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魏晋风流,11英雄本色和穷途之哭 总第95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在上一讲,我们说完了竹林七贤精神领袖的大帅哥嵇康之后,就轮到阮籍。而说到阮籍,就要提到翻白眼。
我们现在知道的翻白眼,好像是所有小女生的专利,印象中最爱翻白眼的女生,是红楼梦中的绛珠仙子黛玉,娇俏中透着灵气、调皮中透着慧黠。美少女的翻白眼,感觉上会让她的爱人心都要酥掉。
但是很少人会想到的事,中国历史最早的翻白眼,并且让翻白眼都名传青史的,却是一个大男人,而且这个男人还是一个代表魏晋风流的竹林七贤中老大——排名第一的阮籍。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阮籍的生平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
阮籍,出生于汉建安十五年(210),三岁丧父,由母亲把他抚养长大。父亲死后,家境清苦,阮籍勤学而成才,天赋秉异,八岁就能写文章,终日弹琴长啸。在他少年时期好学不倦,酷爱研习儒家的诗书,同时也表现为不慕荣利富贵,以道德高尚、乐天安贫的古代贤者为效法榜样的志趣。
中国文化中有两句话:“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什么是本色?就是平淡,就是不要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要多想想自己穷困时的样子,要始终不忘初心,谨守本心,不管到了什么地位还是一样,我还是我,我就是我,保持本色,我没有什么了不起,这就是唯大英雄能本色。不能有了点钱以后,开始头脑膨胀,指点江山,动不动就以为老子天下第一。
中国历史的哪些人物,能担当起“唯大英雄能本色”这七个字?往近说,从近往远说,我们的任正非老先生,年近八旬,也是一个人出门,自己拉拉杆箱;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改变中华民族近200年积贫积弱的挨打落后局面,对于中华民族贡献之大,足以称作彪炳千秋,称之为千载第一人都毫不夸张。但是直到临终去世,仍然睡的是一张几十年的木板床;号称古今一完人的曾国藩,作为挽狂澜于即倒的中兴名臣,一生勤俭至极,而且在与父母兄弟的家书中,反复提及唠叨的却都是兄弟教育,父母添衣,以及养猪织布一类的家中琐事;我们前面讲过的魏武帝曹操,在讨伐董卓时,面对袁绍、袁术这些人的争权夺利,怒斥竖子不足与谋,一生嘻笑怒骂,笑对尘俗。
那么什么又是“是真名士自风流”?如果是真正的名士,真正高雅的人物,腹有诗书、气质天成,用不着装扮做作,其一举一动自然而然地就能显示出超俗洒脱的高品位来。这样的真名士,历史所公认的典型代表就是竹林七贤,而七贤中的老大,阮籍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而白眼相对和青眼有加,便是阮籍最为显著的性格特征。
《世说新语》记载:
(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白眼,喜不怿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遂见青眼。
这段话的意思是,阮籍善于做青白眼,看见爱礼的俗人,就以白眼对之。说,礼跟我有什么关系?阮籍丧母之时,嵇喜到家吊丧,阮籍翻白眼不理不睬。嵇喜非常不高兴的走了。嵇喜之弟嵇康携酒挟琴来访,阮籍就非常高兴,并且青眼有加。
阮籍为什么如此要蔑视礼教人士,还以白眼相对?
后人都以为阮籍天资绝顶、性格桀骜,所以恃才放旷,蔑视礼法,把这样的行为当做是真名士自风流。这样的认知,实在是太过于冤枉阮籍。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要归结于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当中。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共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后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
自西汉董仲舒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最核心的就只有四个字,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
我们这里主要讲忠。忠最早的本义是在祭祀时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又引申为专指忠君爱国。所以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当然孔子讲的并不是愚忠,意思是君王对臣子要以礼相行,而臣子对君王则是以忠相报。
可以讲,儒学价值观中,最核心的,就是“忠”和“孝”两部分。而司马三父子中司马懿夺权,司马师废帝,司马昭直接杀皇帝,跟“忠”那是完全不搭界,这个时候还宣传“忠”的话是自己打脸,所以司马昭着重宣传“孝”而不提“忠”。
于是就出现了一大批王祥、何曾这样的孝子高官,真孝假孝不好说,但至少表现得是很孝,王祥虽然没有“卧冰求鲤”那么夸张,但大冬天的确实拿锄头去凿冰给老娘捉鱼吃。而在“忠”方面,这些人则基本上放弃节操,成为司马昭篡位的拥护者。
阮籍本是最为正统的儒家弟子,并且还是以道德高尚为毕生追求,对于这种本末倒置,信仰沦丧、放弃节操、毫无底线的假礼教深恶痛绝,但同时司马懿还是阮籍的举主,由于当时社会的价值标准,举主如同父母,要一力维护而不能反抗。阮籍从而有苦难言、郁闷难除,既做不到不依本心而依附司马氏,也不能像嵇康一样划清道路,宁死不屈。最终就是让自己的内心极度痛苦,所以只能对满口仁义道德的假礼教白眼相对,对象嵇康之类跟自己道德相同的真正名士青眼有加。
除白眼相对和青眼有加外,阮籍生平轶事,最为出名便是三哭。
阮籍的一哭是他母亲的去世。阮籍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是他的母亲独自一人将他抚养长大的,因此他特别孝敬爱戴他的母亲。阮籍的母亲去世时,阮籍正在和别人下围棋,当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他的对手要求停止,但是阮籍却铁青着脸不肯就此停下,一定要决出个胜负。等到下完棋后,阮籍饮完两斗酒后才彻底放声大哭,并且还吐血数升。在他母亲下葬时,阮籍喝酒吃肉后才向母亲的遗体告别,并且再次痛哭至吐血晕厥。阮籍既伤母亲的去世,悲痛至极难以自持,同时他也由母亲的死想到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当时礼法倾颓的现实中无法实现,一身才华却无法施展的人生状态,更加悲从中来。
阮籍二哭是为兵家之女而哭。阮籍家附近有一个军人家庭,有一个天生秀丽的宝贝女儿,才情识都很出色,可惜红颜薄命,刚刚花季之年就死了。阮籍与这家素不相识,没有往来,可他听说这家女儿去世了,径直闯到人家丧礼上,哭得伤心欲绝,哭够了,也不打招呼,擦着泪水失魂落魄地走了。一个花季的生命夭折了,是值得痛心的,他是为青春而哭,为美丽而哭,为世间的不公平而哭。阮籍从兵家之女的情况联想到了自己,面对举荐入仕的司马家族和正统的儒家忠孝原则,该当何去何从?
阮籍三哭是发生在他驾着马车四处游荡时,不论道路有多崎岖,阮籍一直驾车前行,直到行至路的尽头,他突然泪流满面,哭嚎出声,之后调转车头,换了一条路走,但是又走到了尽头,再次嚎啕大哭。在这次哭中,阮籍从无论怎么走都会行至尽头的情况,想到了当下穷途末路的自己,不由悲从中来。
著名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王勃所写的这句“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并不是指责阮籍猖狂,而是感叹如阮籍那般风流人物,也会因穷途末路而大哭,真是可悲可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