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件有趣的事儿,一个家长给我留言说,这段时间在陪着孩子看《西游记》,有个很神奇的情况,自己看看根本就看不下来,但是如果给孩子念就觉得非常有意思,基本上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自己陪着孩子读书,而是孩子陪着自己读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里边还有一个很深层次的原因,想跟大家分享。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吃饭的时候有人总愿意拿出手机拍一下,发个朋友圈,这个叫做“让手机先吃”。还有的同学有这样的习惯,就是读书以后要把好词好句分享给别人,一定也要发个微博微信什么的。如果不执行这个流程,就觉得心里边会空那么一块。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这样的:
其实在我们内心深处,存在着两种快乐感受,一种叫输入型快乐,一种叫输出型快乐。比如说你看了一个电影,读了几页好书或看了一首诗,就特别有共鸣,特别有感触,心满意足的,这个时候心里产生的快乐是输入型的快乐。那么进一步来说,如果你把这个传播出去、分享给朋友,别人也很喜欢,也很欢迎,这个时候你心里就产生了一种快乐,是输出型快乐。
这两种快乐是不一样的。输出型快乐更深入、更持久、更能激发高层需求。所以大家只要尝试过教师这个职业,你就会有感受,这个讲课是会上瘾的。因为它是一种持续的输出型快乐。另外有些人热衷于厨艺,他喜欢做并不喜欢吃,做出来以后让大家吃着,自己心里就会有一种特别美好、特别开心的感觉,其实这个也是输出型快乐。
那么说到这儿,我们就能理解前面家长所提的问题了。当你自己读书的时候,它所产生的快乐都是输入性快乐。不过一旦你给孩子读书,情况就发生变化了,你在向他输出知识、输出思想、输出美好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产生输出型快乐,这种快乐更深入、更持久。所以说老师都需要学生,传播者都需要听众,表演者都离不开观众,这个都是输出型快乐的基础。
不过输出型快乐要建立在双方都认同、双方都愿意的基础上,这种过程绝不能是单方面的,更不能是强迫的。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对牛弹琴,如果对方听不懂或者不愿意听,你们这儿又非要讲、非要传播,而且自己还把自己讲得很嗨,这种过程就会比较尴尬,比较痛苦。无论是分享食物还是分享思想,我们都要考虑对方的感受,都要找到共识,建立交集。用咱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喂猫用猫粮,把青草给绵羊,这都是针对性匹配的方法。
有些年轻的朋友总问这样的问题,我怎么就不快乐呢?我怎么能让自己更快乐一些呢?其实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美食美景、花天酒地之后,往往快乐并不持久,而且会产生空虚。因为本质上输入型快乐就是不持久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转化一下方式,把输入型快乐转化成输出型快乐,那么一下子快乐程度就会增加,快乐时间就会持久。
我观察过在一些寺庙景点喂流浪猫的人,他们的脸上总洋溢着特别快乐、特别开心的表情。其实他们来去匆匆,而且也看不出认真欣赏美景的样子,为什么有这样的快乐呢?因为他在输出,他在帮助弱者。相反在这样的美景当中,有些远道而来的客人,看来看去,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也不过如此,也看不出什么好处嘛。这样的景色看一会儿就感觉平淡了。其实大家想想产生这种平淡乏味的感受,完全是因为这种快乐类型是输入性的快乐。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情有个秘诀,就是多分享,多奉献,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尽量帮助别人做点事。当你有了一颗分享的心,有了一颗成全他人的心,那立刻快乐就增加了,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好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明天接着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