就召回了徐辉祖,让朱棣喘过气来。
第二次就是灵壁之战,灵璧这地方在安徽的东北部,1500年前,刘邦打败项羽的垓下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朱棣在这里把平安的队伍围住,平安和部下商量好,明天某一个时刻,中军三声炮响,我们就如此如此地突围出去。可是很神奇地是,朱棣他们这边也商量着,明天某一个时刻,我们三声炮响,就如此如此地进攻。问题是,朱棣他们的时刻比平安要早,结果是朱棣三声炮响,大军一起冲锋的时候,就看见平安的队伍都在撒丫子往四处奔逃,原因是平安的队伍认为这三声炮响,就是主帅平安让大家突围的信号。这只能说是天意了,最后平安主力被歼,本人也被擒。
最后一次就是朱棣打下了扬州之后,建文帝终于害怕了,一方面下罪己诏,号召天下勤王,大家速度来救驾;另一方面,派人去和朱棣谈判,甚至开出了划江而治的筹码,也就是长江南面是我的,北面归你。可是朱棣这时候拽得很,对着来谈判的庆城郡主,也就是他的堂姐说,我认为你们这就是缓兵之计,俺朱棣朱老四是小孩子吗?会上当吗?“我岂为其所欺哉?”
不过很快地,他就有点儿后悔了,为啥?因为盛庸带人赶了过来,在浦子口把要渡河的朱棣打了一个稀里哗啦,就在朱棣想拉着自己堂姐的手说,您别走,我们再谈谈,他二儿子朱高煦赶到了。这小伙子当时才22岁,初生牛犊不怕虎,和盛庸斗了一个旗鼓相当,稳住了局势,朱棣这家伙一高兴,拍着朱高煦的后背说:“勉之!世子多疾。”啥意思?老二啊,你加油,你大哥身体不好。
这种话无论是谁听了,都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朱棣认为自己的二儿子也有资格继承他的王位,尤其是在老大身体不好的情况下,而且这个王位极有可能很快就变成了皇位了。
老二朱高煦听到了这句话之后,和打了鸡血没有任何区别,对着盛庸发起了不要命的冲锋,居然把名将盛庸打败了,公元1402年六月初三,朱棣和儿子朱高煦率大军渡过长江,十天之后,抵达南京城下。
到了这个地步,其实建文帝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了,当时南京城里有20万军队。南京城我们说过,城墙上的每一块砖头,都有工匠的名字,可以这样说,当时的大炮,对它根本没用。20万大军在南京坚守一个月,应该是一点儿问题没有,到时候,各地勤王的军队都会赶到,那样一来,朱棣就是一个相当不利的局面,困守坚城之下,被聚歼的可能性那是极大的,这也是为啥他出征之前有那句感慨,“不复反顾矣”,这就是一场豪赌,没有回头路。
可是神奇的是,一个大家熟悉的人物跳了出来,小手轻轻一挥,让朱棣最终取得了这场赌博的胜利,此人就是李景隆。这家伙连续两次,以百万大军败给了朱棣之后,被建文帝召回,却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反而被派去镇守南京城西北角的金川门。这时候远远看见朱棣的旗号,也不知道是吓得呢,还是觉得就是和这个朱四叔有缘,居然打开了金川门,放朱棣军队进入了南京。一句话,这家伙成了大叛徒。
于是乎,打了三年的靖难之战以这种戏剧性的结局落下了帷幕,应该这样说,老天爷从始至终,都站在了朱四叔这一边。
三
进了南京城的朱棣,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他那个知识分子大侄子朱允炆在哪儿。你要知道,他打的旗号是“靖难”,是清君侧,如果朱允炆这时候端坐在皇帝宝座上,等着他朱棣,他还真是麻烦。
当然,朱棣是不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幸好,这样的事情也没有发生,《明史》上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或云帝由地道出亡”,也就是皇宫里烧起了熊熊大火,朱允炆和他的嫡长子两个人从此不知下落。现在一般认为,这把火是建文帝自己放的,不过他到底死没死,确实是谁也不知道,几百年过去了,到现在还是悬案,流传最广的,就是这哥们跑了之后,当了和尚。
不过朱棣当然不能说大侄子跑了,他必须第一时间咬定朱允炆死了,我们这里可以欣赏一下他的表演。
当时只见朱四叔步伐急促,快步走进大火还没完全熄灭的皇宫,顺手拉过一具尸体,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拍着大腿嚎叫,傻孩子啊,我的大侄子,你何苦如此呢。旁边的人都不好意思提醒他,您正在拍打的那具尸体,是您的侄媳妇,建文帝的马皇后。大家互相看了一眼,只能在心里默念,四叔最近有点儿累,公母都分不清楚了。这事儿在《明史》上记载得清清楚楚:“王既入,遣中使出马后尸于火,诡言帝尸,持之泣,曰:‘痴儿,何至是!’”
