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生平第一首快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7.生平第一首快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00:00
09:12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杜甫经典诗歌选讲》,我是杨剑锋。今天我们讲一首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作于公元763年的春天,也就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2年的5月,唐肃宗驾崩,太子李豫即位,就是唐朝的第8位皇帝唐代宗。第二年,也就是763年,改元广德。这两年,官兵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斗中节节胜利。762年底,收复了东都洛阳。763年的春天,收复范阳,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自缢身亡。这样,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身在四川的杜甫听到这个喜讯,真是欣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写下了这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末原有诗人的自注:“余有田园在东京。”东京,指唐朝的东都洛阳。诗中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就是洛阳一带。河北,指范阳一带,这是叛军的老巢。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在四川的梓州,就是现在四川省绵阳市的三台县。761年,杜甫的老朋友严挺之的儿子严武来到成都,任成都尹、充剑南节度使,相当于四川省长兼军区司令,权力很大。老杜和严武是忘年交,他在四川终于有了靠山。762年六月,严武被召还长安,杜甫给他送行,一直送到绵州。不料这时候,成都发生了徐知道之乱,没法回成都,只好滞留在绵州、梓州、阆州等地。一直到764年严武再次回四川任职,杜甫才重新回到成都。


杜甫因徐知道之乱,而滞留梓州。正在这时候,传来了“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给唐朝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无数人家破人亡,背井离乡,其中也包括杜甫。可以说,“安史之乱”彻底改变了杜甫的一生。他先是被叛军俘虏,后来冒险逃出,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华州,不久后辞官,西入秦州,最后来到成都。他关心着国家局势,战事不利,他忧虑、焦急;局势好转,他发自内心地高兴。他整天盼星星、盼月亮,盼望着叛乱能够平定,国家能够复兴。可想而知,当这一天“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真的传到杜甫那里,杜甫是多么的兴奋。


我们都知道,“愁苦之言易好,欢乐之辞难工”,快乐的诗比忧愁的诗更加难写,历史上留下的名作,一般都是写愁苦的。李白写欢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象这样的写快乐的名作,文学史上并不多见。而在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杜甫给我们奉献了一篇烩炙人口的快乐诗歌。


全诗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下面我们就来讲解一下。


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南,称为剑外。蓟北,指幽州、蓟州一带,现在的河北北部,这是叛军的老巢。我在四川忽然得到官军收复河北的消息,消息传来,我热泪盈框,眼泪哗哗的。衣裳(chang),不念衣shang,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当苦苦盼望的好消息终于到来的时候,人们的反应往往不是笑,而是哭,喜极而泣。前几天,8月15日,是二战日本投降纪念日。我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当时中国电台的播音员在播报这条喜讯的时候,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所有的播音员哭成一团。唐朝的安史之乱和现代的抗日战争一样,都持续了整整八年。当胜利的消息传来,老杜的反应一定和我们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一样,激动得任由滚滚的热泪打湿了衣襟。


第二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老婆孩子脸上的愁容都一扫而空,个个喜形于色。而我呢?胡乱地收拾一下正在读的诗书,欣喜若狂。这是写全家在听到消息时的真实反应。杜甫这时候因徐知道之乱而流落在梓州,把全家也接来了。漫卷诗书,说明诗人在听到消息的时候,正在读书。唐朝的书籍,还不是后来的一页一页翻的那种书,还是类似卷轴的那种书,不读的时候要把它卷起来。北京大学的陈贻焮先生说,“漫卷”两个字,不仅生动地写出了杜甫当时那种乐不可支的神情,巧妙地表达出他内心的无限喜悦,而且还反衬出刚才听到喜讯之前他客居无聊、以诗书吟咏遣愁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


五六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我要在明媚的阳光下放声高歌,开怀畅饮,我要在这欣欣向荣的春天里,和小伙伴们一起结伴回到故乡。这里的“青春”不是“青春期”的青春,而是指春天。这两句,诗人用“放歌”“纵酒”等明快而果断的词语,来表达那种极端喜悦的心情,感情特别充沛。战争结束了,故乡光复了,我终于可以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了。


最后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下面有诗人的自注:“余有田园在东京。”杜甫的家乡在东都洛阳附近,这两句写的就是诗人梦想和计划中的回家的路线:我想现在就经过巴峡,穿过巫峡,再由襄阳前往洛阳。古代交通不发达,要出四川到中原地区,一般就是走长江水路,经过三峡,然后再换陆路,转往河南。巴峡、巫峡和瞿塘峡,合称三峡,这是走长江水道出四川的必经之路。这两句是流水对,标出了四个地名,然后用“即从”“穿”“便下”“向”等表示快速的字眼,把它们串联起来,节奏很急促,表达出渴望还乡的急迫心情。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感情特别奔放,把胜利之后的那种狂喜写得酣畅淋漓,每一句、每一个字里都透露出无法抑制的喜悦之情,就象长江之水,奔腾而下,一泄千里,痛快淋漓,不愧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在写作手法上也极为高超,除了一、二句外,后面六句全用对偶,但却明明白白,象人说话一样自然,甚至让人感觉不到这是对平仄、音韵极为严格的律诗。老杜的功力之深,确实是炉火纯青。也因此,这首诗向来被人们所称道,可以说千古绝唱。


可悲可叹的是,在写下这首诗后,杜甫并没有能够“青春作伴好还乡”。由于种种原因,他叶落归根的愿意最终也没有能够实现。唐朝也没有象他希望的那样重新回到“开元全盛时”,而是不可避免地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之下,进一步陷入动乱之中。“安史之乱”结束了,但唐朝的衰落才刚刚开始。


好,杜甫的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就讲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咱们下次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ane_tl7

    杨老师真的不讲了?

    杨剑锋_xingpo 回复 @Jane_tl7: 精力有限,暂时放一下,后面会续上

  • 刘胜_58

    杨老师,请教一下,“唐诗鉴赏词典”一书中是“白首放歌”,那么究竟是白首还是白日,白日与青春似有重复之嫌?

  • Jane_tl7

    期待杨老师的更新多谢

    杨剑锋_xingpo 回复 @Jane_tl7: 开学了,开始忙了,最近要暂时放一下了

  • 王公达臣2

    杨老师,等你更新呢!

  • 1808905qlhh

    求更新

  • 老葛读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