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先给大家道个歉,微信上好几个人跟我反应说,昨天平讲平说的音频杂音特别多,而且声音特别空。我听了一下,果然是这样,我就赶紧去翻了一下原始的录音音频。因为我们昨天的内容是一个采热点的内容,以我的习惯,如果采热点的话,我都会比较谨慎。大家看到了川航航班紧急备降这个事是出了好几天以后我才出面评论的,录音的时候前后也录了好几遍,专门找了一个比较拢音的地方,我就听了一下原始的音频,发现其实质量还是挺好的。看来恐怕是我们在后台转格式的时候可能转得不好,导致了大家听到的实际推送的音频音效特别地差,而且杂音非常地多。等到周日我裁剪、压缩一下,再给大家发一遍清晰版的。另外我们自己找找原因,以后尽量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这几天,很多毕业生都开始进入毕业论文写作的倒计时了,5月底6月初毕业答辩就要进行了。可是每一次在学生当中,总有那么一两个迟迟写不出论文的人,今年就遇到了这样的一个学生,一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进行到80%,有些人把初稿都完成了。我有一个学生到目前为止,除了题目和大纲,正式内容还一点儿都没有呢,我都替他着急。但是他自己怎么说的呢?他说的是:老师,我还没有想好,我觉得自己还需要一点儿时间。你说是拖延症吧?可是这个小伙子在其他方面也没有拖延症的表现,于是我就想到了另外的一件事。
记得当初在做儿童行为观察的时候,遇到过这么一个案例:学前班的老师教小朋友们做前滚翻,一个很简单的小动作。有一个叫豆豆的小朋友带了个小眼镜,他一直在旁边看着就不做。老师建议他摘眼镜试一下,他说:不不不,我做不了,我肯定做不了。之后反复地说:他就一直退缩,也不学也不做。老师给做了好几遍的示范,又讲了动作要领,可是豆豆反复地逃避,一再地拒绝,嘴里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行,我不行……
这种情况可以用一个术语来描述,叫自我效能感偏低,或者说缺乏自我效能感。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呢?简单讲,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做某件事情的能力提前进行了评估和判断。这个豆豆提前给自己作出的评估和判断就是:我不行,我做不到。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呢?两个原因,从小他就体弱多病架个小眼镜,家长和老师给他贴上了瘦弱和运动上面不行的标签,所以他会回避所有的运动。另外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父母采取了过度保护的方式,总是剥夺他的行为权、选择权,总是威严地发布命令,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所以这个孩子内心的挫败感比较强,活得比较蜷缩。他不相信自己能把这件事做好,即使有机会能做好,他也会反复地强调:我不行,我不能。甚至于真的让他上场去做的时候,他不自觉地会犯一个严重的错误来证明我不行。
同样在身边,我们大家都能看到那些缺乏自我效能感的人,经常会在关键的事情上自己挖坑坑自己,那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大家看看豆豆的老师是怎么做的,他发现豆豆反复地逃避,说我不行,甚至不自觉地自己一下把自己绊倒,就坐在那个垫子上了。老师一方面用言语鼓励他说:你可以的。另一方面找了另一个戴眼镜的瘦弱的小朋友,然后让他示范给豆豆看。你别看老师劝了半天,示范了半天,豆豆没有反应。但是当另一个跟自己很像的小朋友一下子把动作完成了以后,豆豆自己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上了垫子,把这动作也完成了。这个方法就叫做标杆引导,观察激励。
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研究自我效能感的时候,他发现了:当一个人自我效能感特别低的时候,如果他能观察到一个跟自己情况差不多的人,在跟自己情况差不多的条件下把这个任务给完成了,那么接下来他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一下子就会有很大的提升。他就可以突破心理障碍,从“我不行”变为“我可以”。
回过头在看我这个写论文的学生,他就是一个自我效能感比较低的人。这个跟他的家庭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有关系。在学校历次的评优和期末考试当中,他总是小意外不断。其实这都属于在他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说:我不行,我一定不行,于是他就自己给自己挖坑来坑自己。接下来我做的事情就是一方面用言语去鼓励他,一方面让他的家人和朋友给他以更大的支持。最重要的是我给他找了一个标杆,这个学生已经毕业了,当时也是三起三落,反复拖延。在离毕业答辩还有两周的时候,终于奋起直追,把这个论文给完成了。我让毕业的师兄跟他交流了几次,给他讲了讲自己的心得体会。
结果在几天之内,这个同学真的是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终于开始完成自己的论文了。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这种榜样最好是跟自己相似的榜样。大家回想一下,村里边有一个农家子弟考上了大学,接下来很多很多人都考上了大学。单位里边有一个人在职考上了研究生,接下来很多人紧跟着都考上了研究生。其实这些都是榜样示范,观察激励,提升自我效能感非常典型的例子。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