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听完了这堂课,欢迎你来到课后加餐学习区。需要加群的同学,请到课程详情页面,找到付费专享群板块,入群学习。”
一、课程原文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今天,我们开始讲保险行业在中国的发展经历。
前海人寿在过去两年,一直吸引了很多关注,在它的老板姚振华跟万科管理层的长期较量中,最后以姚振华被迫出局而告终。这个故事中的内容很多,我们今后还会回来谈,但今天的问题是:前海人寿怎么会有这么多钱,去不断增持万科的股份?还有安邦保险呀,等等,怎么都是人寿保险那么有钱,而没有健康险、财产险、灾害险等其它保险公司参与大公司的收购?前海人寿背后的融资故事是什么呢?
中国的保险行业发展迅速,目前总资产规模已经超过15万亿元,是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而你能挑选的保险种类也日益丰富,财产险、人寿险、健康险等等,由几十家保险公司提供。
保险业务进入中国
那么,保险行业是如何兴起的呢?你可能不知道,保险并非中国本土自生的金融行业,是到19世纪才引入中国。第一个出现在中国的保险公司是英国的“谏当保安行”,于1805年在广州开业,那时候清廷只允许外国人在广州经商,不可以在其它地方住下来,所以,那家英国保险公司就只好定在广州,专为来往于广州的外国商船提供运输保险。而在中国出现的第一个人寿保险是英国“标准人寿保险公司”,是1846年进入,也主要给住在广州、上海等口岸城市的外国人提供人寿保险,本地中国人没人对这些保险感兴趣。
在1805年后的长达六十年里,中国境内只有洋行保险公司,没有中国人办的保险公司。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办的保险公司是“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成立于1865年,经营的是水运保险。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更多的保险公司相继成立,但发展很慢。到1949年,也就是84年后,也只有60多家国内保险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即组建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把全国60多家保险公司都合并其中,也很快要求外国保险公司退出中国。但是,1958年后,中国的保险业务基本停顿,尤其是随着国有计划经济的建立,商业保险确实显得多余。1978年改革开放后,保险业才重新启动。
为什么保险业进入中国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发展那么艰难呢?保险业的经历是否告诉我们一些关于金融这种“洋务”在中国的一般性规律呢,这种“洋务”在中国是不是“水土不服”呢?
保险业务的文化挑战
按理说,19、20世纪的中国,灾害、战争、政治风云一波接一波,人们对未来的不安全感一刻都没停息过,这些本来应该激发对保险业务的需求。可事实并非如此。保险自19世纪引进中国以来,一直受到文化上的阻力,因为中国人历来不愿意谈论不幸事件,认为那不吉利。
比如,如果你是保险销售员,没有人愿意听你说“如果你家发生火灾”、“如果你明天出车祸”,这些不吉利的话会把别人吓跑,更别谈销售了!尤其是,如果为了卖人寿险,说“如果你哪天死了……”这样的话是绝对大忌呀!
其实,保险进入中国后的遭遇,跟铁路、电报等“洋务”的经历很类似。这些东西和现代金融都是19世纪洋务运动时期进入中国的,进来后都有过可笑的戏剧性经历。铁路是在1865年第一次展现在中国,结果,清政府和民众都视铁路如洪水猛兽,急忙拆除;电报是1871年来到中国,滑稽的是,清朝保守派官员坚持认定电线破坏风水,甚至认为之所以电线能快速传递信息,是用了死人的灵魂,必须禁止。这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告诉我们,为什么金融在中国发展起来很不容易。
显然,今天我们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但和其他国家对比呢?
今天的状况
即使到今天,保险覆盖率,也就是买保险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只有3%左右,并且主要集中在城市,而美国保险覆盖率为4.5%,是中国的1.5倍。
在产品结构上,前面说过,截至2016年末,中国保险业总资产超过15万亿,其中,三分之二是人寿险和投资性寿险产品,而财产险占五分之一,健康险才占11%左右!
