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1. 岳飞等“中兴四将”抗战八年之后,为何宋高宗变成了主和派?
2. 秦桧从怒斥金国到设局害死岳飞力主求和,经历了怎样的外力和心路历程?
3. 岳飞之死仅仅是秦桧的陷害吗?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说宋高宗赵构上台之后,金国的金兀术搞了一个“搜山检海抓赵构”的军事行动,可是没成功,赵构靠着在大海上漂流的手段,躲了过去。就在金兀术北返的途中,他先是遇到了韩世忠梁红玉两口子,被揍了一顿,随后,又遇到了岳飞。
我们说岳飞一直在敌后打游击战,这哥们兜兜转转,靠着无与伦比的军功,逐渐又升为武德大夫,英州刺史。在金兀术摆脱了韩世忠之后,南宋的最高军事统帅张俊就给岳飞下了命令,让他看看能不能骚扰一下金兀术。岳飞说这事儿没问题啊,随后,他先是尾随攻击金兀术,取得了无数小战役的胜利,然后在清水亭设伏,大胜金兵,史书说,“又大捷,横尸十五里”,也就是十五里的道路上,堆满了金兵的尸体。最后,这哥们又在南京附近的牛头山,夜间偷袭金营,大败金兀术,弄得金兀术是相当地郁闷,咋回家的路,就这么难走呢?
这些胜仗令岳飞很快就声名远扬,张俊在朝堂之上,对着宋高宗把岳飞是一顿猛夸,盛赞岳飞可用,于是,岳飞很快就被提升为通州镇抚使。
可是实事求是地说,无论岳飞韩世忠多么勇猛,当时的大宋朝也没有那个实力可以把金兀术的10万大军全歼,这家伙还是平安地回到了北方。
一
对于金国来说,既然宋高宗没有臣服,那就要重新建立一个汉人政权,用来控制黄河以南的占领区,这一次的国号叫做齐国,女真人选定的皇帝叫刘豫,是宋哲宗时候的进士,宋徽宗时代的“济南市市长”,和张邦昌不一样的是,这个刘豫是主动投敌,心甘情愿地做金国人的走狗。
从这一年开始,南宋和金国,还有这个伪齐国进行了八年的战争,在宋高宗的支持之下,南宋进行了很多次的北伐,仅仅是岳飞,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北上活动,每一次都取得了很辉煌的战绩。此人率领的岳家军从3万多人,最后扩展到10万人,在南宋的四大抗击金国的将领里,属于最年轻,资历最浅,但却是最能打的一支军队,就连金兵都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南宋其他三位抗金将领分别是韩世忠、张俊和刘锜,也正是这四个人,在南宋刚刚建立的时候,保证了南宋政权的稳定和巩固,所以他们被史学家称为“中兴四将”。《宋史·张俊传》里有云,“南渡后,俊握兵最早,屡立战功,与韩世忠、刘锜、岳飞并为名将,世称张、韩、刘、岳”。
近年来,有一种观点,说岳飞这类当年拼死抗击金国女真人的将领不是民族英雄,因为现在56个民族是一家了,你打一家人打得那么欢,算什么民族英雄啊?我觉得吧,如果这样说的话,苏东坡老爷子按照今天的法律,就应该以强奸未成年少女,和重婚罪被起诉,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有一句俗话叫此一时彼一时,或者说历史唯物主义,岳飞等四人身为南宋大将,保家卫国,收复失地,和入侵的强盗殊死搏斗,这样的人到任何时候,都值得我们伸出一根大拇指,赞一句英雄的。
言归正传,事情到了1138年有了转变,宋高宗在这一年,正式定都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这暗示了一件事,那就是南宋打算放弃北伐计划,接受和大金或者说伪齐政权划江而治的局面。那么,为啥在打了八年抗战之后,宋高宗的态度转变了呢?这里面直接的原因是一件事和一个人。
首先说这件事儿,那就是淮西兵变。公元1136年,宰相张浚因为和大将刘光世不合,解除了刘光世的淮西军队兵权。你要注意,这个宰相张浚不是刚刚提到的“中兴四将”里面的张俊,而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宰相,两个人是音同字不同。在这位张大宰相解除刘光世兵权之后,却没有好好管理刘光世的那些部下,导致淮西将领之间矛盾重重。到了8月份,原来刘光世的部下郦琼杀掉了宋朝官员,率部众四万,挟持了官员、眷属、百姓一共二十万,大肆掠夺一番之后,渡过淮河,投降了刘豫。
这事儿让南宋是朝野震动,大家有点儿懵圈了,几十万人投敌,那宰相必须要承担责任,更何况这事儿还真的和张浚有很大的关系,于是,宰相张浚只能下课。我们说无论张浚这个人人品如何,他是铁杆的主战派,他在宰相的位置上,宋高宗就算是心里想议和,他也要掂量掂量朝堂上主战派的力量。
