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一杯好喝的中国茶(三)(作者:至酉)

泡一杯好喝的中国茶(三)(作者:至酉)

00:00
15:33
所谓茶道手法,是构建于程序的仪式感
仪式感一向很重要,因为标准化利于传承,也可以刻意有序的把文化意义灌输其中。
但是有时也有让人感到颇为困惑牵强的。比如常常听说的茶道一式叫做“孟臣沐淋”。
我仔细学习过后才知道孟臣是明代制壶名家惠孟臣。他的壶被称为“孟臣壶”,是无价之宝。不过得知此节后,虽然明知“孟臣”已经指代茶壶,但脑中还是会想到名家洗澡。把这作为茶道中沸水温壶一式,还是感觉怪怪的。
我觉得如果让我来总结茶道,一共就简洁的八式,便可得一杯香茗。为了附庸风雅,我也给每一式起了名字(具体来历见附注):
第一式:温器(隧乐融融):用沸水冲洗茶杯、茶漏,将紫砂壶内外温热;
第二式:置茶(投闲置散):用茶则或茶匙将茶叶送人茶壶,恣意些的以手抓之亦可;
第三式:入水(郁青沉璧):向茶壶中注入沸水;
第四式:洗茶(锵鸣漱涤):将第一次的茶水倒掉,或者可以再次洗壶,洗杯。我通常利用洗茶的水将紫砂壶和茶宠浇淋两遍,每次以茶巾拭干,起到很好的养壶和养宠的目的;
第五式:公道(宏兹九德):将第二次的沸水注入茶壶,再经茶漏过滤注入公道杯;
第六式:分杯(坐花飞觞):公道杯中的茶水一一倒入茶杯中,注意茶水必须超过五分满,不能多过七分;
第七式:敬茶(归去来兮):主人将茶杯恭敬送至客人面前;
第八式:品茗(嘘气成云):主宾共饮。
就此八式,热茶下肚,不是和美而快哉?!
说到这里顺便也提一下邻家岛国的茶道。其“末茶”道肯定来源于宋代的“点茶”法。林清玄《抹茶的美学》中描绘其茶道有云:
“茶娘把开水倒入一个灰白色的粗糙大碗里,用一根棒子(茶筅)搅拌,碗里浮起了春天里松针一样翠的绿色末,上面则浮着细细的泡沫。”
这样的抹茶喝起来,浓稠涩苦,但也别有一种清香。
日本茶道是十五世纪奈良僧人在日本珠光首创,初名“茶之汤”。演变至今,其环境的清寂出尘,流程的严谨甚至刻板,让日本茶道的仪式感令参与者很是难忘。
要得好茶,只在两件事一用心
不管你是否相信,不同的人泡茶味道是有差异的。要想同样的茶泡出最精彩的味道,总结来说也就是两件事加用心。
温度
好茶用好水,但好水烧开后多少度泡茶还是很有讲究的。
比如绿茶通常用七、八十度的水泡最好;红茶最好是九十度以下,不然口感会发酸;武夷岩茶必得用滚沸一百度的水冲泡,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它的香气;而泡乌龙,我的体会是第一泡九十度就可以,但后面不断要用滚水激发,才会保证香气经久不衰。
所以确定自己最喜欢的茶后,就要多尝试几次,看看什么样的水温最适合这种茶,并且每一泡用什么样温度的开水才可以把这一泡沏到完美。
手法
手法也可以说成是与“火候”密切相关,在泡茶的过程中尤为重要。
举例说龙井茶在玻璃杯中冲泡最适合采用“中投法”。也就是先在杯中倒入半杯开水,稍后至其降温到八十度,投入茶叶,再以开水倒满杯子。
这样中间投放的龙井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鲜嫩的茶香和碧绿的色泽。但这仅限于不需要洗茶的明前龙井嫩芽。
再比如明前细芽碧螺春就要采用“上投法”。先入滚水,后入茶叶。这样碧螺春的悠远淡香可以发挥到淋漓尽致。
大部分的泡茶手法是相近的。其中最要注意的是出汤的时间。红茶、绿茶、乌龙、生普洱、黄茶、鲜白茶等均要求迅速出汤,不然将苦涩的茶多酚泡出来就会完全掩盖住茶香,并且破坏了口感。
但是熟普洱茶和黑茶类的茶就对出汤要求不高,就是上炉子用壶煮也是可以的。但为了第一煮不是过分的浓厚,水一开必须立即出汤,随后再去煮第二壶。
这些各样的手法,茶农或者茶商最是了解。所以要想学会更多的技巧,必要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才好。
用心
再往深处说,泡出好茶的手法关乎细节。这里强调的就是专注和手稳。全神贯注地泡茶必然不会出错。
比如你有没有手忙脚乱地让开水烫到了自己?有没有用壶出汤时角度过大,让茶汤从壶盖部位流了出来,淋淋洒洒得到处都是?
