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听完了这堂课,欢迎你来到课后加餐学习区。需要加群的同学,请到课程详情页面,找到付费专享群板块,入群学习。”
一、课程原文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今天我们就谈谈“迷信”和“保险”的关系。
前不久跟一位香港首富聊天,他很年长,九十几岁,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就来国内开高档酒店,做很多投资,他的酒店品牌显然是国内数一数二的,非常成功。他说,“我不信宗教,但我经常拜佛。因为有很多事情我搞不懂是谁敲定的,比如,是谁决定让中国这么幸运有了邓小平。我要的是心理安慰!”
我最近一年多生活在香港,的确发现香港人跟广东人、福建人一样,比湖南和其它内地省份更热衷迷信。内地人也会知道点“风水”,但在看到香港人对风水的信奉程度后,你不得不低头佩服!不只是汇丰银行、中银香港因它们之间的大楼风水战而闻名,连当年的特首也是经过风水大师认可后才同意搬进特首官邸,很多香港富豪都有号称世界一流的风水大师专门给他们全职的服务!
为什么同是中国人,而不同地区对迷信的信奉程度各异,连拜的神、信奉的菩萨也不完全一样呢?为什么香港富人这么有钱但还迷信风水呢?这和金融又有什么关系呢?
迷信带给你安心
如果你去过广东或者福建,你会知道,沿海地区的人们特别崇拜天后,每年农历3月23日是天后诞生日,这是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天,有数万人聚集在香港的70多家天后庙里庆祝。传说中的天后姓林名默,自幼就有预测天气的特殊本领,常在海难发生时去救人。她二十九岁时羽化升天,后来继续在关键时刻显灵,救人无数。因此,沿海渔民拜她为守护神,多建庙宇来供奉她,祈求风调雨顺,大获丰收。
为什么沿海渔民信奉天后,远比内陆人更加迷信呢?
主要答案在谋生风险。靠深海打渔谋生的风险太高。试想,在原来的技术条件下,出海打渔,一去就是数天,根本无法预测哪天会有台风暴雨,出海就是把命交给老天爷了。在缺乏保险和其它防范的情况下,渔民要么一出海就心理恐慌,那样,在高度紧张的压力下,台风暴雨还没来,自己先掉进海里亡命,要么就不去打渔,无法谋生。如果信仰天后,出海之前他们举行仪式,祈求天后保佑,给大家鼓足勇气,获得安心,这样,在心情平静的状态下,出海期间出事的概率真的会降低!迷信带给你“安心”,就像买保险买“安心”一样!
人类学、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也支持这一点。他们发现,在几内亚的不同渔村,靠深海打渔谋生的地方,特别迷信,而只在平静海湾里打渔谋生的渔村,就不怎么迷信。
所以,正因为人类太理性、太实际了,他们不会无缘无故地信奉什么,除非信奉这个东西会给他们带来好处!这也是各种社会文化的背后逻辑,没有用的文化内涵是无法流传下来的,即使有人强权硬推也只会昙花一现!迷信是对风险、对不确定未来的一种反应,也因此让生活在高风险环境下的人过得更安稳幸福。这也是为什么十九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中国遇到文化阻碍后,决定把重点放在灾荒地区,哪里有灾荒带来的生存挑战,就前往那里救灾并传教,效果当然明显。
也因为这个道理,各地区迷信的程度跟当地生存环境的风险程度高度相关。沿海地区渔民面对的生存风险高,所以在多个世纪前就演变出了提升心理保险的迷信之道。
迷信是传统社会的保险
那么问题也来了,迷信和保险的具体关系是什么?