张浚下台之后,继任者赵鼎也是一位主战派,此人号称南宋的中兴名相,一辈子刚正不阿,为人那是极为正直,可是这老爷子有一个最致命的地方,那就是他和张浚势如水火,现在张浚倒霉,他一上台,就开始清理张浚一派的力量,很不幸的是,这一派全都是主战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后得了大便宜的就是我们要说的这个人。
公元1138年3月,南宋最大的主和派秦桧秦大人终于有机会登上了权力的顶峰,被宋高宗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副使,我们前面讲过唐宋的官员制度,你听到这三个称呼,完全可以明白,这就是不打折的宰相。这一年的10月,赵鼎也被罢黜了宰相的职务,秦桧独掌宰相大权,南宋朝堂之上,终于主和派占了上风,很自然地,宋高宗的政策从抗战转向了议和。
那么,秦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前面说过,在靖康之难的时候,这家伙也曾经很爷们儿地站出来怒斥金国,因为这个,还被当时的金国统帅完颜宗望抓到了北方。到了北方之后,他就被当时的金太宗赏赐给了弟弟完颜昌,我们到今天都不知道这俩人是如何互动的,只知道秦桧一家子都没受什么罪,反而被任命为参谋军事,可以参与金国对宋朝军事行动的谋划和机密。
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个完颜昌和秦桧两个人应该是一见如故,对天下形势有比较一致的看法。我并不认为秦桧是卑躬屈膝地投降,也不是贪生怕死地想苟且偷生,他仅仅是简单地认为,宋朝肯定打不过金国,从而得出一个结论,两国和平地划江而治是最好的,在这一点上,和完颜昌的想法也是不谋而合,用他们两人的说法,那就是“南归南,北归北”,一句话,以淮河为界,南北双方属于两个国家,和平共处,并且双方也不能接纳对方跑过来的人口。
现在我们并不知道两人当时是不是有什么密谋,不过公元1130年,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完颜昌率领金兵攻打淮安,却下了一道命令,让秦桧一家子都跟着出征,就在这次金国的军事行动里,秦桧带着老婆孩子,包括奴婢和佣人,一大家子先是陆路,然后又出海登船,最后跑回了临安,《宋史》里记载,“桧与妻王氏及婢仆一家,自军中取涟水航海归行在”。
二千里左右的路程,中间无数关卡,我们的秦大人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异常神武地带着一家老小回来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杀金人监己者奔舟而来”,也就是秦大人轮着片刀砍死了监视自己的金兵,这才跑了回来。
这事儿不仅是今天,就是当时,南宋朝堂之上也没几个人相信他的这番鬼话,你当自己是郭靖郭大侠吗?但就在一片质疑声中,有三个人相信了,只要这三个人信了,别人就都没辙了,因为他们分别是宋高宗,宰相范宗尹和枢密院李回,一把手和二把手都相信人家秦桧,你再质疑,那不是自己找别扭吗?
就这样,秦大人回到朝廷,还当上了礼部尚书。过了几年,因为左右逢源的功夫,他当上了宰相,不长时间之后,他就在南宋提出了那个著名的理论,也就是前面说的“南归南,北归北”,可是这时候的南宋朝廷还是以张浚、岳飞、赵鼎这样的主战派为主,秦大人有点儿心急了。俗话说心急吃不到热豆腐,结果就是这哥们儿把嘴烫了,在主战派占优的情况下,宋高宗那时候也不愿意接受这个理论,说了一句,“桧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俺赵构是北方人,难道你们要把朕送到金国那边,和俺爹宋徽宗还有俺那个哥哥宋钦宗作伴?此言一出,秦桧自然是下课,被罢免了宰相的职务。
到了现在,淮西兵变之后的1138年,形势变了,主和派占了上风,秦桧就又重新当上了宰相。不过我们必须要说一句,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主要原因还是在宋高宗,也就是这老小子这时候的思想,已经从坚持抗金转到了要和金国议和。
那么,我们这里就要问一句,打了七八年了,为啥宋高宗这时候不想再打下去了,想议和了呢?