朱棣哭了几声之后,甩甩袖子站起来,准备去大殿上,坐一坐那个皇帝的龙椅。这时候,一个小官,翰林院编修杨荣突然抓住他的袖子,问了一句:“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朱老四,你是先去孝陵看看你那个死了的老爹朱元璋,还是先登基为新皇帝?一句话提醒梦中人,朱棣二话不说,上马飞奔至孝陵,在他爹老朱的坟头上又哭了一遍。
我们说这位杨荣绝对是政治学上的天才,因为先去朱元璋那里报一声到,再当皇帝,这就是等于从老爹那里受命,“靖国难而后登大宝”,否则,直接上位,那就是“篡国政而盗皇位”,两者实质上虽是一样,但政治意义却完全不同。
从这件事之后,杨荣飞黄腾达,一路干到内阁首辅和谨身殿大学士的高官,而且他也是明初“三杨”之一,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关于这些的事情,我们后面会提到,现在先来看看朱棣是如何对待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们的。
首先是齐泰和黄子澄,朱棣和朱允炆打了三年,按照朱棣的逻辑,这事儿的起因就是齐、黄二人,现在山河破碎,几十万将士死亡,自然需要这两个家伙来买单。齐泰和黄子澄本人被凌迟处死不说,“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戍边”,简单地说,就是族灭,这是记录在《明史》里的。现在史学家考证,当时齐泰的一个六岁儿子也被留了下来,只是被发配到边关,太子朱高炽上位之后,又赦免了这个小孩,而且黄子澄的嫡长子和嫡次子当时也都没有被杀,现在江苏丰县黄坝村的几百名黄家人,按照流传下来的族谱,就是他的后代。
所以,《明史》上的记载也许有偏颇的地方,也就是实际上,齐黄两人并没有被灭族。不过比起野史,正史还是要好很多。因为根据野史,不仅这两人九族被全灭,还说朱老四心里阴暗,把他们的老婆姐妹女儿都扔进了军队的妓院,让她们怀孕,生下孩子之后,男的做奴隶,女的继续为娼妓。我现在也搞不清楚是朱棣心理变态,还是这些野史作者心理阴暗。
其次是方孝孺,本来这家伙是不会死的,道衍大和尚曾经对朱棣说,我求你一件事,将来打下南京,方孝孺这个书呆子肯定不会投降,可是您也别杀了他,杀了他,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断绝了。朱棣大手一挥,说咱俩之间,这还算个事,还用求?我答应你就是。
可是这世界上,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朱棣想当皇帝,问大臣们,谁写这个即位诏书最好?所有人异口同声地说,老方,方孝孺,他最有学问,写出来的东西特别好。这一下,本来不想去找方孝孺麻烦的朱棣,不得不让人把方孝孺带上来。方老头儿披麻戴孝,上来大殿就哭,朱棣赶紧说先生别这样,我朱棣只是为了仿效周公辅助成王的故事而已。
方孝孺厉声问道,成王呢?朱棣说他放火把自己烧死了啊,方又问,那为啥不立建文帝的儿子做皇帝?朱棣说那孩子实在太小,国家需要成年人当皇帝,方孝孺接着问,那为啥不立建文帝的弟弟?朱棣说您烦不烦啊,这是我老朱家的家事,今儿找你来,不说这个,就是想请您写一个我登基当皇帝的诏书,写完了,您就回家抱孙子,多好。
方孝孺挥笔写下了“燕贼篡位”四个字,然后把笔一扔,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接下来,《明史》上只有几个字,“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终年46岁。
同样地,对于方孝孺,大量民间史料上有另一种记载,说朱棣面目狰狞地威胁方孝孺,说你不怕诛灭九族吗?方孝孺脖子一梗,说诛我十族我也不在乎,结果方孝孺真的就被“诛十族”,这件事无论是易中天老师的《中华史》,还是《明朝那些事儿》,都把它当作真实历史来说,我却不敢如此,因为这在史学界是一件没有定论的公案,方孝孺到底是不是被诛十族,我们今天并不能这么肯定。
最有可能的是,“诛十族”三个字来自于《明史》里的下面这句话,“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其门下士有以身殉者,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皆宁海人。”也就是方孝孺的亲朋好友有几百人连累被杀,他的弟子里很多人自杀,以身殉国,因为这些事实,导致了“诛十族”的说法,让朱棣的面目显得狰狞无比。
