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曾国藩的实战经验,带队伍管下属有三个秘诀

根据曾国藩的实战经验,带队伍管下属有三个秘诀

00:00
10:22

有一个年轻的企业家问我:当领导带下属,有没有秘诀?作为一个既带过队伍,也研究过相关理论的过来人,我想告诉大家:答案是三个字,当然有!今天想给大家聊一个近代的著名人物:曾国藩。


曾国藩是毛主席的老乡,都是湖南人,而且曾国藩的老家湖南湘乡,跟毛主席的老家韶山只有一山之隔。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就是湘乡人。毛泽东在七八岁之前一直住在湘乡的姥姥家,而且十五六岁的时候又在湘乡东山高小读过半年的书。毛主席第一次读曾文正公全集,应该就是在这段时间。1917年毛泽东在通读完这个文辑以后,给出的评价就是: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个评价非常高,而且后来毛主席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里边最厉害的一个人物。那你说曾国藩为什么这么厉害?我们可以分析分析。


太平天国风起云涌的时候,各地都在办团练,但是最后唯独湘军能越战越勇,越打越强,席卷江南,占领南京。曾国藩在管理湘军这支队伍的时候,是有三个秘诀的


第一个就是打造厚重的精神基础。曾国藩在讨伐洪秀全的檄文当中,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经典。它是这样说的: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叫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焉能袖手做事,不思一为之所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洪秀全不光是政府的敌人,是民族的敌人,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它是文化的敌人。我们和洪秀全的斗争是站在保护文化传统的角度。


曾国藩是特别重视精神教育和精神理念传播的,所以他手下的湘军是一个有文化、有精神的队伍。我看到有资料显示:湘军在跟太平军作战的过程当中,轮流上去守城墙,三班倒。那守城墙的人当然就是和墙外的太平军作战。那没有作战任务的军官和士兵干什么?他们会聚集在一起读孔孟之书,进行精神文化层面的学习,这一点是让人很佩服的。蒋廷黻【fú】先生在《中国近代史》这本书里,当他写到曾国藩的时候,用了一个小标题。这个标题是:曾国藩刷新旧社会。我觉得这个评价就非常高了。一般的领导在带队伍的时候,常常也就是设定目标,规定奖罚,绩效考核,绩效管理,指标排名。但是曾国藩在带队伍的时候更加高明,他注重文化学习,打造精神基础。只有这样的领导才有感召力,只有这样的团队才有凝聚力。


曾国藩带队伍的第二个秘诀,就是:重视培养牢固的感情基础。他选的官佐基本上都是湖南人,大部分都是湘乡人。利用传统的乡土观念,巩固队伍的团结,利用这种宗族意识来加强官兵之间的认同感。很多军官和士兵都是同乡同族,相互之间都有亲戚关系。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和战斗过程当中,大家有很强烈的互助精神,有很强烈的配合意识。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让团队变成一个大家庭,让前后、左右、上下级之间都有血浓于水的感情关系,这是湘军的一个很大的特点,也是湘军在危急时刻战斗力的基础。


我们看到在湘军和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往往都是以少斗多,以少胜多。其剽悍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牢不可破的感情基础。所以大家注意,美国有个大片叫《兄弟连》。这名字起的特别棒,它不叫光荣连、勇敢连、模范连、先进脸,它叫兄弟连。这其实就是在给我们展示一个基本的事实:当任务特别挑战,环境特别险恶的时候,团队成员之间如果有了兄弟之情,这种牢不可破的感情是可以增加战斗力,保证目标实现的。


曾国藩带队伍的第三个秘诀就是打造虚实结合的领导基础。在社会生活当中,大家会发现人群当中往往有两种领袖:一个是精神的领袖,一个是事业的领袖。从形而上的角度讲,有人要传播文化、引导精神、灌输理念,这种人是精神领袖。从形而下的角度讲,有人要设定目标、提供资源、制作标准和流程,这个是事业的领袖。专家学者的研究,就是在西方社会里边,这两种领袖往往是分开的。但是在中国情况却不一样,真正要带好一个团队成为领军人物,就必须要既是精神领袖,也是事业的领袖。


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他一边按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框架去安排事业,完成目标。另外一方面时时刻刻强调文化的传播,思想的教育。在他身上你能感觉到一方面他是领导,一方面他又是老师;一方面他在带下属,一方面他也在带学生。很多他的下属在他面前,都是以学生的身份来自居的,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么这种精神领袖和事业领袖二位一体的身份定位,在今天的企业经营当中,大家也会经常看到。比如华为的任正非先生,联想的柳传志先生,大家有机会可以读一读任正非写的文章、柳传志写的文章,你就能感觉到企业领导人的身份往往是第二位的,而这团队精神领袖的身份往往是第一位的。


所以提醒各位带团队的年轻人:不要因为权力、地位和资源,就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精神境界的提升,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具备了精神层面的感召力和文化领域的号召力,你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卓越的团队领导者。


以上这三个要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各级管理者思考的。上课的时候我们经常讲过一句话:回过头可以看到未来的样子。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是有它固有的规律的。大家回过头看一看历史,掌握了这种规律,我们就能够找准路径,看清未来。赵老师这个研究领域就叫“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学管理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当今,也不能只看外国,我们真得回过头去看看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四大名著、二十五史,研究这五千年的文明当中到底存在哪些规律?哪些方法?


我们学习管理学不光要有空间上的宽度,一定得有时间上的厚度。你看我自己就觉得现在管理学的研究很热闹,各方面成果也很多。但随着宽度越来越增加的同时,我们的厚度可能没什么变化,甚至变小了。搞管理的没有文史哲的基础,而搞文史哲的没有管理学的眼光,我们迫切需要使用管理学、心理学和博弈论这种新的眼光、新的模式、新的角度,回头去整理我们的思想史和文化史。所以十九大报告当中有一句话很触动我,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在神州大地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想把企业办好,把团队带好,把事情做好,我们真得坚守一些经营管理上的中华文化立场。所以我觉得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刚刚起步,前途广阔,必然大兴于世界。虽然它目前没有受到主流的学术研究的重视,但是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领域一定会越来越繁荣,越来越精彩。现在不管是高校还是学术圈,都特别强调一个观点,就是国际化走向世界。其实我相信:只有民族的才真正是世界的。所以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拿出属于中国本土的思想和精神财富,这才是真正值得做的一件大事


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跟我一样来坚持、来坚守这个领域,来投入、来推广这个领域。好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如果您觉得有道理的话,不要忘记传播和点赞。我们大家从当下开始,为繁荣中华文化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终身成长永不放弃

    坚守中华立场,支持赵老师的传播。

  • 终身成长永不放弃

    民族才是世界的,我们支持赵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