自古以来,就有无数人探讨这个问题,流传最广的,自然就是高宗怕他爹宋徽宗和他哥宋钦宗回来和他抢皇位,这个呢,我还真不这么看,别说这时候宋徽宗已经死了,就算是活着,回来之后也是威望全无,有什么资格和已经当了十年皇帝的宋高宗竞争?
还有人说,因为宋高宗是一个软蛋,怕和北边的这些野蛮女真人打仗。这个呢,也不太靠谱,人家宋高宗赵构当年也是白衣飘飘,去金营侃侃而谈毫无惧色的家伙,更何况这仗都打了8年了,两边基本就是胶着状态,南宋和大金谁也奈何不了谁,金国靠的是强弓硬弩和铁骑,大宋依赖的是地利、人口还有名将,宋高宗也不可能到了1138年就突然害怕了。
那么,到底为啥呢?在我看来,应该是两点原因,第一,连年对北方用兵,那是需要大量金钱物资做支撑的,朝廷的钱哪里来的?自然是向老百姓要的,老百姓被搜刮得狠了就起义,当时的南宋可以说是遍地都是各种强盗和所谓的起义军,宋高宗屁股下面的椅子有点儿不稳,尤其是淮西兵变之后,更是人心惶惶;
第二,连年打仗还带来了另一个后果,那就是在外领兵的大将们,一个个手里都握着大量军队,甚至像岳飞这样不懂政治的,都开始自以为是地干涉立太子的问题了。我们前面说过,宋高宗南渡之后被金兵吓出了毛病,一直都没有孩子,以前的一个儿子还夭折了。就因为没有自己的儿子,这哥们就迟迟地不立太子,希望有朝一日,自己重振雄风再整出一个儿子来。可是岳飞这种一心为江山社稷考虑的家伙就担心万一您哪一天不小心挂了,没有指定继承人,这国家就会更乱套了。在一次出征之前,岳飞甚至还郑重其事地上书,说最好立您的那个养子赵某某为太子。
中国历史上,别说是宋朝,在任何朝代,武将插手立储君,那绝对是大忌,手里握着重兵,还有废立皇帝的权力,请问哪一个皇帝可以容忍?当时宋高宗毫不客气地在回信里把话挑明了,说“卿言虽忠,然握重兵在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我想他心里一定在骂娘,就因为连年打仗,在外的武将们已经如此不把我这个皇帝当一回事儿了。
总之,我认为公元1138年,宋高宗在秦桧的鼓动之下,加上经济困难和武将坐大两个原因,导致开始准备和金国和谈。
最后的结果就是,在金国的完颜昌和南宋秦桧的主持下,两国达成了一个合约,金国撤销了他建立的那个齐国,并且归还了河南和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宋朝对金国称臣,年年给人家上贡品。
我们说这个合约其实对于南宋不算是很差,毕竟曾经的首都汴梁城都拿了回来,至于说上贡,大宋这些家伙从立国的那一天开始就习惯了往外送,不然人家为啥叫大宋呢?
二
对于这次和谈的结果,金国内部却有一些人不干了,凭啥俺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地盘要还给宋朝这群南蛮子?这些人以金国元帅金兀术为首,在第二年就发动政变,干死了主和派的完颜昌,然后在金国第三个皇帝金熹宗的支持下,撕毁条约,再一次大举南下。
不过呢,金兀术的这次南下,进展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败多胜少。尤其是在汴梁城附近的郾城和颖昌,在女真人最拿手的骑兵对决中,两次败给岳飞的岳家军,可以说是丢了大脸。岳家军之中有一个叫做杨再兴的将领,此人是我在正经史书上看到过的最神勇的将军,他先是在郾城之战中,单骑刺杀金兀术,虽然没成功,但是在一万多名敌人的包围之下,干死了几百名之后,毫发无损地跑了回来,然后又在小商河战役里,被几十倍的金军主力包围,最后杀敌二千余人,才被乱箭射死,火化之后,从他的遗体上掉下来几十个箭头,《宋史》里说,“焚之,得箭镞二升”。我们说岳家军里有这样的猛将,那确实是金兀术的噩梦,但同时我们也要说,这样的猛人,岳飞实在是不应该让他轻易送死,这里面到底是不是有什么猫腻,我们就不知道了。
无论如何,金兀术是有点儿害怕了,这哥们甚至绝望到要渡过黄河,向北跑路,可是就在这时候,一名宋朝投降的官员提醒了他,说,“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是啊,秦桧这些主和派身居宰相职位,他们岂能眼睁睁地看着岳飞这个主战派在外面一枝独秀?金兀术马上醒悟过来,他屯兵开封附近的朱仙镇,决定静观其变。
秦桧秦大人也确实没有辜负金国人的期望,他一方面命令韩世忠、刘锜这些将领停止进军,一方面和宋高宗说,岳飞现在是孤军深入,为了岳将军的安全,请陛下下旨让他暂时撤军。
