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78 沈约《伤谢朓》:永明声律运动与音韵学的发展(下)

【秦汉魏晋南北朝】78 沈约《伤谢朓》:永明声律运动与音韵学的发展(下)

00:00
01:03:51

原文:

怀旧诗伤谢朓

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响。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

译文:
尚书吏部郎谢脁确是才杰,在文坛独树一帜不同凡响。
音调铿锵声律工稳谐金石,才思高华如追逐风云之上。
哪想到不畏严寒高洁品性,忽然卷入了人事纠纷死亡。
像尺璧一样的珍宝蒙大冤,构陷成狱死于非命归丘壤。

作者简介: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月朗星稀c

    正义——代表一种社会价值体系(古:正本清源,归乎本义。把笺注、注疏叫正义,暗含一种价值观)。文字正义观,妙哉!语义为要,语音次之。 太烧脑了🙃结合之前的课,略记音乐与诗/语义的进化:①原始民歌,有乐无义;②较进化民歌,乐重于义;③民间诗到文人诗,依乐填词转入有词无乐,乐义分化(在所有的艺术里,音乐是最富于侵略性的。一等文学自觉时代来临,随着人的觉醒,儒家知识分子思想有重大突破);④不能歌须能诵,四声学说出现,文字本身见节奏音调,义音合一(诗歌觉醒,文字正义。文以载道,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儒家知识分子重价值重独立重向内追寻。老杜成为这套以文字正义系统为基石的诗歌创作系统中的最高价值典范)🍀……

    月朗星稀c 回复 @月朗星稀c: 是情思与情趣,让那些在字典里等候的文字,成为鲜活的、不朽的诗。如果把诗比作图,文字是结构,意象是光影,音乐与情趣便是色彩。朱光潜先生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趣来。诵诗时就要把这种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传出……能诵诗是欣赏诗的要务(“老郦”是否考虑开吟诵课呢?😅)”,欲深入理解诗,非回到字的本义不可,文字正义,深入探寻、把握文字本身,贴近本质。“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而非糟粕,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价值所在,追寻所在,使命所在”!期待进一步了解差点让我讨厌格律诗的“正义的戾气”……木又寸 先森辛苦了🌙端午安康🍵

  • 燕子_3pw

    郦老师一片赤子之心,真诚,尽心,博学,将自己所知迫不及待,又系统地讲给愿意听的听众。满满的干货,真正的老师。世上人形形色色,郦老师自己行得端,坐得稳,

  • 徐徐山里风

    点赞先,一个多小时啊,先生太敬业了,之前还说可能不会每周更

  • 闪亮闪亮_qz

    早期的诗歌借助音乐的载体,可以获得空间上迅速的传播;而站在历史传承的时间维度,文字的生命力则要比音乐强得多。当与古诗相生相伴的音乐曲调在今天已无处循迹,而诗歌的文字却仍在并将一直在历史的时空中熠熠生辉✨ 知识分子用“文字正义观”下的汉字系统为自己独立的言志载道的价值体系奠定了基石,也树立起壁垒(联想到陈寅恪先生生前立下遗嘱,要求其作品必须繁体竖排出版),学术就是有门槛并需要敬畏的🍀

    闪亮闪亮_qz 回复 @闪亮闪亮_qz: 为了彰显这种独立价值和崇高意义,知识分子在挣扎中选择了诗乐分离,选择了去找寻独属于诗歌的音韵系统🍀。汉字自带音形义三个维度,每个字的读音和声调在造字之初肯定就已经被确立下来,只是缺乏体系化的音韵系统去描述它。悉昙学的影响促成了反切注音法的产生,而对于四声平仄系统究竟是怎么被周颙、沈约发现的?感觉还是有点懵😅,继续听课🌱 感觉先生可以不必等课程结课后再出书那么久远,每个阶段性的思考成果都可以撰写论文吧,文字可以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也可以补充课程因篇幅而未尽之内容😄 端午安康🌹

  • 声声起

    先生,端午安康!今天也是吾儿二十岁生日,一去不复返,二字启征途,从初中开始听先生课的他,成长中总能笑对挫折,总能心有志向,是个善良又勇敢的孩子,感恩先生的课,潜移默化夯实了孩子的心,让他生命更坚韧脚步更坚实。

  • 颜赟yy

    这周饭都没吃,光啃朱光潜的《诗论》了。对中国诗律的发展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了。我感觉诗词律的发展和梵音的引入,确实就是瞌睡和枕头的关系。诗从最开始的配合乐而作,发展到自带音乐功能,甚至于音乐配合诗而谱,这就是为什么说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自我觉醒、自我壮大了。诗歌最先产生于祭祀不假,但部落打猎后分享猎物,不是也要聚众庆祝,唱歌跳舞吗?少数民族劳动时唱山歌,哥啊妹的,情啊爱的难道不会产生诗?(疑问)看了《诗论》,我最大的感受是:无论在什么时代,魏晋南北朝漫漫三百年暗夜还是富丽堂皇的盛唐,亦或兵荒马乱、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的文人主体从没有停止过对善对美的追求,一直推动着文化滚滚向前。

    杨柳依依1922 回复 @颜赟yy: 你字多,给你点赞

  • 声声起

    感佩先生,此生有幸,与先生同世,能在先生的声音里倾听华夏文化的脉搏

  • 听友218849965

    追溯到音韵学的诗学的发展,永明体创作及其声律运动,诗、歌、声、律、音彼此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老师提出了文字正义观论点,把正义观的价值体系和训诂学相互结合,阐述了儒家知识分子对汉字追求的价值观,对文明系统诗言志价值情怀透析如此深入,永明声韵学和汉语启蒙教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华夏文明的一字一历史、一字一文化,一字一传承,薪火相传,用正义的利器,去弘扬优秀文化,而非糟粕!感谢郦师在辛苦付出!

  • 维尼小佳

    被进度条感动了!郦老师 辛苦了!

  • 正山岩

    老师是真的很有学问,虽然我听得懵懂,但是也或多或少学到了一些。会一直支持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