再比如你给朋友敬茶时有没有忘记过滤,把茶叶弄到了朋友的杯中?或者你是不是将茶杯茶壶磕碰在茶台上,弄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所有这些手法失误都是需要专心就可以避免。不专心,便是明白和学过的也会忘到脑后。
用心的另一样解释可以说是善解人意。
比如恰逢好友气躁咳嗽,你可以在熟普洱中加以陈皮和冰糖一起煮,当然黑茶也可以,用来清音润肺;或者冬日里遇到感冒,红茶里加以姜丝和蜂蜜也是不错的对症茶饮。
还有黑茶有时煮出来艰涩浓重,你可以调以少许的黑糖或红糖,可以令口感顺滑许多;粗鄙些的绿茶加上鲜嫩薄荷叶,是热天去暑气的上好饮品。
又有略放置久一些的铁观音,你可以用小火烘焙翻炒,切忌不要火大炒糊,然后就可以存放很久。喝的时候如果可以先再次焙热茶叶,泡出的茶味道也更加醇香了。
其实讲究的俄罗斯人和土耳其人,喝茶都是先将干茶温热再用沸水沏茶。其味道自然浓厚许多。这些博闻广识都需要用心记下。
因此想要泡出的茶至善至美,归根到底还是要用心。
好茶在品,在有人能懂
有一个禅茶故事是这样的:
一位受到挫折打击、万念俱灰的青年不远千里登门一座古刹。在那里他见到了老方丈,陈述自己的苦恼道:“人生如此不如意,苟且活着有何意义?”
老方丈听完青年的讲述,命弟子取来一壶温水。他将茶叶放进茶杯,然后倒入温水,微笑着请青年喝茶。
青年望向杯中,见其中茶叶漂浮在水上,完全没有浸入水中。他不解地问道:“贵寺沏茶是用温水吗?这样茶沏不开啊。而且完全没有茶香。”
老方丈回答道:“施主可知这是闽地最有名的名茶,铁观音啊!”
青年轻啜了一口,确定地说:“真的一点茶香都没有。”
老方丈又吩咐徒弟再去烧一壶开水。过了一会,开水送了过来。
老方丈又取了一个杯中放入茶叶,以沸水冲之到杯子的五分之一。
青年探头去看,见茶叶在水中起起落落地沉浮着,渐渐溢出缕缕香气。他伸手欲去端杯,老方丈以袖挡开,又提起开水壶注入一线沸水。
杯中的茶叶翻滚更甚,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房间里弥漫开来。
老方丈如此注水五次,茶杯终于满了。金黄色的茶汤莹润透明,望而生津;满屋子的铁观音香气沁人心脾。
老方丈随即笑问道:“施主可知,同是铁观音,为何茶味迥异?”
青年思忖后道:“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
老方丈点头道:“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各异。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最终释放出本身应由的香气。”
他望向青年接着说道:“世间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那些不经风雨的人,似如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恰似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得以释放出最沁人的清香啊!”
这故事的结尾定是那青年顿悟当场,对自己的浮躁深感惭愧。
我欣赏这故事里的禅机,虽然我不喜欢用茶饮一事去讲大道理。话又说回来,故事里我也是有心得的。
这似乎归结于对待人生、茶事和你我,最难得唯一个“懂”字。�
人生肯定是因为有了能饮一杯好茶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而喝好茶最顺心之处就是有人喜欢着你喜欢的茶,也懂得喜欢茶的你。
每个爱茶之人都幻想着拥有一间自己的茶馆,只和所爱之人消磨其间。
入俗一些的,门前有大写着“茶”字的幡子招摇风中,引得行脚路人驻足歇息。你我便可以听些南来北往的八卦消息、奇闻异事,然后入夜后著述成另一部“聊斋”样的传世文章;
就雅一些的,可以雕梁画栋,玉砌阑干,有瑶琴笙箫隐约,和花木扶苏的庭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