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投资组合6:价值和成长其实是一回事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那我们继续讲,巴菲特的投资组合,昨天你说到了增值和成长,也就是说,你到底是格雷厄姆模式,还是费雪模式,巴菲特认为价值和成长是一回事,成长只不过是计算过程中的一部分,附属于现金流动。芒格也说,把这两块区分开,根本就是为了多收基金管理费。所以不要总去想,自己到底是要做价值,还是要做成长。即便是最好的价值白马,没有增长,也是白搭,市场也不会给他很高的估值。反过来说,再好的成长,你也得落实到利润上,如果始终没有利润产生,那么最后就是过山车,怎么涨上去就会怎么跌下来。
巴菲特的做法就是二者合二为一,寻找那些未来有发展的公司,并在他们取得一定折扣的时候买进。这也就是他所强调的,任何公司的价值,都等于他生命周期内现金流价值的折现值,跟他同样操作的人其实并不少,比如格莱美森信托,国内也叫作格雷梅森,这个公司有两个经理,一个叫做恩尼凯内,另一个叫做比尔米勒,恩尼凯内则用了传统格雷厄姆的方式,通过买低市盈率,加上账面价值大打折扣的公司,而米勒则更趋近于巴菲特的打法。算他未来的现金流,然后在适当的折扣买进去。结果是米勒的业绩要好很多,远远超过标普500,最后他的基金规模超过了120亿美元。他的持仓保持在30-40只股票之间。但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基本上10只股票,就占了一半仓位。所以米勒其实跟巴菲特非常接近了。只是他始终保持低调,所以不怎么出名而已。但他其实也是华尔街的一个传奇。老齐补充一下,就这个比尔米勒,连续14年跑赢标普500指数,震惊了华尔街。但是他在2005年之后,好像突然就不行了。2008年,更是一下赔了一个55%,让投资人无法接受。如果他要是在2005年之前就退休,那么可能就没有彼得林奇什么事了。
比尔米勒在他最成功的那几年,买入了戴尔和美国在线这些公司,他的周转率比较低,只有11%,也就是说,他的策略很简单,找出好企业,低价吃进,大量持股,长期拥有。他当年的思路,其实跟巴菲特现在投资苹果和IBM这类公司有点像,不是可刻意追求科技股,而是在科技股里面,找到业绩抓手。以买消费股的心态去投资科技行业。然后去抓那种价值错位的机会。
比如他买入美国在线的时候,当时已经很贵了,达到了15美元,很多人都说,他们看起来像个傻瓜,微软和因特尔会让美国在线完蛋的,但他们测算,美国在线未来的现金流折现后,至少还值30美元,所以15美元依旧很便宜,甚至有安全边际,当然他们每年都要根据最新的情况重新算一遍,几年之后他们甚至认为美国在线的价值在110-175美元之间。如果价格不超过这个上线,他们就倾向于一直拿着。
米勒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别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价值,现在他贵了还是便宜了,其实不重要,这个估算是动态的。时间节点是在未来。这也给我们很多启发,如果现在价格并不便宜,但是一年以后他就极度低估20%了,那么我拿他一年又如何呢?所以这也就是巴菲特说的,对于特别优秀的好公司,只要价格不太贵,就可以买。因为等低价可能不那么容易,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他买喜诗糖果,当时并不便宜。结果为他赚了大把的利润。巴菲特自己都后怕,如果他要死守格雷厄姆的原则,那么就错过了这一棵摇钱树。