宋高宗坐在临安城里,两眼一抹黑,并不知道前线的情况,说孤军深入,那很危险啊,赶紧地,让岳爱卿回来吧。于是乎,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二道金牌的故事发生了,这事儿在《宋史·岳飞传》上就一句话,“一日奉十二金字牌”,所谓的金字牌,就是宋朝紧急军情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这种金牌发出,要用快马不停歇地传递,据说一天可以跑400多里,从杭州到朱仙镇,2000多里,要用五天,可能是宋高宗觉得路上不安全,所以一天之内,派出了12个信使,至于说是不是,那我们就只能相信《宋史》的记载了。
岳飞接到这样紧急的军令,自然是不敢不从,据说班师的时候气得大叫:“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这事儿一直到今天,都有人在说,如果不是这十二道金牌,岳飞可能已经干死金兀术,甚至渡过黄河,“直捣黄龙府”,把宋钦宗救回来了。不过呢,我们讲历史,必须实事求是,按照当时的对我力量对比,岳飞继续北进,打败金兀术是有可能的,但是说打到东北去,彻底灭掉金国,那根本就不现实,是一个美丽的梦而已,甚至能不能渡过黄河,都要看运气。
三
言归正传,岳飞撤军之后,金兀术马上重新占领了北方,但是这老小子也没敢太过前进,宋金就这样相持了一年。在这之后,宋朝决定再次议和,为了表达诚意,宋高宗把刘琦、岳飞和韩世忠三人的兵权解除,调回枢密院当起了大官,岳飞的官职是枢密副使,一个从一品的大官,可是没啥用,因为手里一个兵都没有了。
不过金兀术同学觉得只要岳飞活着,就是一个祸害,所以他听到宋朝想讲和,就给秦桧写了一封信,信里有这样的话,“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意思就是,你们虽然说和平共处,不称霸,可是你们那个战狼岳飞,一个劲儿地说要渡过黄河,直捣俺们的黄龙府,这家伙就是一个和平的障碍啊,先把他宰了,再说和谈的事情。
我们说无论历史上金兀术是不是写了这封信,既然秦桧说他写了,那就证明秦大人确实想干死岳飞。于是,一场惊天大阴谋就此展开,公元1141年7月,右谏议大夫万俟卨,御史中丞何铸,殿中侍御使罗汝楫等人纷纷上书弹劾岳飞,八月,岳飞被罢官。九月,岳家军的副统制王俊告发岳飞谋反,十月,岳飞、岳云父子被逮捕。
下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1141年12月,岳云和岳飞的部将张宪被砍了脑袋,第二年,1142年1月27日,除夕夜这一天,宋高宗下旨,岳飞赐死,至于说最后岳飞是被勒死的,还是喝毒酒死的,或者被装进麻袋打死的,现在我们都不知道了。不过他死于当时的杭州大理寺,也就是宋朝最高法院里,是确实无疑的,至于说后世所说的风波亭,本来是大理寺里面的一个小亭子,用来代指大理寺,冤死在风波亭,就是冤死在南宋最高法院大理寺里,没啥区别。
现在我们提起岳飞被害这件事,一般都会说一句“莫须有”,这三个字呢,出自秦桧之口,是韩世忠听说岳飞被抓之后,去找秦桧问问咋回事,岳飞不可能谋反啊。秦桧的回答是,“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这句话如果翻译过来,最准确的译法就是,虽然他儿子和部将没有招供,但岳飞造反这事儿也不是不可能的,气得韩世忠当场说道:“‘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我们说一直到今天,还有一个问题大家经常议论纷纷,那就是岳飞之死到底谁是主谋?其实这事儿吧,在史书上也有记载,岳飞入狱之后,第一个审判官是御史中丞何铸,他审来审去,觉得这个岳鹏举确实没啥大的罪过,就如实上报,并且对秦桧说,咱们不能“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啊。可是秦桧当时的回答是“此上意也”,这可是咱们大老板宋高宗的意思,随后就罢免了何铸的主审官,让自己的亲信万俟卨审理,终于把这件大冤案搞定。
