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说是讽刺曹国君臣爱打扮,这一点在诗歌的文本的本身没有丝毫的根据。显然是老先生,或者是后人猜测的。这样的一猜测,一落实到政治和人的生活的具体层面,诗歌的那种令人遐想的境界和情味就没有。 如果不要画蛇添足的对这首诗作联系政治实际的猜测,我们看见浮游的时候是它最绚烂的时候,也是他消失的时候。就像火焰绚烂着无声的呐喊着看了,这是我的燃烧,这是我的死亡。 那样不仅动人,而且更真实
看云读书 回复 @清香_lm: 这就是苏本华所说的生命意志啊! 毫无目的的只是一味的追求存在和延续。浮游的绚烂转瞬即逝,浮游并不知道自己的转瞬即逝,他只是听从生命意志的本身,听从本能绚烂了,消失了。然而,人是能够反思生命的,生命是能够反思意志的意志,于是不能不在咏叹绚烂的同时有留恋,有忧伤。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美之为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终将消失。这就是真实的花朵和塑料花的差别。
听到老先生一再指出,入声韵,感到非常的亲切! 在诗经时代,春秋时代入声字比今天还要多。我们对于上古诗歌的诵读,最要紧的是把握住押韵的字字音,韵律是诗歌的命脉。 事情很多篇章,如果不指出他所押的是入声韵,他的音乐性就无从谈起,也读不出味道。 比如开篇的关雎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比如悼念亡人的那一首夏之夜,冬之日,百年之后,与子同息 比如比蜀离离彼稷之实,行迈糜糜中心如噎 我们不能知道这些字的具体读音,但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押韵的字都是入声字,就离那个意思近一些了
听友265915731 回复 @看云读书: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都是小国,桧国与曹国的臣民有着类似的担忧呢,《羔裘》,《蜉蝣》,看着穿得光鲜亮丽的君主,想着国破家亡的可能。
非常感谢这样的文化使者
蜉蝣,朝生暮死。掘阅,掘穴;阅,本义为大门的门洞,这里引申为蜉蝣的窝。 于我归说,说同舍。
喜欢先生的声音,和讲解,语速适中,停顿舒服,让人能把内容听的真切。
甘霖即桂楠 回复 @凡人简语: 多谢关注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昵你鲵 回复 @勤奋者健强: 掘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