迷信就是远古以来人类普遍的防卫,人们靠迷信缓解对未来的忧虑。按照李泽厚说的,人类社会都是先有巫术(即迷信),后才有“礼”、学和宗教。像渔民出海前祭拜天后这样的“巫术礼仪”,目的是求得平安、丰收,其它巫术礼仪可能为的是向上天求雨、治病、消灾、求子或求媳妇,等等。这些活动是否影响客观对象本身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人自己信、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其中,“诚则灵”是根本原则,要求巫术活动参与者有敬、畏、忠、诚的主观情感状态,不能有半点杂念。
《礼记》上说,“筮 (shi) 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 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之。”
可见,巫术礼仪是对未来不确定事件的“非理性的理性化”,是为了给人以“掌控之中”的幻觉。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哈佛大学杨庆堃教授对广东、北方、中西部8个地区、1千多庙宇做了研究,包括神农庙、财神庙、龙王庙、孔庙、佛庙、道观等,发现去朝拜的人中,97%是为治病去求神,90%为婚嫁找好对象,88%为出行顺利,85%的人是为了求财,70%是求子!由此可见,迷信不是无为而之,而是因为未来不确定。
当然,不只是老百姓如此,从周王开始,中国历代皇帝都靠迷信统治,“天意论”就是一种迷信。比如,清朝初期,1679年9月2日,京城发生强烈地震,“声如雷,势如涛,白昼晦暝”。到下午6时,地震还是反复发生,而且强度很大。京城内的宫殿、官宅损坏严重,民居十倒七八。之后十多天里,强烈的余震还是很严重。通州、良乡等城墙全部塌陷,“裂地成渠,出黄黑水及黑气”。那时还是炎夏,遍地死尸,导致恶臭满街,惨不忍睹。
康熙皇帝下谕旨:“顷者地震示警, 实因一切政事不协天心,故召此灾变。在朕固宜受谴,尔诸臣亦无所辞责。然朕不敢诿过臣下,唯有力图修省……” 才可以挽回天意!要求各文武大臣不能轻率反省,而是真心实意。随后,派遣各官告祭天坛。可是,官员祭拜天坛后,似乎上天还并不满意,余震继续不断。因此,康熙皇帝决定朝廷斋戒,并亲自前往天坛告祭。至于康熙的虔诚是否真的赢得天意,这个无法知道,但那次经历据说对康熙影响很大,引导他走向仁政,康熙朝此后48年长治久安。这个效果是否跟渔民出海前祭拜天后的仪式类似呢?
由此,你可以看到,买保险和信迷信,在心理效果上类似,只是一个要付费,一个只要“信则灵”。但是,一旦风险事件真的发生,保险可以给你赔付,而迷信可能无能为力,即使你倾家荡产,迷信也没法帮你。保单是主动避险,效果是客观的,而迷信为被动避险,效果主要是主观感受层面的。
当然,在传统社会里,尽管没有正式保险业,但人们虔诚地迷信,“诚则灵”,加上那时候家族和宗族也很发达,可能过去的中国人虽然不富,但还有主观幸福感,也就是“瞎幸福”!
而如今,你可能也像香港富人一样,甚至更富,但未必幸福。原因可能在于,你进步了、现在已不再迷信,也没有紧密的家族宗族网络做后盾支持,而同时保险业、金融市场的产品还不够丰富或可信,你两头都不靠。于是,你对未来的焦虑反倒比前人多!如果对未来缺少安全感,缺乏安心,你当然难言幸福。
要点:
1. 对没有保险的传统社会,迷信有主观被动的保险作用。“信则灵”、“诚则灵”可以带来安心,对人的行为与结果产生客观效果。
2. 沿海地区渔民历来面对更高的生存风险,因此,比内地更加迷信,因为有迷信的需要。这些地理因素带来的文化差异至今还在,以至于香港等地更加热衷于迷信。
3. 保险和迷信在心理效果上类似,但事后的客观效果各异。保险是人的主动避险,风险事件发生后可以得到赔付,而迷信则无能为力。但是,在没有保险的历史时期,迷信有过它的积极作用。
二、课后加餐
虽然信仰算是最为形而上的事物,人们选择信教的背后依旧有着经济上的考虑。正如今天课上所说,在对自己的未来高度不确定的时候,为了追求心态上的平和,在主观上获得安全感,个人更容易皈依宗教。而当存在其他的风险化解机制时,宗教的吸引力就会相对弱化。
Chen使用印度尼西亚在金融危机前后的数据发现,家庭越贫困的孩子参加宗教学校的可能性就越高;而如果一个家庭能比较容易地通过借钱的方式来度过危机,这些家庭成员参加宗教组织的可能性就会降低。Ellisonand Talyor的对美国非裔人口的研究则发现,自身有慢性病、或经历过亲人去世等打击的人们更可能常常祈祷。这证明了疾病这一人生中主要不确定性的来源可能个人更积极地寻找在主观上获得安慰的方法,从而转向宗教。
也许我们会质疑中国的特殊国情使得中国人对宗教看法与国外的居民有所不同。对此,国内的研究者使用一些切合我国国情的指标,衡量了各种因素对人们宗教参与的影响。
根据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 Survey)的调查结果,中国居民的信仰结构正在发生这巨大的变化,有宗教信仰的人占比迅速上升,而无神论者的比重却迅速下降。这一点在农村尤为突出,中国农村的“宗教热”现象已经成为学者集中研究的热点之一。
郑风田等人的研究表明,风险是宗教选择和宗教参与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对信仰选择有显著的影响,而新农合的开展能够有效地降低农村宗教信仰的增长速度。他们进一步推断,之所以“宗教热”主要是在农村地区,是因为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之下,农村在社会保障等公共品的供给方面相对滞后。由于农村居民面对的风险更大,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信则灵”的宗教来求得心理安慰。阮荣平等人的研究从市场经济、贫困、弱势群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市场经济中的宗教需求要高于计划经济,且弱势群体的宗教需求要高于强势群体。如果有其它渠道分担风险,这种信仰需求就会少很多。
三、思考题
在今天我们结束前,请你思考以下三个思考题:
1. 你认为迷信能够影响结果吗?如果你认为能的话,可以举三个你熟悉的例子。
2. 在知道迷信的历史功用之后,你认为我们要再回去信迷信吗?为什么?
