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善抓时机遇物而诲,讲抽象的大道理要从身边具体的小事讲起

唐太宗李世民善抓时机遇物而诲,讲抽象的大道理要从身边具体的小事讲起

00:00
06:04

先来纠正一个小错误,在立夏的那篇推文里边,引用了《黄帝内经·素问》的一句话,“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在读“fán”的时候是茂盛繁多的意思,在读“fān”的时候是围篱、屏障的意思,还有一个音是“bō”,吐蕃【bō】是一个少数民族。


这个字当年我们学《爱莲说》的时候曾经学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记得当时老师讲的是要读第二声“fán”,不要读成“”。讲《黄帝内经》遇到这个字的时候,突然就想起了当年老师讲的多音字的这几个音,结果顺口就把这个音读错了。在此特别感谢“假日阳光”同学的指正!


另外还有同学提到了关于“节俭惜福”的话题,这个话题我们在2019年4月3号和4月4号分别做了两期推文,主要内容讲的是《帝鉴图说》里的《啖【dàn】饼惜福》。特别谈到了要珍惜物力,节约资源,不要把浪费当成消费。


印象特别深的是很多朋友在留言里边都讲到了自己身边的勤俭节约的故事。我还提到了当时在讲课的时候,有一本被茶水泡过的《禅》杂志,被我从垃圾桶里捡出来的事儿。而且我记得还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人人都特别节约袜子了,那袜子厂怎么办?记得当时有很多人在后台留言说要把这两期推文拿给自己的孩子看一看。


其实《帝鉴图说》这本书很棒,它里边有很多小故事,其实都可以用在子女教育上面。今天我们在讲其中的一个,主人公是唐太宗李世民,故事的名字叫做“遇物教储”。


原文是这样的:太宗自立太子,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sè】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chéng】马则曰:“汝知其劳而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见其乘【chéng】舟则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在这个小故事当中,大家看到李世民在子女教育上面非常用心,而且特别注意方法。他不是空谈大道理,而是把一些道理跟眼前的事物相结合,抓住时机对太子进行教育。


在太子李治吃饭的时候,他就对李治说:“种地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春种秋收很辛苦。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会一直有饭吃。”太子骑马的时候,李世民就抓住时机跟他说:“马和人一样,它的体力都是有限的,应该劳逸结合,不要让它过度劳累。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会一直有马可骑。”等到太子坐船的时候,李世民又说:“你看,水能让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淹没。老百姓就好比水,帝王就好比是船,老百姓也可以拥护你,同样也可以推翻你。”


通过李世民给孩子讲道理这件事,我们可以总结八个字,“遇物而诲,择机而教”。教育年轻人确实应该讲道理,但是这个讲道理不是空谈大道理,更不是不注意场合,不选择时机。随时随地一开口就是唠唠叨叨的各种道理,这样讲道理只会让对方觉得厌烦。


李世民给我们展示了讲道理的方法,一定要选择时机、选择场合,进行启发式地引导和说服。把抽象的道理和眼前具体的事物相结合,这样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传播会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浓缩概括起来,就是前面讲到的八个字,“遇物而诲,择机而教”。其中有三个要点就是选场合、选时机、选话题。把这三点结合起来,效果就会特别好。


我记得前面谈到《啖饼惜福》的时候,留言里边有一个同学就说了,当初他吃馒头就喜欢把馒头皮扒掉,觉得很脏。结果对着被扒掉的馒头皮,妈妈就讲了一个道理。大家看一看,这就是遇物而诲,择机而教”


在给年轻人讲道理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他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特征。尤其是现在的90后00后,他们是非常不愿意接受空洞地说教的。有时候真的是嗓门越大,效果越差。


相反,如果在传播过程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场合、一个有趣的主题,讲得生动活泼、娓娓道来,那样效果就会特别好。在这方面我们确实要向李世民学习。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三分很库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