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 审美有没有高下之分?

131 | 审美有没有高下之分?

00:00
13:57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审美有没有高下之分”?如果有高下之分,显然是需要客观标准的,西方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有两种立场,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如果美是客观的,那么标准何在,又是谁定的?有了标准就可以分辨哪种比较高,哪种比较低;如果美是主观的,就没有什么好分辨的,主要因人而异。


这一集中我们首先讨论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后面再进一步说明席勒的“与美游戏”是怎么回事。


说到美的客观性,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中谈到,一幅画如果具备三个要素,那就是美的,哪三个要素呢?秩序、匀称以及明确。


先说秩序,假如我们看到一幅画,画里面很多人围着桌子坐,他们坐的顺序是十分合乎我们的要求的,通过布局可以凸显出画中主要的人物或重点,是很有秩序的;


第二是匀称,整幅画的结构是完整的,图像和色彩搭配很和谐,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之感;


第三是明确,一幅画要有明确的主题,比如表现出几个人在一起喝酒聊天的场面。


我们都知道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一向比较务实,他认为变化的世界并不是虚幻的,我们要设法找出这些变化背后的规律,因此关于他审美的观点一般被称作客观主义。


客观主义认为,美有客观的标准,比如一幅画只要色彩和谐,结构对称,主题明确,各方面搭配恰到好处,就可以说这幅画是美的;同样一首乐曲也是如此,它有起承转合的结构,优扬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就可以说这首乐曲是美的。


但是这种客观主义的说法显然有一些漏洞,因为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各自的集体潜意识不太一样,人们对美的看法也不会相同,因此不可能有一幅画,古今中外所有人都认为它美,这是不可能的。


对于艺术欣赏,我们不会人云亦云,而是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以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来说,不见得每一个人都认为她美,如果我们想了解这幅画美的地方,就要回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历史背景,体会达芬奇创作时的用心所在。


因此我们很难说美有什么客观标准,但是能不能就此说美是完全主观,一个人他认为的美就是美呢,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相对容易说得通,但是要注意,不要用美这个字来评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判断,当我们说这幅画很美时就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同时也会希望别人可以接受这种对美的判断,于是就有了一些客观主义的嫌疑。


当然美这个词大家都可以用,说到美这个词显然是属于比较主观方面的判断,因此也没有必要一定分高下。就同一个人来说,从年轻到经历了生活的各种体验,再到老的时候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对审美的判断不会改变吗?可能常常在改变。我对美的看法,受到了早期所读一本书的影响,是阿拉伯诗人纪伯伦写的一句话,“所谓的美就是我一见到它就甘愿为他做所有的牺牲,不索取任何回报”,意思是美本身就是最好的回报。


其实我们在世间生活要体会到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偶尔的体验才能体会到生而为人的意义,自己在历经各种考验折磨时,因为一幅画或一首曲子刹那间体会到的美感,会觉得人生再苦也值得,不索取任何回报,甘愿奉献一切。这种审美的感受听起来让人感动,而我也认为这种审美是每个人天生的权利。


接下来,我们把重点转向一位德国哲学家席勒(1759-1805),在哲学上美学的领域里他是很有创建的代表。


席勒跟歌德是朋友,两个人年代相仿,都处于西方浪漫主义时期,席勒的思想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与美游戏,游戏这个词通常说去做一件没有实际需要或效益的事情,就是游戏。


自然世界中一棵树的叶子长得十分茂盛,远超过根部需要被遮蔽的范围,一只小猫无聊时追逐自己的尾巴,可以绕圈跑半个小时也不停歇,一只狗见到有人扔飞盘,就高兴的去追,代表一切生物都会有多余的能量超过生命当下的需要,这就是游戏,因此游戏是生命力过于丰富的表现。


