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讲:六腑生理功能与疾病表现症状(1)

第21讲:六腑生理功能与疾病表现症状(1)

00:00
12:57



六 腑

胆的生理功能

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腑。胆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


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由肝精、肝血化生,或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如果肝胆的功能失常,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受纳腐熟和运化功能,就会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症状。


如果湿热蕴结肝胆,会导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发为黄疸

就会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等症状。


如果肝气过亢,胆气不降反而上逆。

就会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状。 常见的有胆汁反流到胃,胃气不降反升,夹带胆汁向上,因肝气过亢有关。

胆的情志活动: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情志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气虚胆小之人,受到不良精神刺激时容易形成疾病。

就会出现: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异常的病变。

2.调节脏腑气机:

胆与于肝相连,有助肝的疏泄正常发挥,调畅全身气机,内到脏腑,外到肌肉,升降出入,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从而维持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


总之,“十一脏取决于胆”,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是“五脏六腑之大主”。胆主决断必须在心的主导下,才能发挥正常作用。所以,心是“君主之官


以上讲到了胆贮藏排泄胆汁的功能,讲到了胆主决断,还讲到了胆协同肝调畅全身气机,胆为六腑之首。

胆常见的病名有:胆襄炎、胆结石。


胆-临床辨证证型(诊断参考)



肝胆湿热证

肝胆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或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所致。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或有痞块,口苦,腹胀,纳少呕恶,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寒热往来,或身目发黄,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浊阴痒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右胁;肋部胀痛,纳呆,尿黄,舌红苔黄腻为辨证要点。显热蕴结肝胆,肝气失于疏泄,气滞血瘀,故胁肋痛,或见痞块。肝木黄逆侮土,脾运失健,胃失和降,故纳少,呕恶,腹胀。胆气上溢,可见口苦,湿热蕴内,湿重于热则大便偏溏,热重于湿则大便不爽。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赤。邪居少阴,枢机不利,则寒热往来。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则身目发黄。肝脉绕阴器,湿热随经下注,则见阴部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在妇女则见带浊阴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湿热内蕴肝胆之证。


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证,是指胆失疏泄,痰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疏泄失职,生痰化火而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惊悸不宁,烦躁不寐,日苦呕恶,胸闷太息,舌苔黄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眩晕耳鸣或惊悸失眠,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胆脉络头目入耳,痰浊上扰故头晕目眩、耳鸣。胆为清静之腑,痰热内扰,则胆气不宁,故见惊悸不宁,烦躁不寐。胆气郁滞,则见胸闷善太息。热蒸胆气上溢口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泛恶呕吐。

舌苔黄腻,脉象弦滑,为痰热内蕴之征。




接下来讲讲胃的生理功能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1.主通降: 胃气的通降作用,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泄过程中。

胃气宜降则和,脾升胃降才能协调,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如果胃失通降,可见: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症。

如果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

胃失和降,不仅影响六腑的通降,还会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出现各种病理变化。“胃不和则卧不安”。

常言道:十人九胃。60年代是因饥饿而导致胃病,如今,大多数胃病是因吃太多、太杂、太寒、太凉食物,生活不规律、情绪波动太大,欲望太多而致。疏肝理气,远离寒凉,常做艾灸很快就能康复。

1. 喜润恶燥: 胃喜润恶燥。胃中津液充足,就能维持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中医认为: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燥热之害会使胃中津液受损。所以在治疗胃病时,要注意保护胃中津液。即使用苦寒泻下之剂,也应中病即止,只要除掉实热燥结即可,不可妄施,避免因化燥而伤了胃阴。

的病现象 总结以下四种:

1.胃阴不足,凉润、抑制作用减退,出现胃脘嘈杂,隐隐灼痛,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2.胃阳虚弱,温煦、推动作用减退,出现腹胀脘冷,喜食热饮,食欲减退,呕逆,舌淡苔白,脉沉缓等症。

3.胃阴虚见热象,胃阳虚见寒象。

4.胃气虚无寒热征象,胃津不足则滋润失职,见干燥失润征象,而无寒热征象。



胃-临床辨证证型(诊断参考)


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或干呕见逆,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病的常见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胃阴不足,则胃阳偏亢,虚热内生,热郁胃中,胃气不和,致脘部隐痛,饥不欲食。胃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濡润大肠,放大便干结。胃失阴液滋润,胃气不和,可见脘痞不舒,阴虚热扰,胃气上逆,可见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是阴虚内热的征象。

食滞胃脘证

食滞胃脘证,是指食物停滞胃脘不能腐熟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脾胃素弱,运化失健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胃脘胀闷疼痛,嗳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矢气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脘胀闷疼痛,嗳腐吞酸为辨证要点。胃气以降为顺,食停胃脘胃气郁滞,则脘部胀闷疼痛。胃炎和降而上逆,故见嗳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实邪得消,胃气通畅,故胀痛得减。食浊下移,积于肠道,可致矢气频频,臭如败卵,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为食浊内积之征。

胃寒证

胃寒证,是指阴寒凝滞胃腑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腹部受凉,过食生冷,过劳倦伤中,复感寒邪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恶心呕吐,或伴见胃中水声漉漉,舌苔白滑,脉弦或迟。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脘疼痛和寒象共凶为辨证要点。寒邪在胃,胃阳被困,故胃脘冷痛。寒则邪更盛,温则寒气散,故遇寒痛增而得温则减。胃气虚寒,不能温化精微,致水液内停而为水饮,饮停于胃,振之可闻胃部漉漉水声,水饮不化随胃气上逆,可见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恶心呕吐,舌苔白滑,脉弦或迟是内有寒饮的表现。

