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步笑百步:如何努力才能事半功倍?

五十步笑百步:如何努力才能事半功倍?

00:00
17:24

梁惠王经过了跟孟子两次交锋,终于开始重视孟子了。



这一次是梁惠王开始正经问问题了,说他有个事不明白。什么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认为自己不算是个坏国君,他真的挺尽心的。你知道,坏人很少知道自己是坏人,但是我没法说梁惠王肯定是个坏人。崇祯皇帝最后临死之前感叹:“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他认为他是个好皇帝,从历史上来看崇祯皇帝跟他的那些爷爷、祖先比起来,确实是个很勤奋的皇帝了。但是对不起,崇祯皇帝生逢末世,最重要的是他用人也确实不善。



梁惠王有同样的问题。梁惠王说我觉得我很尽心,他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这个河内河东我特别有感触,它们之间隔着一条黄河。他说“河内凶”,就是河内出现了灾荒,“移其民于河东”,我把老百姓迁到河东去,然后“移其粟于河内”,就是我把粮食拿到河内来赈灾,让这个老百姓能够活下去。“河东凶亦然”,如果河东那边出了问题,我也照样把他们挪到河内来。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梁惠王说,你看隔壁这些赵国、齐国,没有我这么用心。“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那为什么我这儿的人口不见增加,他们的人口也不见减少,这是为什么?大家知道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很关注人口,因为人口就是战斗力,人口就是粮食生产力,所以农业社会的时候人口就代表着财富。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经营指标,相当于我们今天的GDP(国民生产总值)。为什么在战国时期人口可以随便流动呢?当年华夏文化一统,所以虽然有鲁国、齐国、赵国等等不同的国,但是大家可以随便走。你背上你的孩子,拿上行李,用脚投票,哪个国家经营得好,我就去哪个国家住了。所以大家都在争,说为什么我的人不会多。



这时候孟子说什么呢?“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说,我知道你好打仗,你看我来之前,你打了那么多次败仗,我就跟你说说打仗的事。“填然鼓之”,就是把战鼓擂得咚咚响,“兵刃即接”,就是两军冲在一起要交锋了,“弃甲曳兵而走”,就是士兵胆小害怕了,然后一丢盔甲逃跑。为什么要弃甲呢?盔甲穿在身上跑不动,所以把这个盔甲一丢人就跑得快。曳兵,就是拖着那个刀赶紧跑。“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就是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站下来插着腰喘气,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叉着腰喘气。“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就是那个跑了五十步的人笑那帮跑了一百步的,说你们胆子真小,不像话。这就是我们说的那个典故,叫“五十步笑百步”。



为什么会有“五十步笑百步”这样的事?我们也得知道,打仗不是一开始就那么残酷的。中国古代打仗很多规矩,比如说“不重伤,不禽二毛”。什么叫“不重伤”呢?就是人家受伤了躺在地上,你别过去补一刀。你过去补一刀,这叫作不仁义。士兵受伤了躺在那儿失去战斗力了,算了,你就饶了他,这个是打仗的规矩。然后“不禽二毛”,就是像我这样头发花白的人上了战场——这个叫二毛,两种颜色的头发——说明这是个老人家,这人如果输了,别抓他。这叫“不禽二毛”。



最认真执行这个事情的人就是宋襄公。宋襄公打仗的时候,列好了阵,结果对方正在渡河。他的哥哥子鱼跟他讲,趁着对方立足未稳,甚至等他们在河中间的时候,我们冲过去。宋襄公说,你开玩笑,人家在渡河你怎么能打人家,不要打。然后等到对方渡河上来了,哥哥又说对方阵还没扎好,趁这个机会赶紧冲。宋襄公说,你等着别人把阵先扎好,你这样怎么一点道德都不讲。然后等到对方把阵全部列好了,两边开始打仗。宋襄公规定说:“不重伤,不禽二毛。”结果自己输得一塌糊涂。



这就是我们说后来的战争变得越来越不讲究了。那个时候为什么你跑一百步就能活命呢?因为诸侯之间打仗是为了解决国家的纷争。解决国家纷争的方法,不是要比谁杀死对方的人最多,因为人对于所有的国家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财富。所以他们的办法就是小规模地接触一下,就算结束了。你跑了就是输了,输了咱们就开始谈判、签协议,所以基本上你跑出一百步、跑出五十步,这仗就算结束了,因此那个时候的士兵会有“五十步笑百步”这样的说法。



