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 如何提升感受力,像艺术家一样的敏锐

129 | 如何提升感受力,像艺术家一样的敏锐

00:00
12:42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期的主题是“如何提升感受力,像艺术家一样的敏锐”,这当然是很大的挑战,我想到从以下三点加以说明。


首先,要专注细心,让技术变成艺术;第二,要放空自己,设法回到原点;第三,要在意识的转换中设法掌握灵感。


先看第一点专注和细心,这方面最好参考道家庄子中的一些小故事。在《庄子·达生篇》里提到,孔子到楚国去经过一片树林,看见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在粘蝉,就像在地上捡东西一样,孔子看得大为惊讶,上前请教说,“老先生您的技巧真高明,有什么诀窍吗?”老人家说到:“诀窍是,先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竹竿顶上放两颗弹丸不让其掉落,这样去粘蝉就会很少失手,接着放上三颗弹丸不让其掉落,这样失手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等到放五颗弹丸而不会掉落时,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捡东西一样了”。


老人家继续说:“我站稳身体像是直立的枯树干,我举起手背像是枯树上的枯枝,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察觉的只有蝉的翅膀,我不会想东想西,连万物都不能用来交换蝉的翅膀,这样怎么会粘不到?”


孔子听了之后回头对弟子们说:“用心专一而不分散,表现出来犹如神明的作为”。说的就是这位弯腰驼背的老人家。说到粘蝉,我小时候住在乡下,每年夏天的重要游戏项目就是粘蝉,成功率勉强接近一半,在竹竿顶上系上弹珠自然摇晃不定,粘蝉也更为困难,就因为困难,能培养过人的本事。


然而真正的关键是老人家所说的,“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蜩就是蚕,翼就是翅膀,专注到这种地步,当然让人惊讶。


另外《庄子·知北游》有段小故事,说到了注意细节的问题,大将军家中有一个制作腰带带钩的人,带钩是古代男子身上的一个装饰品,像一般脸盆那么大,这个老人家已经八十几岁了,他所做的带钩没有丝毫差错。


大将军就问:“你是有技巧还是有道术?”老工匠回答说:“我有持守的原则,我二十岁就喜欢做带钩,对别的东西根本不看,不是带钩就不仔细观察,我用心于此,是因为我对其他东西都毫无用心”。他的秘诀就在于“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这十个字谁做得到,对别的东西根本不看,不是带钩就不仔细观察。


庄子的两个预言提醒我们,要像艺术家一样的敏锐,不是靠天生的本事,需要长期的专注而细心,让技术转变成为艺术。


说到让技术变成艺术,《庄子》里还有一个故事是大家更熟悉的“庖丁解牛”。其中提到一个词叫做游刃有余,庖丁强调他所爱好的是道,超过了技术的层次,最初肢解牛肢见到的都是一整只牛,三年之后就不曾见到完整的牛了,以现在的情况而言,我是以心神去接触牛,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牛。我的感官作用停止,而心神充分运作,就按照牛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隙,顺着牛本来的构造下刀,连经脉相连,骨肉相接的地方都没有碰到,何况是大骨头。


这里有两个词特别重要,第一是“依乎天理”,第二是“因其固然”。所谓的天理是指每一头牛都有它自然的肌理,只要是牛,都是这样一种身体结构,而且每一头牛都有自己的特色,即它本来的构造,前面讲的天理是普遍性,后面讲的固然是特殊性,能掌握万物的每一样东西,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再去把它加以肢解就很容易了。


庖丁的表现是游刃有余的,他说:“好厨师每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来割肉,普通较差的厨师每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来砍骨头,现在我这把刀用了19年,肢解过数千头牛,而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之间有空隙,我的刀很薄没有什么厚度,同时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空隙的骨节,自然是宽处而有活动的余地了,这就是游刃有余”。


庖丁的刀用了19年,刀刃还像刚刚磨过一样,后面是重点,他为什么解牛解的这么好,因为他在具体的作为上有自己的特色,他说虽然如此,每当遇到筋骨交错的部分,我知道不好处理,都会特别小心谨慎,目光集中,举止缓慢,稍微一动刀牛的肢体就分裂开来,像泥土一样散落地上。


最后我提刀再立,环顾四周,仪态从容而志得意满,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这里所说的就是专注跟细心,用心于什么地方,最后总是可以透过努力从技术变成艺术,甚至进入一种化境。


接着我们要说,需要定期设法放空自己,以便回到原点。这方面有位美国作家提供了参考,这位作家在家里设计了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关上门里面一片漆黑,他每隔两三个月就要把自己关进这个房间一个下午,我们知道眼睛能看到物体是因为有光线的照射,物体才得以呈现,一片漆黑意味着一切存在之物都无法彰显。


这位作家借此让自己返回原始的混沌,好像回到了生命的最初阶段,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里面,让生命有了重新开始的机会。


强烈的感受力或是创意,指的是从头开始,重新创造,不能因袭模仿,一个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创意会越来越难以展现。


以写作来说,借助现代科技很容易判断一部作品是作家在哪个年龄阶段创作的,我们可以把全部作品转换成电子文档,用软件分析出常用的转接词,再根据作者不同年龄阶段的用词习惯,判断出这部作品是什么时候创作的。


这位美国作家保持创意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定期远离光明,把习惯的做法统统抛出脑后,让自己完全回到黑暗中,等再度走出房间,仿佛重获新生,创意有可能层出不穷。


最后,感受力像艺术家一样强,其实创意就会出现,但是创意往往是在意识转换的刹那出现的,就拿科学家爱因斯坦来说,爱因斯坦问为什么我最好的灵感都在刮胡子的时候出现,因为他在刮胡子的时候完全停止对物理学的思考,摆脱其他的杂事的干扰,意识转换到了另外一个频道,反而打开了潜意识的大门,创意和灵感也随之展现。


这一集,平凡人要如何提升感受力,特别列举了庄子中的几个寓言故事,对某些特定的事情,我们要对掌握的对象专注而细心,让我们使用的某些技术提升成为艺术。


其次要放空自己,让自己回到原点,这样可以避开一些陈腔滥调,或者自己习惯的思考的模式,才可能重新出发,展现创意。


最后要把握住忽然出现的灵感,在意识转换之间有一些空隙,会让潜意识浮现出来,此时感受力就可以像艺术家或科学发明家一样的敏锐了。


当然我们这样讲是把人类文化上的创造发展,通通当作广义的艺术来理解。事实上,人的生命不管是不是艺术家,也希望自己经常有一些创意,让自己的感受力更为敏锐,同时我们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要记得欣赏也是一种创作,如此,我们生命的深度广度都可以不断增加。


下一集我们的主题要回到审美了,“什么是美,审美是在审什么?”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易道思维

    从技术提升到艺术

  • 袁清云

    好!

  • 乾坤为体坎离为用

    。。。

  • 赏花踏青

    更新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