胃热证

胃热证,是指胃火内炽所表现的征候。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腻,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牙龈肿痛齿衄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病常见症状和热象共见为辩证要点。热炽胃中,胃气不畅,故胃脘灼痛。肝经郁火横逆犯胃,则吞酸嘈杂,呕吐,或食入即吐。胃热炽盛,耗津灼液,则渴喜冷饮;机能亢进,则消谷善饥。胃络于龈,胃火循经上熏,气血壅滞,故见牙龈肿痛,口臭。血络受伤,血热妄行,可见齿衄。热盛伤津耗液,故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胃热内盛之象。

胃病寒热虚实的鉴别

① 胃寒:

疼痛性质:冷痛。

呕吐:清水。

口味与口渴:口淡不渴。

大便:便溏。

舌象:舌淡苔白滑。

脉象:沉迟。

②胃热:

疼痛性质:灼痛。

呕吐:清水。

口味与口渴:渴喜冷饮。

大便:秘结。

舌象:舌红苔黄。

脉象:滑数。

③胃阴虚:

疼痛性质:隐痛。

呕吐:干呕。

口味与口渴:口咽干燥。

大便:干结。

舌象:舌红少苔。

脉象:细数。

④食滞胃脘:

疼痛性质:胀痛。

呕吐:酸腐食物。

口味与口渴:口中腐酸。

大便:酸臭。

舌象:舌厚腻。

脉象:滑。

中医认为:引起胃病的原因有以下四种:


1、消化系统引起的胃病

胃炎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类的疾病之一,多是由不同原因而引发的胃粘膜的急性和慢性炎症。经常会伴有一些并发症,如上皮再损伤、上皮再生和粘膜性的炎症。胃炎,根据不同的发病症状又可分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


2、积食引起的胃病

积食类胃病多指由于喜吃油腻类食物而造成的胃部消化不良,胃部胀气,胃内食物停滞不通。主要症状为胃胀,嗳气后有酸腐味,大便不爽,大便干结,舌苔发红或者发红等!而积食类胃病,又可根据不同的症状,分为胃积食,胃胀气,胃煨热。


3、精神和情绪引起的胃病

精神类胃病是指由于精神、情绪的不稳定而形成的胃部疼痛!具体表现症状为胃部灼热难忍,精神烦躁不安、易怒,口干口苦,舌苔发黄,胃部有固定的疼痛点,如针刺般的疼痛,舌头发紫或者有紫斑等症状。精神类胃病根据不同的症状可分为胃郁热,胃瘀血。


4、不良习惯引起的胃病

不良习惯多指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从而引发的胃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胃部疼痛,胃部憋闷灼热,身体沉重肢体疲倦,大便不畅,小便赤黄,舌头发红舌苔发黄,心情烦躁,消乏无力,易口干,舌头发红少津等症状。不良习惯引发的胃病根据不同的症状,又可分为胃湿热,胃阴虚。







接下来讲讲小肠的生理功能


小肠 ,位于腹中,其上口与胃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

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主要功能是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其精微,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同时将糟粕传送到大肠。

1.主受盛化物

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调,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2.主泌别清浊

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的转输作用输布全身。

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津液,在胃与小肠之气的作用下传送到大肠。

3.小肠主液

由于小肠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若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就会导致水谷混杂,出现便溏泄泻等症。临床上治疗泄泻采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


小肠大多数情况下表现都很正常,小肠有病一般都是因为心经实火移热于小肠,会引起尿少、尿赤、排尿灼热等小肠实热的病证。反之,小肠有热,也可以循经脉上熏于心,会出现心烦、舌赤糜烂等病症。临床上遇“心移热于小肠”的证候,治疗时应将清心火与利尿的药同用,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小肠-临床辨证证型(诊断参考)


1、小肠虚寒证

临床以小腹隐痛喜按,肠鸣泄泻,小便频数不爽,舌淡苔薄白,脉细缓等为主症。每见于现代医学之慢性肠炎等疾患。多由于脾胃虚寒发展而成,主要是小肠阳气虚衰,机能减退,泌别清浊失职之故。

治法:温通小肠。

2、小肠实热证

临床以小便赤涩疼痛,或见尿血,心烦,口疮,咽痛或茎中痛,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为主症。多由于心火移热于小肠而致病。

治法:清心通淋。

3、小肠气痛证

临床以小腹绞痛腹胀肠鸣,排气则舒,或阴囊坠胀疼痛,连及腰脊,下控睾丸,苔白,脉沉弦等为主症。常见于现代医学之肠痉挛、疝气等疾患。多因饮食失节,寒温不调,或因负重过度,以致小肠气机郁滞或虚陷而发病。气机郁滞,故小肠急痛、绞痛,腹胀肠鸣,排气后滞气暂通,则胀痛缓解。气机下陷,则小肠下坠阴囊,而成疝气作痛,可见阴囊坠胀,连及腰脊并下控睾丸而痛。苔白,脉沉弦,则为气滞之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金马驹儿

    老师你讲的中医理论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要紧紧地跟着你学中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