那么,这样说来,就是宋高宗要杀岳飞了?对于这事儿吧,我是这么看的,无论宋高宗一开始想不想杀岳飞,至少他是不反对的,而且最后也是他下的圣旨,没有他点头,秦桧绝对不敢,也没有那个权力处死一名从一品的大员,这一点很多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明代书法家文征明就说:“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意思是秦桧只不过是宋高宗的走狗罢了。后来蒙古人写宋史的时候,虽然说岳飞“卒死于秦桧之手”,但同时也说“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言下之意就是宋高宗决定要放弃中原,那岳飞这员大将对他就不是帮助,甚至可能反过来,是威胁了,杀岳飞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如果是这样,那为啥千古以来,大家都说是秦桧两口子和那个万俟卨害死了岳飞,还让这三家伙光着膀子,跪在杭州岳王庙前面,并且一跪就是上千年,不让起来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20年后,接替宋高宗的宋孝宗一上台,就给岳飞平反了,说这是一个大大的忠臣啊,可是他是绝对不能说这事儿是宋高宗的错误,咱们儒家讲究一个为尊者讳,宋高宗就相当于宋孝宗的爹,爹搞错了,儿子是不能说的,那就只好甩锅,嗖地一下,这锅就扣在了秦桧秦大人的脑袋上。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秦桧冤不冤?要我说,那是一丁点儿都不冤。此人自从逃回南宋之后,一直是坚定的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这三大议和政策,凡是说可以和金国一战的,他就极力排挤人家。在岳飞之死这事儿上,从弹劾,下狱,到换主审官,最后捏造供词,每一步里,这家伙都参与了,那还冤屈啥?必须让他在岳王庙前继续跪下去,以警告后来的汉奸们。
不过对于岳飞的死,最高兴的,当然还是金国的将领们。当时被扣押在金国的宋朝使者洪皓,给南宋朝廷的密信中写道:“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女真人怕的人只有岳飞,用“岳爷爷”来称呼他,现在他们眼中的大魔头终于死了,这些家伙终于可以喝酒狂欢了。
我们说如果你做了一件事,敌人一片欢呼雀跃,这件事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傻子都知道?当然,在当时秦桧和宋高宗眼里,女真人这时候已经不是敌人了,两家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就是著名的《绍兴和议》。南宋以称臣赔款,割让从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商州以及秦州的大半为代价,签定了这个协议。这个协议最重要的就是划定了两国的分界线,宋和金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北面中原的万里江山,祖宗基业,宋高宗是彻底不想要了。
他不想要中原,不代表人家金国不想要江南的花花世界。20年后,另一个金国皇帝,偶然间听到了一首词,那首词里说,江南“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哥们马上心里痒痒的,随即撕毁了协议,马鞭南指,再次挑起战火,这个人是谁?宋高宗最后的下场如何?我们下集再聊。
听到的最好听的历史,比教授讲的好多了,哈哈。期待您讲欧洲历史!
这里有点想当然了,后面大明战神重新刷了一次副本,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历史分叉了
越年长,越能理解赵构了。收复北方,迎回二帝,听起来是好,然而先得保障自己的位置,保障国民的生存。打仗,听起来热血沸腾,实际上哪那么容易,收复失地,需要更合适的时机的,待我强敌弱才更现实。可惜南宋没等到这一天,后来金虽弱了,却换了更强大的蒙古
就算是“上意”要杀岳飞,秦桧也是百般促进上意的主谋,他遗臭万年当然一点也不冤
大宋就是大送,名副其实
秦侩归宋是金国的反间计
当时中华民族还没包括女真、蒙古、西藏这些民族,当时岳飞就是在捍卫中华民族的生存,就是在抵御外敌 那如果哪天中国把日本占领了,那莫非以前的抗日战争就不算保家卫国吗?
这岳家军的猛将也太神勇了吧!只怕正史的描述也有些夸张吧?
来晚了,这厢有礼了
秦桧在岳飞之死这事儿上,从弹劾,下狱,到换主审官,最后捏造供词,每一步里,这家伙都参与了,必须让他在岳王庙前继续跪下去,以警告后来的汉奸们。一代忠臣岳父以“莫须有’的罪名在1142年1月27日,除夕夜这一天,宋高宗下旨,岳飞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