但是你知道战争到后期就越来越残酷了,打着打着大家发现“五十步笑百步”不管用了,出现了秦国这样的狠角色。它就是一定要把你灭掉,所以最后打得越来越残酷。在梁惠王看来,五十步跟一百步没有区别。但秦国的法律不是这样规定的,秦国的法律规定跑二十步、跑五十步、跑一百步所遭受的惩罚措施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这个就是法家治国,把这个国家机器的能量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梁惠王说什么呢?王说:“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个“直”就是“只”,只不过他没有跑到一百步,但那也跑了呀。所以王很明白,五十步笑百步是不对的。然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意思就是你如果同意的话,你了解这个道理,你就不要指望你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为什么呢?“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你知道《论语》当中有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叫“使民以时”,这个是古代所有的帝王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老百姓要播种的时候,老百姓要除草的时候,老百姓要收割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绝对不能修长城,绝对不能够派老百姓去建你的什么宫殿、池沼这样的东西。因为那时候用工,都是从老百姓当中直接抽调的,所以如果你有违农时,你让老百姓没法好好种地,全国人民吃什么呢?因此说“不违农时”,如果你“使民以时”的话“谷不可胜食也”,谷子吃不完,种的粮食足够所有人吃。



“数罟不入洿池”这个词很多人不认识。什么叫“数罟”呢?“罟”是渔网,数罟就是网洞数特别多的渔网,网洞数特别多就是很细的网。很细的渔网的问题是什么?大鱼小鱼一锅端,这是绝子绝孙的网鱼的方法。所以孟子说,特别细密的网不入洿池,不要进那个深的池子里边,你要给小鱼留活路,你得有生态的想法。“鱼鳖不可胜食也”,就是你养的鱼鳖足够你吃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就是不要乱砍乱伐。进山的时候带着斧头进山,你要有时间管理,不能够啥时候想砍就砍。这时候“材木不可胜用也”,材木一定会足够用的。“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如果粮食够吃了,鱼鳖也吃不完,树木也足够烧的,那这个东西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养生丧死”是什么呢?活着有饭吃,死了能够安葬,这就是一个老百姓所能够考虑的最重要的事。那时候又没有教育、医疗这么大的负担,老百姓基本上有口饭吃,死了有个地,有人能够收殓,这就算很好了,所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接着来看推理,“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如果你的老百姓的“养生丧死”不用担心了,这就是你实行王道的开始。



接下来这一段孟子经常会重复,因为这是孟子心中最理想的一幅图景,有点像桃花源的那种感觉,我希望大家也能够记一下这段话,衡量一下你自己能不能达到孟子这个标准。孟子说人民生活的最佳标准是什么?“五亩之宅”这个我就达不到,就是这个院子有五亩地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这个桑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一个人活到五十岁就可以穿绸缎的衣服了。因为桑树可以养蚕,他就可以穿绸缎的衣服了。“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豚和彘都是猪,豚是小猪,烤乳猪吃的那个小猪;彘是大猪,养大了叫彘。“鸡豚狗彘”,就是鸡、猪、狗这些东西无失其时,不要让它们错过了繁殖的季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一个人活到七十岁差不多就能吃肉了。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就是他有一百亩的地可以种,你不要让他荒废了这个种田的时机。“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就是这个家里有五六口、七八口人,他们不会挨饿了。这就是孟子所设想的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五亩之宅,鸡豚狗彘,还有百亩之田。然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就是乡间的学校,我们到了民国时期还经常有人用这个词;谨就是认真,你认真对待办学这件事情;申之以孝悌之义,教他们要孝、要悌,“入则孝,出则悌”,“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呢,就是头发斑白的人,不负戴于道路,就是老人背着家里那些重重的包袱,头上也顶着东西,抱着孩子,在路上这么走。“七十者衣帛食肉”,人活到七十岁叫古来稀,人活到七十岁的时候又能穿上锦缎,又能够吃上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个“王”作动词的时候念作王,“王天下”就是以王道来拥有天下。如果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你还没能够王天下,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这段话说得就有点惨了。反过来想,你自己家里养的狗和猪,吃着人的食物而不知检,就是你们家的狗和猪吃的比别人家的人吃得还好,这个事竟然没人管。然后“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饿莩就是“路有冻死骨”,路上有很多饿死的人。这个“发”呢,我觉得有两个解释。一种你可以理解为发送,就是没有人收殓,没有人替他埋葬;还有一个发的解释呢,就是开仓放粮。你不去赈济这些灾民,老百姓饿死了。这个王讲,不是他的问题,是自然的问题。年成不好,灾害来了,这没办法。“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就是你找这样的借口,何异于你拿刀把别人捅了一下,然后你说不是我干的,是那个刀捅的。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最后这句话好有力量啊。什么叫作“王无罪岁”呢?就是作为一个王,不会把责任推卸在自然条件之上,这样的话,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朝你这儿来了。这就是孟子给梁惠王解释说,你觉得你做得不错,但你和其他那些国君比起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因为你们在天天压榨这些老百姓,而且你们根本不会“使民以食”,你也不会想到让七十岁的老人家能够吃饱饭、能够吃肉、穿上好的衣服。你没有规划过这件事,所以结果就是你不可能使得其他人都来赴。



