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杜甫经典诗歌选讲》,我是杨剑锋。今天我们讲一首杜甫的题画诗《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这首诗作于公元760年,这时期杜甫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生活比较安定。杜甫到成都是为了避难,但他并不孤单,因为像他那样为了避难或其他原因而从长安来到四川的还有不少,比如他的老朋友、诗人高适就在四川彭州当刺史,王维的朋友裴迪也在四川。这首诗中的韦偃,是当时的一个画家,善于画山水、高僧、奇士、松石等。他和杜甫大概在长安就认识,安史之乱中也跑到成都避难。两人在成都相见,是他乡遇故知,老杜曾向他写诗求林(双)松图。
话说这一天,韦偃来向杜甫告别,说要离开成都,要到别的地方去了。作为著名画家,韦偃善于画马,他画的马可以和历史上以画马而闻名的韩干相匹敌。我们知道,杜甫特别喜欢马。韦偃也明白,老杜喜欢他的画。这次要告别了,于是就在杜甫草堂的墙壁上画了两匹马作为两人离别的留念。杜甫就在韦偃的画上题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一首。
古典诗歌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题画诗既要揭示画的主题,也要有画外之意。诗与画要水乳交融,诗、画一体,相互阐释,相互成就,这样才能算得上一首优秀的题画诗。杜甫的这首《题壁上韦偃画马歌》就是题画诗的优秀作品。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用的仄韵。全诗并不长: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讲一下这首诗。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这两句写壁画的来因。老朋友韦偃与我告别,要到别的地方去,他知道我特别喜欢他的画。韦侯,就是韦偃。这个“侯”字,在这里不是指爵位,而是对人的尊称。有所适,到别的地方。适,到、往。韦偃离开成都,大概是为了谋生。兵荒马乱,很多人四处飘泊,韦偃也不例外。怜,是怜爱、喜爱。
“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麒麟出东壁”。这两句是写韦偃作画的过程:随手拿出一支光秃秃的笔,随意挥洒,草堂东边的墙壁上就出现了几匹骏马。戏拈秃笔,一般来讲,作画要用上好的毛笔,郑重其事,但韦偃随手拿着一支秃笔就来作画,这是极写韦偃作画水平的高超,画起来全不费力,跟玩儿一样。扫,这是作画的笔法。这两句把韦偃创作特点写出来了。唐代画家,像阎立本、曹霸、韩干等人,都善于画马,但他们都是工笔写生,而韦偃则是粗笔写意,任意点笔,同样栩栩如生,这是他的艺术特点。骅骝,骏马。歘,三个“火”加个“欠”,这个字念xu,“忽然”的意思。麒麟,古代神话传话中的神兽,这里是比喻韦偃画的马神骏无比。这里的“扫”字和“出”字,十分形象,把韦偃挥毫作画、下笔有神的情态,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韦偃笔下的马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五、六句,“一匹龁(hé)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韦偃给杜甫画了两匹马,一匹在低头吃草,一匹在昂首嘶鸣。这两匹马姿态各异,但都是能够日行千里、踏雪无痕的宝马良驹。《庄子》里面说:“马蹄可以践霜雪。”后来就把马蹄称为“霜蹄”。
这两句主要写韦偃画的两匹马的“形”。最后两句,“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写的是这两匹马的“神”。国家处于危难存亡之际,哪里能够找到像画中这样两匹宝马?它们能够与主人同生共死。杜甫总是忧国忧民的,他从这两匹宝马联想到国家大事,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国家非常需要能够出生入死、与主人共同杀敌的战马。因此,韦偃画的这两匹马,寄托了杜甫平定战乱、重建国家的愿望。所以浦起龙评论说:“结联见公本色。”最后一联,体现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本色。这两句诗,可以说把韦偃画作的境界提高了一大截,它不再是一幅普通的画马图,它包含了对那个时代的深沉咏叹,因而有了更加广阔的社会意义。全诗写到这里就结束了。
这首诗非常精炼了总结了韦偃画作的艺术特色,比如说“戏拈秃笔扫骅骝”,画中两匹马的姿态和神态在诗中都栩栩如生。在一千多年的沧海桑田中,当年的杜甫草堂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的杜甫草堂是后来在遗址上修建的,韦偃的这幅壁画也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韦偃的画,目前只有一幅真迹存世。但是,好在杜甫的这首诗传了下来,使我们能够从诗中依稀领略到韦偃的艺术面貌。后来的艺术史家在品评韦偃的艺术成就时,几乎每个人都会提到杜甫的这首诗。据说还有一位画家,受到杜甫这首诗的启发,后来他设法找到韦偃真迹,认真临摹,结果学得很快。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杜甫的诗非常准确地抓住了韦偃艺术的精髓。
从诗的章法来说,全诗八句。前两句交待事由,三、四句写韦偃创作的过程和方法,五、六句描写画面,最后两句揭示主题,章法布局非常严谨。
好,杜甫的这首《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我们就讲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咱们下次再见。
杨老师,终于更新了。谢谢
杨剑锋_xingpo 回复 @Jane_tl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