巴菲特从不投科技股,有人借此嘲笑股神落伍了,不懂科技,巴菲特自己也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跟格鲁夫和比尔盖茨都是很好的朋友,但是他没办法投资英特尔和微软,因为在他的价值体系里,他实在想不清楚,10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看不到这些企业的明天,他也就没办法计算现金流量,那么巴菲特模式自然也就崩溃了。所以他才一直谦虚的说,看不懂这个行业,其实他不是真的不懂,而是没办法用他的价值体系去评估。别说巴菲特了,就是比尔盖茨自己也没办法算清楚10年以后,微软的现金流。否则比尔盖茨也就不会从94年开始,就不断减持微软的股份了,他减了45%出来,找牛人帮他做投资,让200亿美元,变成了900亿。但是后来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 如果盖茨不减持,现在这笔钱值3000-4000亿美元。所以你可以说巴菲特不懂科技,难道你比盖茨更懂科技吗?他自己都没信心,巴菲特怎么可能算清楚呢。后来巴菲特买苹果和IBM,他投的其实也不是科技,而是消费。这些巨头已经有稳定的现金流了。所以巴菲特模式就又能启用了。
这也给我们一个思考,我们要投资这些成长行业的时候,可以多想一想,10年以后会怎么样,10年以后我们还用阿里巴巴吗,还有微信吗?这些还真说不好,甚至格力的空调,也不一定还在,但是茅台应该照样喝,同仁堂的药应该照样卖,那几个银行十有八九也肯定开着。
格雷厄姆当时是有局限性的,他那个年代是可以找到很多的折价价值股,所以他用了低于账面价值的方式去投资。但后来,市场基本归于正常,投资者的数量也在越来越多,很难用格雷厄姆的方式去找到可投资的标的了,于是巴菲特他们就继续延伸了格雷厄姆的理论,创设了生命周期,现金流折价这个理论。被后人理解为,成长性指标。通过成长性来判断公司未来的发展,就放松了对价格的要求,不过老齐也解释一下,放松价格要求,是不必苛求非得低于账面价值,但是也不是说,你任何时候都能买。明显高估的话,还是会亏损的。
巴菲特酷爱打桥牌,这个大家都知道,甚至他早年间买电脑的目的,就是为了玩桥牌游戏。但他并没有玩物丧志,而是通过桥牌建立了一种胜率思维。所以桥牌和投资都是相通的,局势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胜率也在发生变化。需要玩家每时每刻都要重新计算。巴菲特就是在打桥牌中,练就了快速计算的能力,甚至有人问他99X99等于多少,巴菲特都能脱口而出,9801。这还不算神奇,那个人又问,100年内,一幅油画从250美元,涨到5000万美元,年化收益是多少。巴菲特依旧能够脱口而出,13%。这就让在场的所有人哑口无言。但巴菲特说,这很简单,250美元到5000万美元,差不多要翻倍17.6次,那么也就是差不多不到6年就翻一倍,7年翻一倍是10%,那么最后结果也就是差不多13%。所以巴菲特是具有数学天赋的,至少在他的脑海中,各种算数关系,都已经形成了表格。就像我们背诵过的乘法口诀一样,让他可以对于年化收益,脱口而出。
有人问这个有什么用,我用计算器计算,也一样可以得到答案,就是慢点。确实如此,但是快速计算的能力,会影响到他的直觉,让他减少行为误区。比如我们在说一个事的时候,总是喜欢用,可能或者不太可能,而巴菲特想到的就直接是概率。比如当前市场,可能已经进入高位。而巴菲特脑子里会直接蹦出一个数字是60%,证明这个预测的概率是60%,那么这就方便他匹配仓位。还是跟打扑克一样,多大的胜算,匹配多少仓位。在有把握的事情上下重注,在没把握的事情上少下注或者不下注。这样才能赢得最后的牌局。
就比如说,有个人跟你赌色子,你只能猜一个数,那么你的胜算就是6分之一。也就是16%。这样你赢的概率就很小,但是他告诉你一个信息,这是双数,于是你就直接排除掉了3个错误答案,只可能是246,你的胜算就是三分之一,最后他还告诉你,肯定不是4,那么此时你就在2和6里面选,胜算就是2分之一了。在投资中,我们其实也在实践这样的理论。比如在熊市里,你有多大把握去抄底,肯定不超过10%,但是如果已经跌的不反应利好了,此时就已经有3成多的把握了。如果已经地量,那么就有5成把握。在通过定投指数的策略,其实我们已经有了8成以上的把握。当这些现象一个一个都出现的时候,我们的胜算也就来了。明天我们根据巴菲特的几个投资案例,来具体讲他的概率哲学。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