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杜甫经典诗歌选讲》,我是杨剑锋。今天我们讲一首杜甫非常经典的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作于公元761年的秋天,也就是杜甫草堂建成后的第二年。这一段时间四川没有发生大的动乱,加上还有高适这样当官的好朋友的接济,因此杜甫的生活总的来说比较安定,心情也不错,写了一些格调比较轻快的诗。不过这一年秋天,成都出现一次暴风雨天气,草堂在大风中损坏,又遇上一帮恶作剧的熊孩子,把老杜气得够呛,就写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以叙事为主的七言歌行,它的一个特点是基本上每句都押韵,而且连续换韵,一会儿仄韵,一会儿平韵,在艺术上有着很鲜明的特点。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下面我们就来逐句讲解这首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开头两句,开门见山,说八月份,秋风怒号,把我草堂上的茅草刮走了。古代的一般平民,盖房子上面都是用茅草,所以叫“茅庐”“草屋”“草堂”等等。茅草屋当然没法和现在的砖瓦房相比,一遇到大风暴雨,就会出问题。这回杜甫的草堂,上面的茅草就会大风刮跑了。“三重茅”,文革时期尊李贬杜,郭沫若就写文章说,杜甫是大地主,盖房子要用“三重茅”,简直太奢侈了。其实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铺上几层茅草,不是很正常的吗?不过即使这样,还是抵御不了一场狂风。
下面,“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这一场恼人的秋风,卷起我房顶的茅草,一路飞过了河,飘飘洒洒,落到江边。飞得高的,挂到了树上,飞得低的,沉到水里去了。挂罥,就是挂。这个“罥”也是挂的意思。塘坳,就是池塘、洼地。这个“坳”,古音里念平声。
以上是全诗的第一层,总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形。下面是第二层。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可是,南村的一帮顽童,这在时候欺负我这个老人,居然忍心当着我的面干出了盗贼才做的事儿。这个“忍”,忍心。
那么,这帮熊孩子做了什么事?原来,他们不仅不帮我把茅草找回来,还“公然抱茅入竹去”,抱着我的茅草跑进竹林,不还给我。这可把我们的诗人气得够呛,“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冲着这帮顽童喊了半天,快还给我,结果唇焦口燥,也没有能够拿回自己的茅草,只好拄着拐杖自己难过叹息。这草堂,杜甫可是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建成的,单这茅草可不是自己去拔的,得花钱买,这是笔不小的负担。而且,屋顶上没有了茅草,晚上睡觉就麻烦了,所以他能不急吗?小孩子调皮捣蛋是天性,但不能过分,不然人人都烦,真成熊孩子了。这回欺负到我们的大诗人头上,无怪乎老杜要急眼了。
以上五句是全诗的第二层,写顽童的恶作剧。下面是第三层。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个“黑”字,按古音读,大概读如“贺”,是押韵的。说过了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密布,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天渐渐黑了下来。这是描写天气的变化。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时候已经是秋天了,又刮了半天秋风,晚上睡觉,被子冷得象铁一样,冰凉冰凉的。古代没有棉被,用布做的被子保暖性比较差。“冷似铁”,这个比喻很形象。冬天,用手摸铁器,确实冰凉冰凉的,那滋味很酸爽。“娇儿恶卧踏里裂”,这是说小孩子睡觉蹬被子。“恶卧”,睡相不好,睡觉不老实。“踏里裂”的“里”,被子里头贴身的那一面。本来就穷,孩子又把被子踏破了,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大风过后,就是大雨。可是,遮雨的茅草被大风卷走了,偏偏床头漏雨最严重,晚上睡觉,连个干的地方都没有。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而且,这雨一下就没完没了,整下了一夜啊。雨脚,雨点。雨脚如麻,这是说雨点很密集。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国家动乱以来,我就睡不好觉,现在屋里到处漏雨,就更睡不着了,长夜漫漫,什么时候才能挨到天亮。这里的“丧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彻”,终了、尽头。
以上几句是全诗的第三层,写风雨之中全家的狼狈的样子。下面第四层,写自己的所感所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哪里能够找到千万间高大宽敝的房子,让天下的寒士都能有住的地方,即使遭遇狂风暴雨也不怕。在灾难之中,诗人并没有只顾着自己,而是想到这世界还有许许多多与自己一样的人在挨饿受冻。“寒士”,字面上的意思是贫寒的读书人。但是我们在这里不能死抠字眼,“寒士”应当理解为天下所有的穷苦人。这是一种大爱,希望全天下受苦的人们都不再受苦,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这种思想,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愿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殊途同归,这是极为了不起的。我觉得,我们尊杜甫为诗圣,不仅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还在于他的思想,他的胸襟,他的格局,是历代诗人之中最伟大的。
最后两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说哎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会出现这样的高耸的房屋啊,那么即使我现在就冻死在我的草庐里,我也心满意足啦!牺牲我一个,幸福天下人,杜甫的这种思想情感,是非常真诚的。这种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伟大精神,真是感人至深,它闪耀着理想的光辉,洋溢着济世救人的情怀。
当我录制这期节目的时候,正当台风“烟花”过境,窗外狂风暴雨,但是我一点儿也不担心。杜甫所说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个理想,现在早已成为现实。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比起古代我们的祖先来,真是太幸福了。
这首诗,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诗人没有满足于对个人不幸命运的哀叹,而是放眼于“全天下”,也就是整个社会,甚至整个全人类,因此有着深广的社会和时代的意义,这种胸襟,不得不说是高于常人的。单从艺术上来说,先后五次换韵,平声韵和仄声韵穿插转换,其中第二、第三个层次用的入声韵,很好地表达出狂风暴雨中的那种紧张感,以及诗人的极度焦虑和痛惜。句法上,以七言为主,但其中又夹杂着九字句,变幻莫测。这种风格,在杜甫之前还是很少见的,但在宋代诗歌中比较多。所以,老杜被认为是宋诗的开创者。在描写和叙事上,这首诗能够紧扣主题,进行具体、形象而又充满感情色彩的描写,但是又不琐碎、不空洞,堪称完美。因此,这首诗历来评论很高,被认为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杜甫的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就讲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咱们下次再见。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亦足 一作: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