在这一段里,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叫“五十步笑百步”,或者你可以用“王无罪岁”来记。因为我觉得“王无罪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就像我们今天很多人做公司,公司做不好,大家的结论是国际经济形势实在是太差:正好赶上这波金融危机,现在生意真是不好做。凡是这样讲话的人呢。你当然也不能责怪他,因为真的是有这样的可能性。但问题是那个公司很有可能就救不回来,原因就是他把更多的想法都放在了外部的压力、外部的环境变化之上。



但实际上,你说在任何一个糟糕的环境之下,一个行业里边有没有好的公司?比如说我们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大家说餐饮行业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但是我们看到餐饮行业里就有很多好的公司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因为危险来临的时候,也是机会来临的时候。所以孟子所说的这个观点,是告诫我们所有的管理者你得知道根本在哪儿——根本在于常识。



我们过去经常会讲天灾人祸,天灾跟人祸经常结合在一起,但是为什么我们有足够的资源却养活不了这些人呢?按理说,我们的土地虽然看起来比较紧张,但还是足够的,它至少能够让大家吃饱饭。核心其实在于你把你的国家搞好,不要折腾。小平同志那时候就讲韬光养晦,韬光养晦其实就是尊重常识,就是我们把自己的国家先整理好,先让每一个老百姓能够吃饱饭,能够穿暖衣服,能够赚到钱。所以常识对于一个在上位的管理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我们讲过一本书叫《论大战略》,那里边列举了人类历史上非常多伟大的人物。那你说为什么像梁惠王这样的人会丧失对常识的尊重呢?孟子所说的这个话难道不是个常识吗?孟子讲的是大白话,让老百姓吃饱饭,不要折腾,那老百姓肯定就来了。你又不是没有那么多的地,为什么做不到?很简单。丧失常识的人,往往会遵从于惯性和博弈。别人都这么做的,然后我跟他之间博弈,我害怕、我紧张、我要做过度的防卫,所以贪婪和恐惧使得我们很多人会偏离常识,然后去折腾老百姓,让这个魏国没能够做到梁惠王所设想的那样——老百姓都背着自己的孩子,拿着自己的行李跑过来投靠他。



梁惠王以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偏离常识的时候,你使的劲越大,有可能造成的伤害越大。孟子给梁惠王讲的就是他自己心中王道的理念。王道的核心就在于首先让老百姓吃饱饭,这就是非常简单的一个治理国家的常识。



好,希望大家能够学会王无罪岁。一个管理者管理一个家庭、管理一个公司,都不要把责任推到外部的条件之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帆书_原樊登读书

  • 听友260857232

    其他老师声音听不习惯,就喜欢樊老师声音。我的樊登会员到期了,又来喜马免费听,哈哈

    帆书_原樊登读书 回复 @听友260857232: 感谢樊登书友的喜欢,敬请期待我们新的专栏

  • 悦兮读书

    教育者这段说的真好

  • 晓筱蛙

    跟着老师学习

    帆书_原樊登读书 回复 @晓筱蛙: 加油

  • 善吉858

    丧失常识的人,往往会遵从于惯性和博弈。别人都这么做的,然后我跟他之间博弈,我害怕、我紧张、我要做过度的防卫,所以贪婪和恐惧使得我们很多人会偏离常识。

  • 听友403552824

    寡人之于国也这段纳入大学语文教科书了

    颜颜_3u 回复 @听友403552824: 大学也应该继续学语文,对的

  • 颜颜_3u

    老师讲的好,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