你可能会问,保险业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结构,为什么会这么高度依赖寿险呢?前海人寿,还有安邦保险,它们卖得最多的也是以投资为主的寿险产品,就是所谓的“万能险”。如果保险产品也以投资为主,那还要保险行业干什么呢?
其实,到二十世纪末之前,中国保险业一直以水火等财产险为主,寿险保费占比很低。前面说过,中国人在观念上不愿意谈论不吉利的事情,但经过十九世纪中期以来的不断熏陶,迷信程度降低很多,对谈论火灾、车祸、生病等,越来越可以接受,但还是很忌讳讨论“如果你哪天死了……”这样的话题,所以,人寿保险一直难以销售!
那么,寿险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在开始的一个多世纪里,保险主要是通过公司、雇佣单位做团体销售,但针对个人做直接销售的很少,卖不动。以前的个人保险销售只占10%左右,其它都为团体保险。而人寿保险在整个行业的占比很低,基本不到10%。
只有在2000年“万能险”这个品种引入中国后,寿险类产品才开始快速增长,不仅使寿险类保费成为第一,而且很快让全行业保费超过万亿!“万能险”其实是以保值为主、兼顾升值的投资品,类似于有保底的理财产品,但同时也包含了传统的人寿保险,在保险对象离世后其继承人会得到额外补偿。
也就是说,“万能险”是保底理财产品与人寿险的组合,比传统寿险更加粗糙。之所以“万能险”反而比精准寿险带来更大的成功,主要是因为文化的影响,“万能险”被当作投资理财产品卖,很多人觉得和银行的理财产品一样没有风险,就愿意购买,同时也淡化了中国人忌讳的跟“死”挂钩的寿险属性!“万能险”的理财属性让人寿险终于跟中国社会接地气!这就是前海人寿、安邦保险能够有那么多资金的主要原因!
另外,我跟几位学者最近的研究也发现,在中国各地,受儒家文化影响越深的地区,买保险的人口比例就越低。因为这些地区的家族、宗族更加发达,族内成员间的互通有无、平滑风险冲击的能力就更强,因此,对外部保险市场的需求偏低。这从另一角度证明了文化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这些经历告诉你:金融产品设计不能只看客观需要,因为风险挑战哪里都有,金融服务哪里都需要。还必须考虑一个社会的文化土壤,否则,“水土不服”的历程会太长。
要点:
1. 保险等现代金融品种是十九世纪洋务运动时期才引入中国的。而当时的中国不仅没有这些金融赖以发展的文化土壤,而且儒家体系还不跟它兼容。
2. 医疗、灾害、灾荒等保险产品的销售,尤其是寿险销售,跟中国人避谈“不吉利”话题的文化相冲突。可是,如果不谈这些潜在的“不幸事件”,保险产品又难以销售、难以发展。
3. “万能险”等综合型寿险类产品的成功,说明在面对文化障碍的时候,还是可以通过淡化保险产品对“不幸事件”的依赖度,来改变产品的可销售性。
二、课后加餐
美国保险的发展历史
中国人习惯于通过血缘纽带分担风险,而在当今金融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保险实际上也不是一开始就广泛被人接受的。20世纪之前的美国跟传统中国有许多类似之处:多数人以农为生,“大家族”也起着经济互助共同体的作用,政府基本不提供任何养老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灾难救济,只有一些民间慈善机构提供有限的补助。
19世纪的工业革命、铁路交通的发展却慢慢改变了美国原来的社会结构,人口流动大增,为了就业,一生中可能搬家数次。于是,到20世纪初,以家族为基础的经济互助共同体开始瓦解。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更是把这种瓦解所隐含的问题暴露无遗:在新的社会结构下,老百姓的收入安全怎么保障?