如果说野史上记录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的事情只是让人感觉残忍,那下面这件事,就有点儿恶心了,说的是在山东济南城下让朱棣吃尽苦头的铁铉,此人被捕之后,连看朱棣都不屑于看,背对着帝国新的老大,嘴里还破口大骂,这自然让朱棣很不爽,于是,朱棣让人把他的耳朵鼻子割下来,放在烤炉上,做成了BBQ,然后塞到铁铉的嘴里,问他说香不香,铁铉一边大口咀嚼,一边赞叹不已,说“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你朱老四的手艺真好,太香了。气得朱棣最后把他凌迟处死还不算完,又用油锅炸尸体,然后夹出来,摆成跪倒在朱棣面前的姿势,谁知道铁铉被油炸过的尸体突然一个转身,继续用后背对着朱棣,想让我跪你朱老四,门儿都没有啊。
最后朱棣实在是没招了,只好把他安葬了事,这件事记载在一本叫做《明史纪事本末》的书里,同样的,很多知识分子今天都在他们的书里引用这一段,用来说明朱棣的残忍,只不过把油炸铁大人发威的那一段略去了,因为那一看就是假的。
很可惜,铁铉这一段在《明史》上也是没有的,那上面只有一段文字,“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年三十七。子福安,戍河池。”意思是铁铉背对朱棣破口大骂,朱棣把他给凌迟了,死的时候37岁,儿子福安被发配去守边。
上面的这些杀人事件,不论从那一个方面看,都很残忍,因为凌迟,连坐都是事实,但是,我必须说这个但是,你也看到了,在有些史书和有些知识分子的推波助澜之下,朱棣的残忍程度被扩大了无数倍,变成了一个恶魔。
我们以前就无数次地说过,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不能随便杀的,因为他们掌握了话语权,你在后世什么形象,是他们写的,像《二十四史》这类书籍,还知道收敛一些,但是一般的史书,对于敢于杀知识分子的统治者,那一定是痛骂不绝,把你批倒批臭为止,更何况,朱棣身上还背着一个篡位的乱臣贼子之名,这两者结合到一起,注定了只要是儒家占主导地位,朱老四无论是活着还是去死,都要被骂得狗血喷头。
顺便说一句,除了上面这几个人,还有很多建文帝的臣子,或者因为不肯投降被朱棣砍了脑袋,或者因为忠于朱允炆选择自杀而死,在《明史》上,这样的名字有长长的一大串,而且很多他们的直系亲属也选择了以死殉主,跟着他们去了另一个世界。
在明朝大皇帝和知识分子之间还算是中立的《明史》,是这样评价这些人的:“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然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也就是这些深受建文帝赏识的知识分子们,虽然治国的本事确实不咋地,但在生死大义面前,也确实是毫不含糊,舍身取义的。
拥有这么多忠臣,还拥有一些像平安、铁铉那样既忠心又有能力的武将,朱允炆为啥还会输掉这场战争?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历史学家试图解开的谜团,简单地说,我个人认为,可能有三大主要原因,第一个就是他太急切地破坏了朱元璋的原始布局,本来老朱已经为他当一个太平天子做足了工作,可是朱允炆根本没理解爷爷的用意和能力,一上台,就急忙改弦易辙,实行崇文抑武,压制功勋阶层,动作激烈地去削藩,“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样的折腾,需要你自己能力超强,可惜,朱允炆和他的智囊们只会读书,自然是不行;第二,战场瞎指挥,三次任用李景隆,一次撤回徐辉祖,可以说都是败招,自取灭亡之道;第三,四皇叔朱棣确实有运气,这个不服不行,老天爷最大,他想让谁赢,那肯定输不了。
无论如何,几十万将士,几千名大大小小官员和他们家属的死亡,换来了朱棣的黄袍加身,公元1402年农历七月十七,这位四叔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年号为永乐,之前他大侄子的建文年号,他是绝对不承认的,也没法子承认。朱棣说那还是洪武年,也就是那四年里,他老爹朱元璋在地下治理着整个国家,至于说他爹愿不愿意,那我们就不知道了。
那么,新皇帝朱老四干得如何?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白衣弟的语言风格太喜欢了!
1.他杀了那么多人 2.他篡位 需要拼命洗地吗?
p某人 回复 @1366648ljbg: 看到居然还有人拿着忠烈牌坊评判历史,都让人觉得哭笑不得
好人当皇帝,治理不好国家。老百姓之祸!
顺手拉过来一具尸体大哭,再一次说明了,不仅皇帝连准皇帝都是戏精
“公母都不分了”,乐死我了
方孝孺的第十族说:我谢谢你!
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说法存疑,正史中并不见记载。朱棣儿子朱高炽在位时编的《明太宗实录》说他叩头祈哀然后被杀,清朝人编的《明史》说他骂朱棣乱臣贼子不拟即位诏书,然后被杀。诛十族的说法是嘉靖年间黄佐写的杂文小说《革除遗事》,属于野史范围了。
和对手有姻亲的人,你敢把兵权给他吗?
白衣兄,更新啦哈哈
一如既往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