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杜甫经典诗歌选讲》,我是杨剑锋。今天我们讲一首杜甫的五言律诗《不见》。
这首诗作于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时期。题目“不见”来自第一句诗的前两个字。题下原有诗人的自注:“近无李白消息。”说明这首诗是想念李白的。
杜甫和李白相识,是在744年的洛阳。两位大诗人,还有高适,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在两年之间见了三次面,一起在梁宋、山东等地漫游。745年,当时34岁的杜甫在山东兖州与45岁的李白辞别,来到长安,自此之后两人就再也没有见面。但杜甫在诗歌中多次表达了对李白的倾慕和思念。759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被判流放夜郎,杜甫当时在秦州,非常担心李白的安危,写下了著名的《梦李白二首》。这是杜甫诗集中的名篇,我们以前在节目中讲过。两年之后,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因为很久没有得到李白的消息,心中牵挂不已,又写了这首《不见》。这首诗和《梦李白二首》等诗一样,是李、杜两位大诗人伟大友谊的见证。
我们先读一下全诗: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首联,“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李生”就是李白。说我很久没有见到李白了,你现在“佯狂”,就是装疯,实在令人哀伤啊。李白是千年不遇的天才,但天才往往是最孤独的,天才往往不被世人理解 。因此李白“纵酒佯狂”,他自己也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但是,杜甫是李白的知己,他最能理解李白。或许,只有天才才能理解天才吧。
颔联,“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世人都认为李白该杀,只有我认为李白是不世出的天才,应该被原谅。我们刚才说过,公元757年,57岁的李白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他的本意是想为国效力,不料这个李璘是想与他的哥哥,也就是唐肃宗争夺皇位,结果事败被杀。李白虽然是天才,天天想着当宰相,但说实话政治上并不成熟,就凭着一腔热血,加入李璘的幕府,结果站错了队,被捕入狱,关在浔阳,后来被判了个流放夜郎,就是今天的贵州省桐梓县。结果在经过三峡的时候,由于关中出现饥荒,天下大赦,李白才重获自由。此后,李白在浔阳、金陵、宣城等地漂泊,直到去世。这段时间,李白虽然重获自由,但政治环境对他来说仍然是非常险恶的。只有杜甫仍然信任李白,理解李白的一片赤子之心、报国之心。因此,我们说杜甫是李白的真正的知己。我们不知道李白有没有读到杜甫写给他的这些诗,如果读到的话,一定会非常欣慰的。
颈联,“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这是说李白诗思敏捷,创作力旺盛,的确是位天才诗人,但他一生郁郁不得志,晚年江湖漂泊,只能借酒浇愁。这两句,高度凝炼地概括了李白的一生,表达了对李白不幸命运的无限同情。当然,李白现存的诗歌只有900多首,但他的创作肯定不止这个数,估计有大部分没有能够保存下来,失传了。
最后两句,“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这是说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老朋友你啊,浪迹天涯的游子,也已经到了生命的暮年了,还是回来吧,别再四处漂泊了。李白的出生地,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安西的碎叶城,故址在现在吉尔吉斯的托克马克市,另一种说法是四川绵州的青莲乡。不管怎么说吧,他小时候应该是在绵州长大的,也就是现在四川省的江油市。江油有大匡山、小匡山,李白小时候在大匡山读书学习。现在大匡山上还有一座匡山寺,据说就是李白读书的地方。杜甫希望李白叶落归根,这样一方面李白能够有个好归宿,另一方面,他与李白也能在四川重聚。从诗歌的章法上来讲,开头写好久没见面了,结尾希望能与你重聚,首尾呼应。可惜的是,李白至死没有回到故乡。杜甫写这首诗的第二年,也就是762年,李白在安徽的当涂去世,享年62岁。
四川江油大匡山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看似平实的语言,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用什么典故,只是平平道来,却感人至深。情之所至,就能动人肺腑,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另外,这首诗虽然是五言律诗,但它与普通的五言律诗还有所不同。它使用了散文化的笔法,用虚词进行诗意的转折。比如第二联,“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这两句不强调对偶,有一种不平衡的美,从而打破了传统律诗那种四平八稳的平衡结构。这种律诗,一般人很难学,学不好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需要非常深厚的功夫才行。
好,杜甫的这首《不见》,我们就讲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咱们下次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谢谢杨老师,暑假能多更新几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