1935年通过的《社会安全法》则是联邦政府的第一次回应,该法案授权成立“社会安全管理局”和“社会安全保障基金”,其目的是:(1)为老年人提供退休养老金;(2)为残疾人提供生活费与医疗费;(3)要求各州政府为公民提供起码的失业保险。1965年通过的《社会安全修正法案》又补充了一项:为贫困的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险(Medicare和Medicaid)。社会安全保障基金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低收入的家庭和老年人。
社保基金于1937年开始,第一年共支付128万美元给老百姓,到1999年则共付出各类社会福利3858亿美元。除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与退休金外,个人也可从保险公司购买各类保险与退休金产品。美国的这些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为所有家庭构造了一个可靠的安全网,让他们不用为未来担心。这从另一角度解释了美国人消费倾向性高的原因。
三、思考题
1. 不管什么社会,也不管是今天还是远古,暴风雨、灾荒、地震、疾病、瘟疫、战争等风险事件,都经常威胁人的生存,所以,各社会一直有防患未然的自然需求。可是,中国就是没有自生出保险市场。这是为什么?
2. 许多人认为:“在机场登机前买保险,是买个飞行安全。”你怎么看?
“期待你的留言,我们下节课见!”
喜马拉雅享FM有独家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合作联系:yhxzqzd@163.com
保险感觉就是分期存款,只是额度和取款期不定。有点像结婚这类礼金,别人结婚你一个个出礼,你结婚了再问大家收过来,别人出险你的保费给别人用,你出险了把之前的保费可能连同以后的保费都收回来了。西方社会为了人人平等做了不少努力啊。
1506986wwma 回复 @LuckyLuciano: 这个见解独特,保费就是互助的行为
群都加满了,没有群加入了陈老师
我不同意陈老师说万能险粗糙这个观点,该险种缴费后出去初始费用用来支付保险公司业务费用另外根据你的保障扣取保障成本(保障成本的高低与年龄,风险保额有关)除去这两个费用后,剩余的钱用来享受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而且保额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高低,只要所交保费总额够扣你所需要的保障成本就可以了,账户非常透明,有好多传统寿险产品,保费不低保障不高,投保之后我们不知道钱去哪里了,只能看到现金价值少得可怜,试问,这种情况,你选择哪个 当然,;近年来,保险业飞速发展,传统保障型寿险也有需多好产品,保费更低,保障更高,万能险也出了不少好产品与之竞争,一句话,不管是万能险,还是传统寿险,都有好的险种,万能险对专业要求高
眉心舞_nb 回复 @眉心舞_nb: 只能打300字,有许多内容精简了,如有看不懂的地方,请谅解,也可以找度娘
怎么感觉是科大讯飞的人工语音
精灵人生 回复 @guozai31: 我也觉得
2,飞机起飞前买的保险,不是为了保障飞行安全,而是保障一旦出现故障,飞机上的人员由于他们的离去而给亲人带来的生活不变,做出的一种补偿,保证活着的人,即使在发生家庭发生悲剧,生活仍然有一定保障。
谢谢陈老师的金融学基础知识普及!语速太快了,连语句间的停顿都没有,真有照本宣科,死灌硬塞之感,,,。。
陈教授的课程设计十分用心,十分科学。
1.中国人自古来把自身的生死归结于老天,所谓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归结于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以血缘,感情为纽带,如果把自身生死,寿命寄托到一个产品身上,与传统的文化不和。 2.我觉得更多是心理暗示,也就是买个踏实。
像前海人寿运用万能险资金做一些影响保单的行为,是运用了大多数人对该保险了解的片面性,签合同时放大了其投资功能,减少或者抹去了保障功能,使万能险变成了另一个份理财险,或者另类的投资连接险,事情爆发出来后,大家都认为是万能险的关系,实际就是人的关系
音频剪辑过,听起来很别扭,而且影响陈老师意思的表达。拜托别这样搞
精灵人生 回复 @Davy_br: 我还以为是用了智能机器阅读了呢?