那么转到人的身上,人经常会觉得自己一生受到各种限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和什么人交朋友,从事什么职业,好像没有其它不同的可能性,因此也很容易产生压抑的感受。只有具备多种可能性,才会让人感到自由和快乐,游戏就是最好的答案,游戏与现实生活脱节,让人摆脱现实的种种限制,在游戏中自己的生命时候好像可以重新开始,从而出现新的希望,显示新的格局。


比如跟别人下象棋,不管对手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在游戏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就是游戏特色。


那席勒的观点是什么呢?席勒是在康德哲学之后的哲学家,康德谈到美特别强调,一方面不要有私人的兴趣跟利益,同时美本身是没有任何目的,但是表现出来却恰好符合目的。


像我以前说过一幅画上面画了一颗苹果,它没有什么目的,但它符合这幅画显示出的一种恰到好处的情况的目的,使大家可以透过个别具体的一幅画,而感受到审美的情操,拥有普遍带来的审美的乐趣,席勒受康德启发,他认为人的生命有两种冲动,但需要第三种来协调。


第一种是理性的冲动,第二种是感性的冲动,理性的冲动重视形式,需要人中规中矩符合逻辑;感性的冲动,注重质料和内容。这两种冲动彼此矛盾,不容易找到平衡点,席勒提出人还有第三种冲动,就是游戏的冲动,目的是显示人有丰富的生命力,把理性跟感性结合起来,融合为一。


希勒认为游戏有三个特色:


第一,它本身是严肃的,玩游戏时不能只是玩玩而已。


第二,游戏本身就是目的,并没有游戏之外其他的目的,跟一般所谓的赌博是相违背的,赌博带有金钱的目的,它不能算真正的游戏。


第三,游戏有不断创新的可能,比如下棋,每一盘棋都是全新的局面,随时可以展现出创意。


席勒进一步指出,真正的游戏是与美游戏,跟美游戏,跟美游戏的目是让我们得到有生命的形式,什么叫做有生命的形式呢?形式来自于理性的冲动,理性要求形式规规矩矩,而有生命代表了感性的冲动,充满着生命力的活泼,要打破各种结构,因此唯有如此才能产生审美感受,甚至可以说,只有通过审美才有完整的人。


我们想想看,在社会上工作,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职业,像教师、会计、军人、商人、消防员等,每个人的生命都像被割裂了,只能发挥某种特定的功能,要如何恢复生命的完整性呢?人只有在游戏时才仿佛回到了童年,小孩子玩游戏的时候不知道疲倦,完全忘记了时间,可以充分享受游戏的快乐。换句话说,游戏让孩子的生命有完整感。


席勒说:“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完全的人”。这句话在席勒的代表作《审美教育书简》里面反复提到,他认为一个社会要进步,一定要在矛盾中取得综合,如果只注重规矩,会让人觉得冰冷而乏味,但完全不要规矩,每一个人自由发展生命的欲望,社会又会陷入分裂和混乱,怎么样让一个社会既有规矩又充满活力呢?这就是他所说的与美游戏的目的。


席勒的说法是要提醒我们,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二者取得协调,而一个人的生命要保持完整或是走向完整,也一定需要与美游戏,不能只有理性或只有感性,事实上人不会只有其中一方面,但是不管有哪一方面或者两方面如何去搭配,都需要一种游戏冲动来使他们协调,他们本身是矛盾的,不可能协调。


换句话说,我们以前谈到全人教育,包括人才教育、人格教育、还有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就是艺术审美的欣赏,因为在人文教育里所要求的是当下即化,把生命中各种困境及时加以化解,而审美就是不可或缺的要件。


这一期谈到审美有没有高下之分,主要从西方的观点“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进行说明,我们强调美不能脱离每一个审美的人,而这种审美最好能够达到像席勒所说的“与美游戏”,让生命恢复完整,此时不需要计较审美是否有高下之分,还是要听从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


下一集的主题是“好的审美可以给人带来什么?”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艾_31

    坚持听到最后的朋友们都是志同道合的人

  • 易道思维

    人才,人格,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