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推荐】第十一讲:让孩子成为有自尊的人

【樊登推荐】第十一讲:让孩子成为有自尊的人

00:00
08:23

樊登读书的书友,你好,我是李小萌,欢迎来到《孩子幸福人生的密码》。在这里我想和你聊聊孩子的养育,也想聊聊养育孩子的你。

上节课,我们讲了爱的第二个关键词允许,面对孩子探索、表达的需求我们相对容易去允许,在面对孩子的攻击性时,我们也要去允许和保护。

这节课,我们来说说爱的第三个爱的关键词:不控制。

很多时候,我们的父母、我们总是下意识的做出以爱为名的控制,让孩子苦苦挣扎,再也不敢相信自己,成为了一个低自尊的人。

美国的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提出高自尊和低自尊的观点。

自尊,简单来说就是人对自己的总体态度和自我评价。他认为,有较高自尊的人往往拥有内在的安全感,能够欣赏自己的能力和长处,并接受自己的弱点和限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独立自主适应变化的能力也较强。

低自尊的人依赖性强,常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对自己和别人都缺乏正面评价,对自己很苛刻,很难接纳自己的弱点和限制,变化对他来说是一种威胁。

这种想法上的差别,会形成 2 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比如低自尊的人会想:“我想要被爱”,处在追寻和不安中;同样的情况下,高自尊的人就会觉得:“我正在被身边的人爱着”,内心踏实、平和。

为什么想花一节课的时长去聊这个话题,就是因为,我曾经也是那个低自尊的孩子。

可能在大多数人眼里,我是一个高自尊的形象,因为我年纪轻轻的就在央视工作,也顺利的留下了一些让人能记住的节目,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其实是个低自尊的人。

和大多数低自尊同伴一样,我的低自尊源于家庭。

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我小学一年级的一件事。

那时候,学校要求所有人必须穿深蓝色、肩膀到袖口有两条白道的运动服。

那是四十年前,没有统一的校服,需要家里给孩子准备。我原来已经有一套深蓝色运动服,就是肩膀上没有那两条白道。

我和我爸说了学校的要求,我爸爸骑上车就出去了。回来的时候,我爸若无其事地跟我说:“运动服没买到,商场关门了。”

我说:“没买到不要紧,我在肩膀上粘两条橡皮膏吧。” 

这时,我爸突然一下子把我抱在怀里说:“哎呀,我的女儿太棒了,不注重物质,我就是想考验一下你。其实爸爸买回来了,在这儿哪!”说着,我爸把新买到的运动服拿到我眼前。

那一刻我没有一丁点儿的高兴与喜悦,反而是惊恐和低落,我想,万一我说的是不行呢,哭着闹着要爸爸再给我买去呢?那爸爸是不是就会责怪我、批评我,在他眼里,我会不会就是一个很“物质”的人了? 他是不是就不爱我了?

在一个七岁小孩的心里,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慢慢的我发现我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在需求、过度在意他人评价,也不那么直接的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了。这样的我,不敢冒险、担心自己失败后别人对我失望或是对我有不好的评价也总是害怕自己受伤。

所谓控制,不一定是对方要求,你要这样、你要那样,当父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俯视孩子时,就是控制。

低自尊带给我的影响,我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去摆脱,直到三年前才出现了转机,那是我开始自己创业的时候,在我创业的过程中做了很多事,从零到一,慢慢地,我发现自己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输出好的东西并且能够被别人认可。

我开始肯定自己,终于在我人生进入到不惑之年的时候,我靠自己的力量成长为一个高自尊的人。

但这个过程过于漫长,我本不应该花出这么大的代价。我常常想,如果我以我现在的这种自信和敢于自我表达,回到二十多年前在央视工作的时候,我可能会做出更好的成绩,而不是从来不敢向世界发出声音,不敢说我想做什么想要什么,也不敢问问我需要支持谁可以给我帮助,等等。

因为人只有认为自己的求助是值得被看见的,才会有勇气向世界发出声音,世界才会知道自己的需求,给自己支持。这就是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不同。

说到这里,我想问问家长们,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高自尊还是低自尊的人呢?

相信你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希望孩子是拥有高自尊的人,可以大大方方的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长大后自信地去做自己的事业,不因为害怕失败就畏手畏脚。

那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一个高自尊的人呢?

著名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20世纪初提出,当我们认为他人对我们做出正面评价的时候,我们就会自我感觉良好。也就是说,自尊不仅来源于自己的评价,也来自对他人评价的感知,特别是和自己亲密的人。

在五六岁之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来源于身边成年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说如果你说孩子是爱思考的、体贴的、努力的,孩子就认为自己是爱思考的、体贴的、努力的,并且真的会渐渐成为这样的人,反之亦然。孩子对自己的认知越积极,越能够积极地解决问题、面对困难。

对于孩子来说,来自父母的意见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自尊度,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都能给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毁掉孩子的,是以爱为名的控制。

有很多父母,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是他们的行为和语言往往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比如,孩子考了九十分,父母并不表扬他、肯定他,反而说:“别的孩子能考一百分,你为什么没考到?”堂而皇之的理由是:怕孩子骄傲。

这不是激励,而是控制。

一次、两次、很多次,孩子的努力不被看见,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心态。他会觉得自己的努力不值一提,而且永远也不能让父母满意,这种心理对自尊心的打击相当大,逐渐他会不敢尝试拒绝尝试,不愿意再付出努力,也在心里永远关上了与父母沟通的大门。

我在自己的采访和养育过程中发现,鼓励往往比较容易做到,但有这样 3 个「不要做」,是父母很容易踩的坑,一旦踩到这些坑里,就会无意识地干预孩子,让自己的爱变形。

接下来,我就挨个和你分析一下。

孩子的一些话语,可能对家长来说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觉得这孩子又闹什么幺蛾子呢,但在孩子那小小的世界里,可能就是天大的事。

当孩子发出求助的声音,被忽视,觉得连最亲密的爸爸妈妈都不帮助自己,他会认为自己的事情没有价值,也会渐渐地不和家长沟通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