3. 今天我只谈到了迷信的好处。那么迷信的坏处、代价是什么呢?
喜马拉雅享FM有独家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合作联系:yhxzqzd@163.com
1:举例一:现代很多人重男轻女,所以说现在中国男人比较多。 举例二:就像我妈妈的话,他就相信生辰八字。导致我结婚的话都有点限制 举例三:看到身边有好多这样的现象,小孩子生病啦,备注不是特别严重,家里信迷信的,就跟他搞一点,找魂 2不用去信迷信 为什么呢因为科技在发达,时代在变迁。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说内心的安全感的话。第一个用合理的配置保险。第二个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通过去发自内心去帮助身边的人(哪怕是一件小事,也会让自己非常有感觉,就比如我今天的分享) 3,迷信的坏处:会让人失去理智,简单的说是站在一个客观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待问题代价是:还会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
这确实是用软件读的,应该是把陈的声音录过后,经过重组读出来的,太没诚意了,以后不会再在喜马拉雅买音频了,买之前说的天花乱坠,原来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以后你就算夸的再好,让再多的大佬给你背书,我也不会信了。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感情,呵呵。 陈肯定也没看过评论,群满的事情都说了半个月了,也没有新建。内容无用的问题也说了半个月了,依然是没有用,被欺骗了啊。
陈小手v 回复 @听友71609813: 喜马拉雅目前没有一个付费节目做过机器阅读哦 我们也在尽快建群 欢迎加入
现在看直播,有人说主播是不是真的在直播,是不是录播?这个有人误会就罢了,毕竟看直播的人往往就是希望人家回复自己,但又不可能人人都回复得了,有误会我理解。但!一个金融课,竟然有人说像是机器人朗读,我就不理解了,你图的不是知识而是教授的亲口传授?就算是机器人朗读,那有怎样了?重点根本不在这里呀!好好学习,别鸡蛋里挑骨头好不好?
陈小手v 回复 @你有吉言: 我们会改进音频剪辑工作 谢谢理解!
说机器阅读的人,机器阅读会有特有的误音吗(比如陈老师会把初读粗)?真是瞎说。对于想了解金融历史和其他相关关系的人来说,陈老师的课有意义,但若想了解金融干货,还需另外学习专业课程才行。
听友84744952 回复 @自然循环我安然: 音频的3:33~3:37这一段中有两个“安心”是一模一样的,如果真的是人读的完整的句子的话,不可能做到的。这也不能算是“机器读”,但经常出现这种不自然的剪辑的话,对声音敏感的人会感觉很难受的。因为语调、重音中也有信息,这样乱剪辑,破坏了这些信息。
抱着立既赚钱的态度听陈老师的课的同学会失望的,我从陈老师一系列的课认真听下来后,把我的观念整个改变了,那就是如果在工作生活不会配置资产生活很难富裕,我现在虽然收入不高也就每年二三十万,但我可以通过时间的越期交换合理配置资产,以后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这是我听课的收获
翟墨颜值皮肤抗衰中心 回复 @萧湘创业人: 对对对
什么是迷信?迷迷糊糊就信了是迷信,迷迷糊糊就不信也是迷信。真正的智者,不会轻易相信一件事,也不会轻易不信一件事,而是努力去求证它。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就是,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会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很多人一听到宗教二字,就说是迷信,一杆子打死,事实上却连宗教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有智慧的人,则会去研究它,弄懂这其中的真相,至于到底信不信,或许只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没有最终的答案。这才叫不迷信。
不要再讲传统文化啦,真的很糟糕😰
陈老师的国语需要再巩固一下了,是反省xing,不是反省sheng。
这还是金融课吗。。。。。。。。😭
独木成林_ym 回复 @听友71257471: 哈哈,同问,感觉上当了~哈哈
陈老师通过文化现象解读背后的金融逻辑,这种角度真的很让人脑洞大开,通过这种金融逻辑再去分析身边更多的文化和社会现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自己分析过的问题印象很深刻,谢谢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