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 什么是美?审美在审什么?

130 | 什么是美?审美在审什么?

00:00
13:29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什么是美?审美在审什么?”说到美这个字确实是不容易,人的心智有三种能力,第一个是认知能力,认知的对象当然是真,真实或真理;第二种是意志意愿的能力,决定做什么事,这跟善有关,把善加以说明,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可以促使社会越来越和谐稳定。


至于美,跟人感性方面的能力有关,属于情感感受方面,这方面的对象就是审美,但美到底是什么呢?感觉好像因人而异,但事实上从中文的字根偶尔可以参考一下,古代美这个字是怎么形成的呢?从这个字的形成过程,我们知道它原来是打通人的感性的需求和人的精神的一种境界,从感性到精神,整个人才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理解和西方的一种观点也可以配合。


我们先谈前面中文方面美这个字,它有两种理解,第一个是羊大为美,第二个是羊人为美。羊大为美,显然是羊肉的料理非常好,我们现在讲新鲜的鲜,左边是鱼,右边是羊,两个配合起来很美味的料理,因此羊大为美,显然是一种来自于感官,像口中的味觉,属于人自然的感性能力。


第二个说法是羊人为美,羊跟人,但这个人不是一般的人,它是写成大,写成大代表人的正面,在古代代表统治阶级。洋人为美反映了古代巫术时代,用图腾在舞蹈里面展现出来的人类审美的一种状态,反映出人的精神能力和使用符号的特色。这一来把羊大和羊人连起来,就是打通了感性跟精神这两个层次。


我们从这个方面去理解就知道感性跟精神确实要配合,否则只讲审美,眼睛看耳朵听,心里没有进入那种感受状态就谈不上真正的美感,你开始感觉到愉快,后面超越感觉的范畴,通过审美而发现、欣赏自己的生命特色。


在西方,不管是艺术审美或美学,这几个字的字根都跟感觉相同,由此可见美是跟感性有关的,美学是一种跟感性有关的学问。每一个人都有审美的能力,但是想要成为艺术家,创作某些艺术品,让别人透过自己的杰作来感受审美,则不容易。


以中国画家张璪来说,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比如一个画家先观察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从造化得到一些启发,但内心要有觉悟的能力,能加以感通,加以创新,否则这个画只是描摹,怎么画也不如拍照更精准。


画家需要从特定的视角发现山水中蕴含的独特的魅力,由作品来引发观赏者对美的向往,因此美又是把外在的自然界跟人内心的觉悟能力配合起来的。


西方近代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绝对精神的运作过程,绝对精神为了回归自己而暂时走出自己,这一走出就呈现出整个自然界了。换句话说,自然界本身并没有独特的价值或独立的价值,它只是精神的一个过场而已。


黑格尔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自然美这个词是不能用的,他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观看窗外的风景,这风景美吗?关键在于是谁在欣赏?不管风景怎么样,对于一只猴子或一条鱼来说,它没有美不美的问题,只有是否适合生存的问题,如果人类认为某个地方风景很美,一定需要有某种框架或特定的视角,就好像拍照时一定要有取景的范围和焦点,如果以某座山作为相片的焦点,其它的山峰可能就变成了背景,甚至被排除在外。同样,一幅风景画一定会有一个主题,主题之外的素材可能就被舍弃了。


黑格尔认为没有自然美这样的概念,所有的美都是人类精神的投射,这也进一步界定了艺术的范畴,一般人显然不会对美做这么精细的分辨。


黑格尔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美属于一种价值,任何价值像真善美等都需要有评价者,否则就不存在美不美的问题。对万物来说,只有是否存在或是否实用的问题,也只有人类会问,除了存在和实用之外,还有哪些价值?


我们接着就谈到,到底审美在审什么,对人类来说实用性是生存必要的,会先考虑两方面,第一是认知,第二是意愿。


认知是人类的明显特色,人拥有理性,总希望知道一幅画上的苹果产自何处,外观有什么特别,要分辨这个苹果和其他苹果有什么不同;而意愿,我们看到一幅画上面画的苹果,忽然觉得肚子饿,想吃这个苹果,想买苹果,代表苹果引发了食欲,这个时候苹果已经不再是审美的对象了。人类最正常的心智表现,一个是认知,一个是意愿,但还有一个叫做感受或者情绪感受。


一个人如果要产生审美的感受,必须排除实用的考虑,比如排除我要知道画上的苹果是什么样的情况,或者我要意愿得到苹果,要把认知和意愿都去掉。所谓的认知代表理解力,所谓的意愿代表行动力,也是我们讲的知和行要如何配合的问题。


在两者之间有一种感受力,感受力就是要显示出审美的愉悦。


因此,要如何去审美呢?根据德国学者康德的说法,他认为审美的特色,首先要保持一种无私趣的状态,这是他专用的术语,无私趣是指没有个人的兴趣或利益,不涉及个人的兴趣或利益,既不谈认知也不谈意愿。那么我们会有什么反应呢?一个作品不管是画还是一首音乐,它能够引起大家的满足感,看到一幅画画个苹果,不想知道它也不想去意愿它,但又觉得这幅画的背景、布局、各方面的配合、光线明暗等都让人觉得恰到好处,纯粹的欣赏就已经很满足了。


所谓的审美在审什么?简单来说,按照康德的理论,就是把特殊者设想为包含于普遍者之中。这句话在说什么?比如一幅画中有它的内容,这些是特殊的,画一头牛,它就是特殊的一头牛,但是它能否引发普遍的感受?你觉得很祥和,觉得很轻松。


那么特殊者所画的任何一幅画的内容都是特殊的,但是能不能引起普遍的感受呢?对画没有个人的兴趣或利益,但是又觉得恰到好处,感受到内心很稳定很和谐。


换句话说所谓的审美就是美只涉及感受,同时能够普遍使人愉悦。比如这幅画我觉得欣赏很满足,别人来看的时候也跟我一样,大家都觉得非常好;一首曲子,我听了之后心情非常的愉悦,别人来听的时候也都普遍有这种感受,这就是一个好的艺术品。


换句话说,任何一种人类所造的艺术品,我们在欣赏它们的时候产生的审美感受,都是基于把特殊的东西设想于包含于普遍的东西之中,特殊和普遍是两个专用术语,人们所见的都是特殊的,所有出现发生的东西都是特殊的,但是普遍是人类内心一种永恒的向往。


比如说,我听一首曲子突然引发了热爱世界的情绪,感觉对人类有深刻的同情,大家都有同胞的情感,这就是特殊,属于普遍,透过特殊把普遍展现出来,这就是审美的特色。


在这一集我们学到了,美不能脱离人的感官感觉,它不只有感觉的层次,也会经由感觉管道让人的精神状态进入一种愉悦的情况,因此,不管中国西方怎么说,基本上就是这样一种模式。虽然像黑格尔所说没有所谓的自然美,所有的美都是精神的呈现,这个也是大致类似的意思。那么到康德所谓的审美的审,就特别有意思了,他提到的审美为什么能出现?


因为人的心智能力知、情、意,认知所针对的是真理,意愿所针对的是善行,情所针对的是审美。把人的求真、行善和审美三种重要的价值联系起来,康德还进一步把人类审美的感受当作联系生命完整的重要力量,因此,对于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就有更清楚的观点了。


下一集我们的主题是审美有没有高下之分?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千声佛

    听了好多遍了,不断的加深理解,让我内心强大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